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请以“读书 · 实践 · 收获”...

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请以“读书 · 实践 · 收获”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据报道,在3D虚拟现实的校园实验室里,可以让屏幕里的蝴蝶飞到眼前,可以模拟在不同星球的重力实验,可以置身于恐龙生活的白垩纪,可以探索原子内部的无穷奥秘……在这样奇妙的实验室里学习,会发生怎样有趣的事情呢?请你发挥想象,以“奇妙的实验室”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6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例文: 读书.实践.收获 我一直以为小孩子的天性是玩,一有空,就和伙伴凑在一起,嬉笑打闹,手中每天变换着不同的玩具。至于读书,我想只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可以了。自从我们学校开展了书香校园活动后,每个假期,我都要读上几本好书,渐渐的,对玩与读书有了新的认识。 今年暑假,爸爸给我买了一本德国连环漫画大师卜劳恩写的漫画书《父与子》全集。我一拿到书便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我被书中的一个个漫画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常常看得废寝忘食。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引人入胜的书》这篇漫画:一家人要吃饭了,父亲发现儿子不见了,便问妻子。妻子告诉他,儿子大概钻在自己的房间里。父亲叫儿子去吃饭,来到房门口,却看见儿子正趴在地上聚精会神地看书。儿子听了父亲的话后去吃饭了,可等了好长时间还不见父亲的影子。儿子很纳闷,便来到房间找爸爸,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父亲竟像他那样也趴在地上看他看过的书。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能让父子俩先后被书吸引得忘了吃饭。书的魔力可真大啊! 我想这不就是自己看书时经常发生的事情吗?记得有一次,我正在房间里看书,故事的精彩让我几多欢喜,几多忧。我已看得浑然入境……不知什么时候,爸爸已悄悄地站 在了我的身后。我好奇地问:“爸爸,你怎么站在这里呢?”爸爸笑了笑,说:“我来叫你吃饭的,可看见你这么入神地看书,我想这本书肯定不错,这不,我也看得入迷了呢?而且,爸爸发现你能静下心来看书,不再那么贪玩了!”“那当然了。爸爸,我现在是:一日无书,百事荒芜啊!其实,书中有很多精彩的片段,给我带来视觉享受,可好玩了!以后,你有空,我们一起看书吧!”“好,一言为定!”爸爸爽快地答应着。回想起这一幕,我们难道不像这一对父与子吗?是书让我和爸爸更加亲密无间。书的魔力可真大啊,我已玩在其中。 我继续沉浸在《父与子》中,当我看到《孩子吵架大人闹》中的两个小孩因为吵架已经成为朋友,而两个父亲还在为自己的小孩相互吵架,我想这不就是现实中很多家长对待自己小孩和别的小孩发生矛盾时的表现吗;当我看到《差透了的家庭作业》一则时,父亲因代替儿子写作业而被儿子的老师发现后打得屁股开花,惹得我忍俊不禁,可转念一想,这不就是现实中有些大人对小孩的溺爱吗,他们不知道我们小孩子的思维方法和大人是不一样的。总之,我完全被这本书中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画面吸引着,画中闪烁的智慧之光,无言地流淌出纯真的赤子之情和融融的天伦之乐,我无时不被震撼。 看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悟到原来不仅仅只有玩耍才会有喜悦和笑声,读好的书比玩耍获取的乐趣更大,能收获更多的知识,体会更多生活中体会不到的东西。我希望所有喜欢玩耍的孩子,都来看书吧,让我们在书的海洋里一起畅游吧! 奇妙的实验室 我做过许多奇思妙想的科学实验,令我最感兴趣的是那次用液体做的实验。 我先轻轻地拧开水龙头,让水一滴一滴的倒到透明的玻璃杯中,我想:哈哈!第一步就这么顺利,那么接下来的几步不就更顺利了!接着我打开花生油瓶子,斜着让油一点点的倒在杯中,接着用筷子把它们搅拌起来,水和油就融合在一起了,可是过了一会儿后就分开了,变成了两层液体:第一层是花生油,第二层是水;我想了想:咦!要不,我再倒一些酱油,看看会发生什么?我又在杯子里倒了一些酱油,搅拌了一下,酱油和水便溶合在一起了,可是花生油仍然在第一层。我想:为什么会这样的呢?我最爱吃的蜂蜜?如果我倒入一些蜂蜜又会怎样呢?然后,我又把蜂蜜和这些液体混合在一起搅拌,一开始是溶在一起了,但是没过多久却变成了三层:第一层是花生油,第二层是酱油和水溶合在一起的液体,第三层是蜂蜜。 我想:为什么不同的液体混合在一起,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真叫人琢磨不透啊!为弄明白这样的道理,我便把着杯“奇怪”的液体拿到爸爸面前,问道:“爸爸,你瞧,为什么我怎样搅拌这些液体,它们也不会融合在一起呢?”爸爸仔细瞧了瞧这些液体,然后笑着对我说:“儿子,你想想这些液体的重量有什么不同呢?” 我把它拿到面前,仔细看了看这杯液体,想:重量?液体与重量有什么关系呢?我又充满了疑问?爸爸看到我这个样子,说:“液体最轻的总会在最上层,稍重的在中间一层,最重的液体在最下层。” 啊!这杯“神奇”的液体,让我懂得了液体不相溶是与重量有关系,也让我懂得了: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让我们解开“谜题”。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题先说审题,三个词语不难理解,读书引领实践,影响实践,最终“我”有所收获。再说选材,方向极开阔,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记叙文,我重点说后者。写记叙文,需明确具体书目与情节,自由度极高,我先说原则。书目尽量选择大家熟知的经典名作,既可显出阅读品质,又可避免过多介绍情节。接着,要顺乎自然地关联实践/生活,讲出故事。至于“收获”一词,可以是故事的结果,即现实的收获,也可以是贯穿于“读书+实践”之上的文章立意,即心灵的收获。最后说结构,这是我对部分同学最担心的。日常记叙文,不论文笔水平高低,大家都可一气呵成,因为按故事发展顺序来写就可以了。但此类作文,构思会是成败的关键。分两方面说:一本书/一件事,要把书和事的比例控制好;多本书/多件事,要把几个部分的次序与逻辑安排好。这是这篇作文的难点,也是获得高分的关键。第二题要求考生首失能够抓文题中的关键词,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该文题展现的对象主体是“实验室”,而修饰词语“奇妙”则要求考生发挥想像和联想,以“奇妙”作为重点进行层层展现,逐步深层次挖掘。这个题目的取胜关键在于想象合理性和独创性。文章最后要表现出一个深刻的主题,《奇妙的实验室》为典型的想象类作文,考生应该注意的是想象类作文决不能只在情节上天马行空,从而忽视了情感的倾诉与语言的表达,更应该通过丰富的想象来展示自我的追求或美好。第一方面是审题,从“奇妙”和“实验堂”入手进行理解分析。奇妙是神妙奇特的意思。“实验堂”是进行各类试验地点的统称,可以是各种化学试验、物理试验、生物等自然科技也可以是人文科学。试验堂是一个系统,包含进行相应试验相关的一系列仪器、物类、人员,是一个系统集成。那么在这个奇妙的实验堂里会发生什么奇妙的故事昵?第二方面是迭村,选材上能有自己的独创性,努力做到迭择新颖。第三方面注意中心主旨的体会和感悟,要通过奇妙的实验堂里的故事,展示新时代中学生美好而又纯洁的心灵。第四方面是做到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融入自己的想像,去描述加工、改造生活实际。 【考点定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有位外地朋友来北京,想通过品尝北京特色美食体验京味文化。请你写一段话,向他推荐一种具有北京本地特色的美食(如北京烤鸭、涮羊肉、炒肝儿、豆汁儿、驴打滚儿、冰糖葫芦、艾窝窝……)。

题目二:语文课上,老师组织同学们讨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你的任务是阅读下面连环画,就印象和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段点评(可以点评诸葛亮的精神境界,也可以点评他的所作所为),准备发言。

 

要求:

(1)内容符合要求,语言使用得当。

(2)字数在150-2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阅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完成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遵循的处世之道。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②就日常生活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我们应该从自己的所欲所想出发,推及他人,从而理解他人的所欲所想,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你不愿被人嘲笑,那你就不要嘲笑他人;你不愿被人非议,那你就不要非议他人;你不愿被人欺骗,那你就不要欺骗他人。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只想“我高兴就好”“我便利就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人与人之间就必然失去友善,社会也难以和谐。人们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在早晚高峰堵车时,总有这样的司机,只图自己的一时便利而不顾他人,左穿右插,随意变线加塞儿。这种做法,轻则会惊吓对方,进而引发纠纷,重则会造成交通事故,甚至危及生命。不论出现哪种结果,都是损人不利己。可见,只有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准则,人们才会相互理解、减少矛盾,社会才能和谐。

③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习近平主席在阐述我国和平外交政策时,一再重申,在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秉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中国人民近代以后经历了一百多年战乱频发的惨痛历史,最懂得和平的宝贵,最懂得发展的重要,绝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任何地方重演,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由此可见,中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彰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代价值。

④总之,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

1.根据文意,将文章第④段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限18个字以内)

2.阅读第②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展开论证的。

3.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作简要说明。

你的思考:                                                          

你的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沙枣》完成

沙枣

梁衡

记得我刚从北京来到河套时就对沙枣这种树感到奇怪。1968年冬,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内蒙古临河县,头一年在大队劳动锻炼。我们住的房子旁是一条公路,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第二年春天,柳树开始透出了绿色,接着杨树也发出了新叶,但这两排灌木却没有一点表示。我想大概早已干死了,也不去管它。

后来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只是在每天上井台担水时,注意别让它的刺钩着我的袖子。

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天气很热,大家就在门前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我一下就想起在香山脚下夹道的丁香,清香醉人。但我知道这里是没有丁香树的。到晚上,月照窗纸,更是香浸草屋满地霜。当时很不解其因。

第二天傍晚我又去担水,照旧注意别让枣刺刮着胳膊,这才发现,原来香味是从这里发出的。真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树丛能发出这么醉人的香味。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

认识的深化还是第二年春天。那是4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党校学习班。党校院里有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学习直到6月9日才结束。这段时间正是沙枣发芽抽叶、开花吐香的时期,我仔细地观察了全过程。

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当时曾写了一首小词记录了自己的感受:

干枝有刺,

叶小花开迟。

沙埋根,风打枝,

却将暗香袭人急。

1972年秋天,我已调到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又一次见识了沙枣的壮观。

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围沙。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20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沙枣已经开始落叶,只有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缀在树上,有的鲜红鲜红,有的没有变过来,还是原来的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倒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小孩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

首先,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前就止步不前了。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沙总是不能越过。而高大的沙枣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沙枣能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

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是抗旱力强,无论怎样干旱,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生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二是能自卫,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栽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三是它能抗盐碱。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

过去我以为沙枣是灌木。在这里我才发现沙枣是乔木,它可以长得很高大。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我采访的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20多年来一直在栽树。花白的头发,脸上深而密的皱纹,古铜色的脸膛,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联想到,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沙枣那红色的树干上。

 

第二年冬季,我搬到县城中学来住。这个校园其实就是一个沙枣园。一进校门,大道两旁便是一片密密的沙枣林。初夏时节,每天上下班,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这时,我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

宋人咏梅有一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其实,这句移来写沙枣何尝不可?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沙枣飘香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八百里平原上仲夏的麦香,初秋的菜香,仲秋的玉米香和晚秋糖菜的甜香。

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

有删改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注:①[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林逋《山园小梅》。意思是,清幽淡雅的梅香浮动在黄昏的月色下。

1.文章在描写沙枣时,多次写到沙枣的花香,请你简要说明作者对沙枣花香的认识过程。

2.根据上下文,从下面两句话中选择一句填入文章横线处,恰当的是

【甲】不是沙枣像人,是人像沙枣

【乙】不是人像沙枣,是沙枣像人

3.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有值得欣赏的地方,也有可以讨论的地方。请你从最后三段中找出一处(字、词、句 ?)值得讨论的地方,并写出你的讨论题。

讨论题来自:                                                                

你的讨论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材料一】

京剧是流行全国的戏曲剧中之一。自清乾隆五十五年起,四大徽班陆续进京演出,他们相互影响,并接受昆区和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就是在这样的融合、演变和发展中京剧逐渐形成。在京剧发展的历程中,产生过许多优秀的演员。早期有“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光绪年间,有被称为“伶界大王”的谭鑫培;之后,又有“武生泰斗”杨下楼,“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苟慧生,等等,可谓       。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他们不断创新,在表演、音乐、剧本等诸多方面均大胆变革,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二十世纪初,京剧京剧繁荣期,出现了    的繁盛局面。旦行有梅(兰芳)派、尚(小云)派、程(砚秋)派、荀(慧生)派,生行有余(叔岩)派、马(连良)派,净行有金(少山)派、郝(寿臣)派……京剧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堪称“国粹”,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材料二】

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他创立了“梅派”艺术,在唱腔、念白、表演等各个方面都有极强造诣。梅兰芳在继承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新颖的唱腔,因其所创唱腔符合剧中人物的情感,以情带声,深受观众喜爱。梅兰芳的念白,是艺术化的生活语言,毫无刻意求工的感觉。无论韵白还是京白,他都注意清晰动听和情感真实。在表演上,梅兰芳借用了昆曲的表情、身段和步法,丰富了京剧的舞台表现力。在《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宇宙锋》等剧目中,他通过手、眼、身、步的表演和配合,塑造出许多完美的舞台形象。梅兰芳尤其注重手的艺术表现。过去老一辈的旦角表演,都较少露出手来。梅兰芳在所编演的新戏及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中,有大量的露手表演,通过不同手势的运用,表达出喜怒、哀、乐的复杂情感。他曾经创造、发展了许多手势,这些手势都是结合角色的思想感情有目的地设计出来的。梅兰芳生前曾多次出国访问演出,是将中国的京剧艺术推向世界舞台的艺术家。

1.在【材料一】的①②两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才云集 百家争鸣

B.人才云集  流派纷呈

C名家辈出  百家争鸣

D.名家辈出  流派纷呈

2.下面是梅兰芳纪念馆中的“兰花指”展板,结合【材料二】,请你说出纪念馆布置这块展板的目的是什么。

答:                                                                     

3.综合上面两则材料可以看出,无论是国粹京剧,还是梅派艺术,都是在      的过程中逐步成熟起来的。(每空限2个字)

4.梅兰芳在《霸王别姬》中扮演虞姬。下面两幅图片是虞姬在听到楚歌后使用的手势,请结合【链接材料】的内容,简要说明梅兰芳使用两个手势共同表达了虞姬怎样的情感。

 

 

【链接材料】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④,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⑤;骏马名骓⑥,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⑦。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⑧!”歌数阕⑨,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选自 《史记·项羽本纪》

注:

①【项王】指西楚霸王项羽。

②【垓下】地名,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为争夺天下在此决战。

③【汉军】指刘邦的军队。

④【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夜晚听到汉军在四面唱起了楚歌。

⑤【幸从】受到宠爱而跟随在身边。

⑥【骓】念zuī。

⑦【逝】奔驰。

⑧【奈若何】(我)将你怎么安排啊!

⑨【歌数阕】连唱几遍。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题。

 

1.连环画讲述的是鹦鹉螺号潜艇在前往南极路上的一次遇险经历。从连环画的内容来看,当破冰遇到困难时,尼摩船长想到的解决办法是      。在《海底两万里》一书中。尼摩船长拯救鹦鹉螺号或他人生命的事情还很多,比如在遇到      的险情时,尼摩船长 ,化险为夷。

2.根据前8幅画的内容,为第9幅画补写一句话。

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