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汤欢的《读书莫忘做笔记》回答小题。 (1)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

阅读汤欢的《读书莫忘做笔记》回答题。

(1)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记本。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2)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顾颉刚先生一生治学,勤于做读书笔记,从1914年至1980年逝世,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共四五百万言。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说的基础,“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此外,在他看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而言,笔记可长可短,有简洁之美,做笔记“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笔记实乃学术界的小品文。

(3)钱锺书读书也爱做笔记,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200多本、3.5万多页。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其笔记不仅数量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古今中外,无所不容。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通后,才有了如《管锥编》里那样汪洋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

(4)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不能勤笔”即不能勤于做笔记。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

(5)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得与安宁。

(6)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故笔记更重要。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只记笔记却不温习,一样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知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钱锺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

(7)做笔记需要时间,如钱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但当你将做笔记看成是读书的一部分,认识到做笔记的益处,便不会认为这时间白白浪费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唯独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不能急躁。

(8)时代在进步,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键盘输入、复制粘贴可以代替手写,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皆能同步保存;此外,这种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9)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无论这笔记是手抄笔记还是电子笔记,它都会成为我们好读书之人一笔宝贵的财富。

(《人民日报》 2015年03月31日 )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2.从本文看,做读书笔记主要记什么?读书笔记有什么好处?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是一项是(    )

A学者、作家读书时必须作笔记;对于普通人,笔记可做可不做。

B自己做的笔记自己是做清楚的,不用温习也可以前后贯通,发现新问题。

C现代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书报杂志也越来越多,因此,读书做笔记也要越来越快。

D时代在进步,作笔记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做电子笔记也是很好的。

 

1. “读书莫忘做笔记。”或“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或“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 2.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势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是 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 3.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顾颉刚、钱钟书、蔡元培等人的事例,具体地论证了读书莫忘做笔记的观点(或“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具有说服力。 4.D 【解析】 1. 试题分析:议论文中,论点是作者发表的主要观点。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或者根据作者的分析所说的道理来概括其观点。本题中的标题,开头和结尾均可充当中心论点。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的提取和概括。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根据题目,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段落句子作答。本题的答案在文中的第一段,从本文看,做读书笔记主要记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势写下。读书笔记的好处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是 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 考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在讲道理方面还有比喻证论、引用证论、类比论证以及正反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论证方法的作用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来说明论证方法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根据不同的论证方法用评价语,如“有力地证明”“形象生动地说明”等。本题中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顾颉刚、钱钟书、蔡元培等人的事例,具体地论证了读书莫忘做笔记的观点(或“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具有说服力。 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的理解,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根据各个选项,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判断。A.根据(5)段“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可判断A错;B.根据(6)段“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故笔记更重要”,可判断B错。C.根据(7)段“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唯独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不能急躁。”可判断C错。D正确。故选D 考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马说》节选和《论马》节选,完成下列题。

(甲文)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乙文)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释:①啖:吃。     斛:量器名,古代一斛为十斗。  ③介胄:披上战甲。  

鬣:马、狮子等颈上的长毛 ⑤褫:解除。

1.解释下列加横线字。

(1)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3)常之 (          )  (4)行百余里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在乙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什么?

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5. 伯乐与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举历史或当今社会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查看答案

古诗赏析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人们历来称赞“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舟自横”三字,结合整首诗歌,请你也来品一品这三个字的妙处吧。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的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昧儿。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的难过。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的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由口腔到胃中,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的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喝完,他连连的打嗝,水要往上漾!

(1)以上文段节选自_______(作者)的小说《              》。

(2)请结合小说内容对文中“他”的性格作简要的分析。

 

查看答案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鸟”专题,请你参与以下活动。

1.【“鸟”的成语】请根据成语的意思,写出与“鸟”有关的成语。

①比喻事情成功后把出过力的人抛弃或杀死。            成语:_____________

②比喻原本吵吵闹闹的人群安静下来。                     成语:_____________

2.【“鸟”的诗歌】古诗词中有不少与“鸟”有关的诗句,请探究下列诗句中“鸟”的所蕴含的情感。

①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情感:______________

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情感:______________

3.【“鸟”的辩论】随着春天的到来,很多候鸟开始了迁徙,而禽流感的危险性似乎越来越近了,我们不得不担心候鸟的迁徙是否会带来禽流感。有人说,干脆把鸟都杀了,免得造成疾病的传染,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查看答案

默写。

(1)故园渺何处,                

(2)他山之石,___________ 。(《孟子》)

(3)为山九仞,___________。(《左传》) 

(4)____________,泥香带落花。

(5)忽见陌头杨柳色,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7)《池鹤》中中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