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时间去哪儿了 (1)“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时间去哪儿了

(1)“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2)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3)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

——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4)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5)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长的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觉得这是1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6)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7)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本文开头引用流行歌曲的作用是什么?

2.人的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有哪些?

3.文章最后一段主要采用哪些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4.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慢,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感觉得时间过得越快。

B.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路还是接触生活中的新鲜事物,都会对新的景象和新的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

C.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逐渐进入“适应性”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也不全,所以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

D.人的年龄与过去的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反比:年龄越大,过去的时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反之,所占的比重越大。

 

1.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人们为什么会感觉光阴似箭;引发读者的思考;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 2.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不完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遗忘速度比成年人快;7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由不成熟变得更趋向于成年人,幼时记忆变得模糊。 3.列数字、作诠释、作比较。说明了在年龄大小与时间流逝的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相对论”的。 4.D 【解析】 1. 试题分析:说明文的开篇一般有引起下文(引出说明对象),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兴趣)的作用,学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里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人们为什么会感觉光阴似箭;引发读者的思考;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阅读科技说明文文本,因其文体科学性和准确性的特点,学生应学会用原文的内容来理解问题,做题时,学会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答案。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作答时要结合语境具体回答。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D句中“过去的时间”这个短语意思含糊,人的年龄本来就意味着过去的时间。应该是“人的年龄与过去的一段时间或一年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反比:年龄越大,过去的一段(一年)时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反之,所占的比重越大。”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5年3月份,国务院首次把“全民阅读”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一时间,全国掀起了一股阅读热潮。学校决定开展以“尚阅读·扬正气”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请将“腹有诗书气自华”抄写在下面田字格里。

 

 

 

 

 

 

 

 

 

 

 

 

 

 

 

 

 

 

 

 

 

 

 

 

 

 

 

 

 

2.班级举行“全民阅读”主题班会,为做好发言,某同学搜集了以下两则材料,请根据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材料一:近几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众多民间阅览室、图书馆建成,推广阅读的公益组织成长起来了,自动借书机、流动借书车、流动图书角和24小时书店在各地出现了……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和阅读量开始持续上升。

材料二: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的全民阅读仍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13年,我国共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3112个,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55册,这和国际标准相比,存在显著差距。“读书无用论”等错误思潮依旧蔓延,一些书店生存艰难。

探究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校准备举行读书报告会,会场上要悬挂一副对联,上联已拟好,请你补写出下联。

上联:学习成就人生路    下联:阅读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某同学在学校贴吧上发的帖子,请你跟帖。(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至少用一个例子加以阐述,字数不超过50字。)

某同学的帖子:读书可以培养气质。宋濂遍观群书,则有儒雅之气;苏轼饱读诗书,则有豪放之气。

你的帖子:读书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小说《格列佛游记》好几次提到中国,请简要列举两点相关内容。

 

查看答案

阅读语段,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它是中华民族一种手工编制的特有的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②“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文字发明前,人们在一条绳子上打结,用以记事)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③此外,绳结还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1)第①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2)第②句标点使用错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第③句的横线处需补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请把它写在下面横线上。

 

查看答案

经典诗文默写

(1)角声满天秋色里,         。(《雁门太守行》)

(2)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4)吾视其辙乱,      ,故逐之。(《曹刿论战》)

(5)         ,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6)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关雎》)

(7)蒹葭萋萋,       。(《蒹葭》)

(8)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我用残损的手掌》)

(9)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爱这土地》)

(10)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查看答案

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择最符合语境的一个填在横线上。

(1)国家海洋局新闻发言人近日表示,国家海洋预报台将正式       (公布  颁布  发布)钓鱼台附近海域的海洋环境预报。

(2)虽然此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人们还是       (津津乐道     津津有味  孜孜不倦)地谈论着这件事的细枝末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