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注释】

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故有所不辟也(     )   (2)非独贤者有心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3.【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这个比喻来阐述            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             ,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                  的中心论点。

4.【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1.患:祸患,灾难是:这、这样 2.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 3.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取义 天下不如生命珍贵 万事莫贵于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 4.“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解析】 1.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翻译文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之一。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这里注意关键词“莫甚”“得生者”的理解。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仔细阅读,把握要点,可以用原文来回答。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民族大义”分析即可。注意用彰显正能量的语言来阐释,言之成文,言之有物。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读书使人优美

毕淑敏

①优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

②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谁不愿意美好啊?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需美好。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为了抚平脸上的皱纹,竟然发明了用肉毒杆茵的毒素在眉眼间注射,让面部微小神经麻痹,换来皮肤的暂时平滑……让我这个曾经当过医生的人,胆战心惊。

③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之法,却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读书啊!

④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双眸。

⑤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微笑可以传达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与温暖 。有人觉得微笑很困难,以为是一个如何掌控面容的技术性问题,其 实不然。不会笑的人,我总疑心是因为读书的不够广博和投入。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当然也包括网上阅读,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的笑起来,独享其乐。也许有人说,我读书的时候,还时有哭泣呢!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一个瞬间舒展,尽情宣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乐累加一处,都抵不过我在书中得到的欢愉多。而这种欣悦,是多么的简便和利于储存啊,物美价廉,重复使用,而且永 不磨损。

⑥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知道还有更多的奥秘,不曾被人揭露,我们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是和死人打交道,图书馆堆积的基本上是哲人的木乃伊,书店里出售的大部分是亡灵的墓志铭。你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当你把他人的聪慧加上你啕已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的时候,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

⑦你想美好吗?你就读书吧。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颈间。

1.文章第②段为什么要列举那些令作者“胆战心惊”的美容术?

2.第⑤段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3.下面两则材料,如果让你选择作为证明论点的论据,你选哪一个,为什么?

材料一:《韩诗外传》有一段有趣的记载:春秋时期,鲁国的闵子骞拜孔子为师。刚开始时,闵脸色干枯,但过了一段时间竞变得红润起来,使孔子大为奇怪。据闵子骞说,他在没读书之前,一心想着要做迭官贵人,因此寝食不安,脸色为之枯槁。如今静心读为人处世之书,能辨是非、知美丑,因而心平气和临事不惊,脸色自然变好。

材料二:苏东坡曾说:“三日不读书,自觉语言无味,对镜亦面目可憎”,又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道出了人的气质来自于多读书,它会由心到形,影响到你的容貌,使你的眼光更加有神,面庞更加光彩,举止更加高雅……这种美态比起外表的美貌,要耐看得多。

4.“一本好书,一生财富”,我们所学教材及荐读名著中的人物,有许多都能给予我们积极影响。

请从下列作品人物中任选一位。根据提示在横线上作简要表达。

诸葛亮  藤野先生  杜小康  托尔斯泰  贝多芬

我从_____________________身上,学到了: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

孙道荣

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回家。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父亲,将身子往一边挪了挪,对我说,坐下吧。印象里,那是我第一次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也是父亲第一次喊我坐到他的身边,与他坐同一条板凳。

家里没有椅子,只有板凳,长条板凳,还有几张小板凳。小板凳是母亲和我们几个孩子坐的。父亲从不和母亲坐一条板凳,也从不和我们孩子坐一条板凳。家里来了男性客人,父亲会起身往边上挪一挪,示意来客坐下,坐在他身边,而不是让他们坐另一条板凳,边上其实是有另外的板凳的。让来客和自己坐同一条板凳,不但父亲是这样,村里的其他男人也是这样。这是一种尊重,让一个人坐在另一条板凳上,就见外了。 

第一次坐在父亲身边,其实挺别扭。坐了一会,我就找了个借口,起身走开了。工作之后,我学会了抽烟。有一次回家,与父亲坐在板凳上,闲聊,父亲掏出烟,自己点了一根。忽然想起了什么,犹豫了一下,把烟盒递到我面前说,你也抽一根吧。那是父亲第一次递烟给我。父子俩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闷头抽烟。烟雾从板凳的两端漂浮起来,有时候会在空中纠合在一起。而坐在板凳上的两个男人,却很少说话。与大多数农村长大的男孩子一样,我和父亲的沟通很少,我们都缺少这个能力。在我长大成人之后,我和父亲最多的交流,就是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默默无语。 

父亲并非沉默讷言的人。年轻时,他当过兵,回乡之后当了很多年的村干部,算是村里见多识广的人了。村民有矛盾了,都会请父亲调解,主持公道。双方各自坐一条板凳,父亲则坐在他们对面,听他们诉说,再给他们评理。调和得差不多了,父亲就指指自己的左右,对双方说,你们都坐过来嘛。如果三个男人都坐在一条板凳上了,疙瘩也就解开了,也就和解了,母亲就会适时走过来喊他们,吃饭,喝酒。

结婚之后,有一次回乡过年,与妻子闹了矛盾。妻子气鼓鼓地坐在一条板凳上,我也闷闷不乐地坐在另一条板凳上,父亲坐在对面,母亲惴惴不安地站在父亲身后。父亲严厉地把我训骂了一通。训完了,父亲恶狠狠地对我说,坐过来!又轻声对妻子说,你也坐过来吧。我坐在了父亲左边,妻子扭扭捏捏地坐在了父亲右边。父亲从不和女人坐一条板凳的,哪怕是我的母亲和姐妹。那是惟一一次,我和妻子同时与父亲坐在同一条板凳上。

在城里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后,我请父母进城住几天。客厅小,只放了一对小沙发。下班回家,我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指着另一只沙发对父亲说,您坐吧。父亲走到沙发边,犹疑了一下,又走到我身边,坐了下来,转身对母亲说,你也过来坐一坐嘛。沙发太小,两个人坐在一起,很挤,也很别扭,我干脆坐在了沙发帮上。父亲扭头看看我,忽然站了起来,这玩意太软了,坐着不舒服。只住了一晚,父亲就执意和母亲一起回乡去了,说田里还有很多农活。可父母明明答应这次是要住几天的啊。后来还是妻子的话提醒了我,一定是我哪儿做得不好,伤了父亲。难道是因为我没有和父亲坐在一起吗?我的心,隐隐地痛。后来有了大房子,也买了三人坐的长沙发,可是,父亲却再也没有机会来了。

父亲健在的那些年,每次回乡,我都会主动坐到他身边,和他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父亲依旧很少说话,只是侧身听我讲。有一次,是我升职后不久,我回家报喜,和父亲坐在板凳上,年轻气盛的我,一脸踌躇满志。父亲显然也很高兴,一边抽着烟,一边听我滔滔不绝。正当我讲到兴致时,父亲突然站了起来,板凳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翘了起来,我一个趔趄,差一点和板凳一起摔倒。父亲一把扶住我,你要坐稳喽。不知道是刚才的惊吓,还是父亲的话,让我猛然清醒。这些年,虽然换过很多单位,也做过一些部门的小领导,但我一直恪守本分,得益于父亲给我上的那无声一课。

父亲已经不在了,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

现在,每次回家,坐在板凳上,                     

1.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在父亲心中,“同坐一条板凳”在不同情况下分别意味着什么。

2.请结合上下文,赏析下面划线语句。

(1)父亲扭头看看我,忽然站了起来,这玩意太软了,坐着不舒服

(2)正当我讲到兴致时,父亲突然站了起来,板凳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翘了起来,我一个趔趄,差一点和板凳一起摔倒。

3.本文原题为《和父亲坐一条板凳》,发表时作者改为《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你认为这样改动有什么好处?

4.请结合主题及文章语境,为文章补充一个结尾。

现在,每次回家,坐在板凳上,

 

查看答案

《穹项之下》是一部聚焦雾霾问题的纪录片,自播出以来引起海量传播。请你参加下面有关活动,按要求完成任务。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

中新社北京3月25日记者董冠洋 “绿色化”这一提法24日首次出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中国将以何种方式推进经济增长、中国人将过怎样的生活、全球视野下中国的新竞争力在哪里?“绿色化”或许提供了探寻中国发展方向的重要线索。

中共中央政治局24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会议。

从2005年首提“生态文明”概念,到中共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融入“五位一体”的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推出生态新政,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国高层的战略选择已经明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誓以制度保护绿水青山。全球视野下,中国将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

(主体部分有节选)

2.阅读以下材料中关于《穹顶之下》的信息,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在环境污染这个全民休戚与共的问题上,《穹顶之下》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不要等问题出来后再去挽回。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雾霾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应对并亟需解决的问题!远离雾霾,呼吸同一片纯净天空!”片中“说实话我不是多怕死,我是不想这么活”等“名言”也迅速成为网络热点。   ——搜狐新闻

材料二:我感觉柴静的纪录片对于雾霾的治理微乎其微,但对于人们对雾霾的认知和治理意识影响深远。当然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确实不能听信一家之言。但还是要给来静点赞。——网友

材料三:“柴静她真的不是内行专家,一知半解,尽情发挥。是属于外行看热闹、说热闹的。”

——万战翔中石油质量与标准管理部副总工程师

材料四:《穹顶之下》不应该算作是纪录片而应该算作宣传或者公益广告片。虽然尽力做到数据翔实,但还是有诸多不严谨。我们需要合理的质疑,片中是否存在科学性的错误。

——网友

探究结果:                  

3.同呼吸,共命运。治理雾霾,人人有责。如果你发现周围有人的生活方式或消费模式不够合理,你会如何指出其不当之处并规劝其向“绿色化”生活方式或消费模式转变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

今年母亲节,许多年轻人在微信朋友圈晒文字,秀照片,倾诉对母亲的爱,表达对母亲的祝福和感谢,而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往往不大习惯向母亲当面表达感情。他们或忙于学习,或忙于工作,或因为其他种种原因,很少陪伴母亲。在这个属于母亲的节日里,他们通过微信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            ,一方认为,这是年轻人有孝心的表现,值得点赞;另一方认为,这是作秀,是给别人看的。网友调侃:“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微信朋友圈。”

在第二段横线上填写一句话,使两段文字衔接自然。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简述真假“黑旋风”的故事。

2.但是我必须坦白承认,这些杰出的四足动物有许多美德。跟人类的腐化堕落对比一下,使我睁开了眼睛,扩大了认识领域。因此我能开始用另一种眼光来观察人类的行为和感情,使我感到对待同类的尊严用不着那样谨小慎微。(《格列佛游记》)

选段中的“四足动物”生活在哪一国?格列佛在这里看到了怎样的怪诞景象?这个国家通过什么方式决定格列佛离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