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作文 同学们,进入初中阶段已经一年了,你是否感觉到自己在不断长大呢?所谓“长大”...

作文

同学们,进入初中阶段已经一年了,你是否感觉到自己在不断长大呢?所谓“长大”,其实不仅是生理上日趋成熟,更是心灵的充实,人格的健全……长大,就是磨砺自己,使自己的生命更加美丽。请以“我长大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例文: 我长大了 七月中旬,我们在白云路小学毕业了,当我恋恋不舍的走出小学的校门时,我赶快拿起照相机在学校里照相……小学毕业了,该上初中了。在过一年就是青春青少年了,上了中学,我跨上了第二个即将要学习的台阶,我很自豪。 当然,走青春年华道路上的我们,成长不仅指的是身体上的变化,更多的是思想上的成熟。有时成长像一只在花刺下飞舞的蝴蝶:有时成长像一匹在深渊边缘站立的野马。所谓经一事长智取,不知不觉;我们在成长。就在那天,我发现自己成长了。 放假的一天下午,我自己在家写了会儿作业,抬头一看表,都五点多了,也感觉很累了,就去看电视,前几天,妈妈总是回来很晚,她在街道办事处工作,我想了想:这个暑假正开奥运会,妈妈肯定是为了奥运会的事忙来忙去的。每天遇见爸爸,苦思冥想要是有不会的爸爸都会指导我的;虽然在家里,妈妈在我心里的形象并不好,但是她在上班的时候,工作很认真…… 而现在,爸爸妈妈为奥运会的工作而疯狂,我却…… 就在那一天,我体会到做为远方的女儿的辛酸,做为妈妈的那份辛劳。我感觉到,从那在起,我的羽翼更强硬了,心灵像经历了一次洗礼。我自觉地拿起了东西收拾好了屋子,为工作回来的家长带来了一份舒适;我习惯的长时间自主学习,为工作回来的家长少费一些口舌…… 只要是能给出爸爸妈妈带来微笑的事,我都会努力地去做。但是在那一天爸爸妈妈回到家是时,他们脸上扬起笑脸,就这样,简单地,无条件地,我令妈妈笑了。 也许,作为女儿,不能完全地了解父母的心情。所以,现在我更想成熟起来就能更全面地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想,也要在我的人生中布下完美的时刻。尽管知道再怎么成熟也只是母亲心目中长不大的小朋友。 有人说:“15岁是花季,18岁是雨季,13岁是成长的季节。”十三岁,我长大了吗? 成长是一个痛与乐交织,喜与悲弥布的过程。现在,我学会了自己哽咽痛苦与泪水,一次考试的失败,一个轻视的白眼,一种被人抛弃的痛苦……我学会了承受,学会了隐藏,学会了与爸妈打电话时克制自己的悲伤,学会在眼泪要掉下来的时候,睁大眼睛,哈哈大笑,同时我也学会了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与幸福。以前,喜欢自己过生日,吃大蛋糕,年龄大一些,懂事了,喜欢帮别人办生日聚会。现在,喜欢听别人讲他们的生日,分享别人的快乐就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哦,原来长大就是学会快乐,学会坚强,学会分享。 成长是一个追逐梦想的过程。现在,我有了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信念,知道了要拼搏,要努力,要飞翔,知道了失败与成功的滋味,尝到了追逐梦想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在每一次痛苦与哭泣后,又站起来,重头开始。哦,原来长大就是追逐梦想,坚持努力。 成长是一个蜕变的过程。丑小鸭经过无数次努力与坚持后,蜕变成天空中最美丽的白天鹅;燕尾蝶经历痛苦与煎熬后,破蛹成蝶,坏做天空中最美丽的精灵。现在,我学会了蜕变,我知道一次蜕变是需要巨大的努力与不懈的精神,我没有如花的美貌,也没有十分渊博的学识,所以我用自信、成绩、品质来证明自己。英语口语不好,我就用考试成绩来证明;语文基础不好,我就用作文成绩来证明;数学成绩不好,我就努力学,加紧学。我要蜕变,我想成为天空中最美丽的天鹅,我想化作最美的精灵。哦,原来长大就是学会蜕变,拥有蜕变的决心。 成长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现在,我学会了怎样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以及课外知识,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会了取长补短,认识到了自身的缺点,学会而来了解多方面的知识……哦,原来长大就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成长过程中,我学会了许多,了解了许多,也认识到:十三岁,我长大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个有关“成长”的话题,是个老作文题。成长,就是变化,以前怎么样,现在又怎么样,就是要把这种变化的过程或变化的原因写出来。本作文明确要求写“记叙文”,记叙些什么?注意引导语的提示,大概可以从三方面选材,一是生活方面,“不再依赖父母”,这是生活能力的变化,即成长,二是学习方面,自觉的学习,这是学习能力的变化,是成长,更重要的是,“懂得关心他人”“有了责任感”,这是精神思想的变化,是身心的成长,选一个方面,记叙一两件事,来具体的展示自己的变化,或者是这“事件”教育了自己影响了自己,使自己“成长”,或者是在这“事件”中自己得到锻炼自然而然的成长了,前者“事件”是诱因,后者“事件”是环境。对于前者“诱因事件”,叙述中要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谈及自己的感受,突出事件的诱导作用,影响作用,教育作用,对于后者“环境事件”,要把自己在此事件中的行为写仔细,也就是引导语中要求的要有“描写”,只有把自己的行为写仔细写清楚,才能突出自己的变化而“成长”了。本作文虽然明确要求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但也是要适当议论的,把“成长”的话题“议论”出来,表达出来,突出出来,让读者读到文章是在写“成长”,感受到你的成长。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宾客大宴(        

力拉崩倒之声(       

妇抚儿        

人有百手(         )

2.翻译下列句子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大到小,从屋里到屋外。

B本文描写的特点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C第四段文字极力渲染了火场和大厅里的嘈杂,表现了口技艺人的技艺高超。

D第四段文字出现了很多“百”“千”这些数字,不能把它看成是实数,而是虚数。

4.选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口技人高超的技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5.本文描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口技。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精彩的民间技艺和健康的民风民俗,请你仿照示例,选择熟悉的一种加以描述。

示例五月五日端午节赛龙船。龙船形如柳叶,船头船尾刻有彩色的龙头和龙尾。水手们穿红着绿,一人击鼓,一人举旗,阵容整齐。比赛开始,锣鼓齐鸣,但见水手们和着鼓声,桨起桨落,动作刚劲。龙船如飞,争先恐后,紧张激烈。岸上的人也拼命地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

 

查看答案

阅读<猫>(节选),完成题。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婶便跑来把猫提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随着情节的变化,人对猫的态度是有所变化的。阅读选文,填写下表。

情节

态度

不大喜欢

以为猫吃了鸟

发现冤枉了猫

 

2.文中多处巧妙暗示,为下文埋下伏笔。例如:两次描写               ,为下文猫被冤枉埋下伏笔;写猫态度安详、叫声悲楚,则为下文               埋下伏笔。

这样前后照应,使读者理解作者的用意所在。

3.作者说:“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其中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请认真阅读文章《为爱挺直》,完成题。

   ①父亲早早去世,为了生计,母亲在家乡摆了个水果摊,每天天没亮就要起来张罗。到了七点左右,一切准备妥当了,于是用三轮的脚踏车,载着顺路的他和一车水果,在晨曦中一路奋进。

②母亲的背驼得很严重。到了冬天,在这个北方的小城里,北风裹着雪花,一路肆虐。每当这个时候,母亲总是用力地挺直了背。躲在母亲背后的他,恍然发现母亲的驼背直了不少。

③到了学校,他欢呼着跳下车,把这个惊喜发现告诉了母亲。他还沾沾自喜地叮嘱母亲,说不定蹬脚踏车有助于纠正驼背呢。母亲笑了笑,不以为意。可是懵懂的他却天真地认为,如果母亲能直起背来,自己就不会被同学叫做“小罗锅”了。

④母亲蹬脚踏车挺直的脊背,让他看到了希望。可是日复一日,他失望地发现,母亲蹬脚踏车时,脊背是直的,可一下车,却又成了驼背。于是,同学们的嘲笑始终伴随着他。

⑤后来,他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市里。没过了几年,他娶了个漂亮的妻子,也增添了一个可爱的小生命。母亲一直想过来看看孙女,可是他碍于面子,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

⑥直到有一天,他骑着自行车,送四岁的女儿去幼儿园。那天的北风格外地大,刮在脸上竟有些生疼。女儿惊叫了几声,他于是下意识地挺直脊背,挡住迎风而来的寒风。风像刀子一样,在身上刮过,他却始终牵挂着后座上的女儿。

⑦那一刻,他突然想起了老家的母亲。他也终于明白,那些风雨交加的早上,母亲奋力地挺直了一直被他嫌弃的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了刺骨的风雪。母亲的背,因为爱而挺直。可他不知道的是,每次把他送到学校,回到水果摊后,母亲的背总会疼上大半天。这样的戏,在他年少时光中,日复一日的上演。

⑧他的心里,突然涌进了阵阵酸楚。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每个子女的身前,都有一堵挡风遮雨的挺直脊背,那是一堵爱的厚墙。

1.阅读选文后,你会为其精美的文题所折服,联系全文,说说选文标题好在哪里?

2.因为母亲的驼背,对他心理影响甚大。请认真阅读全文,结合文中相关词句和理解,梳理他心理变化的过程,然后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因为母亲驼背他感到         ;→冬天里,母亲用力踏车,挺直了脊背,他                ,继而又失望;→母亲想过来看看孙女,他               ;→他骑车送女儿上学,突然明白,心中             

3.选文第④段中说“母亲蹬脚踏车挺直的脊背,让他看到了希望”,根据你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你认为他的“希望”是什么?

4.“母亲一直想过来看看孙女”,“可是他碍于面子,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结合选文,请你说说他“不断推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5.选文第⑦段中说“这样的戏,在他年少时光中,日复一日的上演”。在文中“这样的戏”具体指什么?

6.文章结尾说“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每个子女的身前,都有一堵挡风遮雨的挺直脊背,那是一堵爱的厚墙。”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事例,你的母亲对你也是无微不至的关爱,为你的学习生活遮风挡雨,请你叙述出来给大家分享。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外祖母坐在窗户下快速地织着花边,线轴快乐地击打着,密密麻麻插满了铜针的枕头在春天的阳光下像金刺猬似的闪光。外祖母本人像铜铸的一般一点儿没变!

这段文字出自《童年》,《童年》是苏联作家             以自身经历为基础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人公是             ,其他两部分别是《             》《             》。

 

查看答案

默写

(1)未至,             。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逐日》)

(2)天倾西北,             ;地不满东南,             。(《共工怒触不周山》)

(3)描写木兰得胜归来后,恢复女儿装的诗句是:                         

                          。(《木兰诗》

(4)《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一句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