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各国谋臣活...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各国谋臣活动的史书,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善于借助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B.《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十五从军征》选自《诗经·小雅》

C.“乐府”最早是音乐机关的名称,汉代专门负责歌舞和采集诗歌。宋朝人郭茂倩将自两汉至唐代乐府诗汇编成《乐府诗集》。

D.《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的史实。《孙权劝学》即选自该书。

 

B 【解析】 试题分析:文学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阅读积累判断作品,了解作品有关知识和内容作答即可。B错,《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B.俯拾皆是:弯下身子就可以捡起来,形容十分容易。

C.文质彬彬: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D.喋喋不休:形容说话没完没了。

 

查看答案

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全对的一组(    

A.(jí     唐(tuí   (sāng   手可得(tuò

B.(yù)       (kuàng)   (lòu)    懵懂懂(měng)

C.(tiē)      跚(pán)     (xiè)   目伤怀(chǔ)

D.jì       (ài     救(zhěng  nié)

 

查看答案

作文

鲁迅先生告别“百草园”时,是那样动情:“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伴随着许许多多的告别,告别童年,告别朋友,告别亲人告别家乡……和心爱的事物告别,和自身的恶习告别…… 在告别中,我们不断长大,渐渐成熟。关于告别,你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经历?有哪些与众不同的体会?

  请以“告别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感情真挚,不得抄袭;字数不得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下面朗读停顿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其诗以养父母、族为意(       

(2)即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稍稍宾客其父(       

4邑人(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4.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5.本文对我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现代文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以上文字主要写了玩耍和          两种情景,其中都写到气氛,最能体现各自气氛特点的词语是           

2.下面四项中,最能表现先生“严而不厉”性格的是( 

A.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B.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C.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D.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3.有人对“低下去,静下去”这六个字,加了圆点,并且从不同角度加以批注,其中最合理的一句是(  

A.不写成“静下去,低下去”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记叙合理,符合声音的变化实际。

B.不写成“低了,静了”,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体察入微,呈现声音的变化动态。

C.不写成“不明显,听不清”,而写成 “低下去,静下去”,这样照顾周到,表明并非被先生的读书声压低、吞没。

D.不写成“放小,变静”,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用词讲究,暗示并非被先生的读书声吸引而放小音量或停止读书。

4.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上文对先生进行了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

B.字里行间,表现了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C.“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这句话表明少年鲁迅天资聪颖,对先生所读文章的妙处心领神会。

D.段末“拗”字生动描写了先生读书无限陶醉的神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