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后面小题。 ①读书是人类的重要文化活动,读书能够唤醒人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后面小题。

读书是人类的重要文化活动,读书能够唤醒人性,塑造健全的人格,不能读书与不会读书的人是贫困的。那么该怎样读书呢?

②读书需要有广度。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狭窄了。”广泛地读书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学识,还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培根说:“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我们既要重视书本阅读的广博,又要通过游历阅览世事沧桑,弥补读书的不足。清代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写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人生在世,经验与书本要相辅相成,这样才可以使人灵魂充实,气质不凡。

③读书           。真正的读懂书必须触及书的思想核心,随手翻阅是得不到真经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薄到厚”、 “由厚到薄”两个阶段,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作深入的探讨,那么,书会愈读愈厚。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好书往往百读不厌,常读常新。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书中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

④读书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时必须要做到清醒与投入同在,不投入不能体会书的韵味;不清醒往往堕为书奴。社会上有些人,时刻都在读书,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别人的思想,却从没有思考和评判别人的思想,更谈不上锻炼自己的思想。知识是学了些,智力却很少增长,这是死读书的结果。我们不要把自己变成“书柜”,而是要超越所读之书, 获得精神和心灵的滋养。

⑤所以有人说读书如同进食,得其法,营养与美味兼得。善读书的人先是与作者交流,用自己的思考与作者擦出火花。进而用书中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让自己受益。如果能在运用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方法,甚至创造出新理论,读书就达到了更高境界。

1.根据内容,分别将第③④两段的第一句话补充完整。

第③段:                     第④段:                  

2.从“多读书明事理”、“乐读书怡性情”、“会读书养心灵”三个语句中,选择你认为最适合作为本文题目的一个语句,用规范的正楷字抄写在田字格内。

 

1.参考答案:③读书需要深入(透彻) ④读书需要思考(超越) 2.会读书养心灵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上下文分析,需要根据本段内容写出中心句,根据“②读书需要有广度” ;③处可填“读书需要有深度” ④处可填“读书需要有‘超度’”。 考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首先选择最合适的题目,结合文本分析“会读书养心灵”最符合。抄写时,做到书写认真,字体美观大方。 考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甲】采集植物和渔猎野生的动物,是远古时候祖先们获取食物的最重要方式。传说中国有一位圣人名叫神农,他为使百姓有食物吃,“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为尝试“百草”,他“一天而遇七十毒”。这些传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为寻找食用植物所作的各种努力。他们辨认和品尝各种野生动植物,并从中获得了种种经验和知识。在古代还没有出现文字时,这种经验和知识,可以通过口头相传或简单的图画而得到流传和积累。因此,生物学知识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历史悠久的远古时代。

新石器时代,人们根据积累的动植物知识,能够将自然界中一些可供食用的动物或植物, 1 (驯化/驯服)或培育成为更符合人类需要的家养动物或栽培植物。人们在开发利用动植物资源的实践中,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动植物的认识。在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许多刻画有动植物形象的陶器。在辛店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个陶罐,外壁上有一幅太阳与植物的图画,画的中间是一棵刚出土不久的植物子叶,子叶的两旁,画了两个闪射着阳光的太阳。图画很明显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阳光与植物生长发育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在河南临汝闫村出土的距今已有5000年的一个彩色陶器上,绘制着一幅鹳鸟衔鱼的图画,这幅鹳鱼图,清楚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鹳鸟形态和生活习性的认识。以上事实说明:中国古代传统的生物学知识,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孕育和萌芽。

(乙)商、周时期,生物学知识获得了初步的发展。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为生物学知识的积累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甲骨文中关于动植物方面的记载,说明我国古代早期就有动植物形态、分类和生态习性方面的知识。

甲骨文是我国殷商时期使用过的一种文字。这些刻在动物骨骼上的象形文字,有不少反映了三四千年前,人们对生物世界的一些思考。“禾”字在甲骨文中写作或写作,它就像成熟下垂的禾穗,是禾本科作物形象的反映,是对谷类作物的统称。甲骨文中还有许多从禾的字,如黍、稻等。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将这些作物视为同一类的植物了。鹿是古代狩猎最重要的对象,所以古代人们很熟悉鹿的习性。

“鹿”字在甲骨文中写作  它着重画出鹿的长颈、小尾巴和分叉的双角,一眼就能看出是只鹿的形状。甲骨文中还有几种鹿类动物名称,比如“麝、麇、麞”等,虽然它们整体形象不同,有的有角,有的没有角;有的角短,有的角长并且有分枝;有的腹下有香腺,有的没有。但这些作为动物名称的象形字,都有一个鹿作为它们的基本形制。这里面,实际上包含有将一些 2 (形状/性状)相同的动物归为一个类群的想法。

1.从【甲】【乙】文中横线后的括号内分别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横线处。

1)处应填       

2)处应填       

2.阅读【甲】【乙】两文后,说说你对中国古代生物学的发展历史有了哪些了解。

 

查看答案

阅读《冰湖》,完成第后面小题

冰湖

陈彦斌

①“爹,遛网吧?”儿子猫腰拎起大网漂子,扔到船上。刚遛了几下就喊起:“大鱼!爹,上了一条大的!”“慢点儿,慢着点儿,别拽跑了!”他一别船桨,渔船贴过去,渔网紧挨在船的右舷边。 

②大鱼一见亮,吓得惊慌乱挣,宽宽的鱼尾巴击打得湖水四溅。他掂起抄罗子探过身去,连鱼带网一起抄到船上。“爹,咱们掏到白鱼窝子啦。”儿子说着,又把一条二三斤重的白鱼从网上摘下,扔进舱里。 

③“打完这次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啊!”他看着儿子说。“不!”儿子一直没回头,还在遛着网,“我和你一起打鱼。”“我揍你……没出息的小兔崽子!” 

④下午的时候,一小团乌云从湖西面升起,越集越密,阴沉沉地移过来。他忙招呼儿子起网。他们刚把渔网拽到船上,铅灰色的乌云已低低地覆盖住了整个天空,整个湖面都陷入阴沉沉的风雪中。翻起的湖浪骤然变得浑黄,像煮开锅的小米粥,变得稠糊糊的。气温骤降,湖水拍溅在船帮上,立刻结成了冰,渔船变得沉重起来。 

⑤不好!他心里暗暗叫了一声,使劲儿地扳起桨往回划。可风浪太大了,他拼尽了全力,还是顶不动。渔船上下颠簸着,四周涌动的大浪,一个接一个扑向船舷。他不敢再硬顶着风划船了,便把两只船桨深深地插在水里,任凭风浪带着渔船往东南方向漂去。 

⑥大雪是后半夜停的,风浪也渐渐小下来。在风雪里挣扎了几个小时的爷儿俩累得话都懒得说了,脑子里一阵阵地犯糊涂,麻木的手也痛得发痒。他真想躺在儿子身边睡一会儿,却不敢。这么冷的天,湖随时都会封上。 

天快亮的时候,一阵可怕的寂静从四周围拢过来,涌动着的浪几乎瞬间就凝住了,滑行的渔船也冻结在冰里。船桨抵在光滑的冰面上,打着滑拢到船尾,船仍是一动没动。不好,封湖了,封湖了!他拿起船桨,疯狂地砸着冰。儿子被砸冰声惊醒,昏昏沉沉地爬起,拿起另一只桨砸下去。冰冻得还不太厚,一桨下去,冰碎了。渔船挤进窄窄的冰缝,一点点挤过去,船身被锋利的冰碴儿刮得“沙沙”响。 

⑧他疯狂地砸着冰,儿子再把大冰块砸碎,渔船这才能前进一点儿。儿子没砸几下,“扑通”一声倒在舱里,挣扎几下没起来。他探手摸摸儿子的头,滚烫!可他已顾不上儿子了,只是更狠劲儿地抡着船桨,朝冰砸下去。 

⑨中午的时候,一条线般的暗影出现在远远的天边。此刻,他的棉衣棉裤已被汗浸透了,黏黏地贴在身上。他瘫坐在船舱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双手的虎口也震裂了,渗出的血结成了紫黑色的血痂。他几乎再也举不动那支松木船桨了,只想就这么躺着,好好喘息一会儿。可当他看见蜷缩在舱里浑身瑟缩、脸色发青的儿子,又站了起来,举起船桨。

⑩“喀嚓”一声,桨断了。桨头甩在冰上,滑出好远才停下来,孤零零地躺在冰面上。他凶狠地骂一句,看着手里攥着的那半截已经没有用了的船桨,把它甩了出去。他直起腰来朝湖岸那边看去,隐隐约约看得出是村子附近那片柳树林。他默默地朝那边望了一会儿,扶着船帮把一只脚跨到船外,随着“喀嚓”的冰裂声,冰塌陷了,他下到水里。他一只手紧紧抓住船,拖在身后,向湖岸的方向扑去。 

“爹,你怎么啦?”儿子被冰碎声惊醒,挣扎着爬到船边,看到水里游动的爹,一下抓住他的手,哭喊着往上拽,“爹,你上来,上来呀,爹!”“放开手,爹……爹送你……回去……上学!”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蹬着,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又压在冰上……儿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停地哆嗦,过电般地传到自己的身上。儿子越发哆嗦了,可他还是用力地点了点头。 

湖岸那边有船过来了。他的眼前变得模糊起来,但是,手指却像是五根铁钉,死死地抠进船板里……  (选自《金奖小小说》,有删节) 

1.请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的提示,将小说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父子俩遛网打鱼——   (1)   ——砸冰行船——   (2)     ——看到希望 

2.试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3.笫段画线句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乙】两段文字,完成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

注:shě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

1.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             

(2)安用重法邪?                             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1)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   翻译:                                    

(2)或请重法以禁之。      翻译:                                    

3.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有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李清照《醉花阴》)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体现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查看答案

对这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运笔章法严谨,流畅洒脱

B线条变化自如,粗细适当。

C.笔墨干净利落,浓淡相宜。

D布局整齐有序,彰显楷书气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