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天下最美读书声 刘毓琪 ①在世间诸多声音中,读书声是最能打动、感染我的。 ②真挚...

天下最美读书声

刘毓琪

①在世间诸多声音中,读书声是最能打动、感染我的。

②真挚的读书声是人与书的共鸣,人与人的共鸣,它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记忆中难忘六年级的那一堂语文课。忙碌的毕业考试季,连窗边的玉兰花,都染上了淡淡的惆怅忧郁的橘黄色。读的书是朱自清的《匆匆》。老师深情的讲解,使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迷惘和感伤放大了,具体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映在了我们明澈的眼睛里。接下来同学们读“燕子去了还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还有再青的时候。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阵电流击中了我小小的心灵,身体不禁颤动起来,读书声中便带上了酸楚的哭腔。周围老师和同学的眼睛,无一不蒙上了一层薄雾。那读书声让我记忆犹新,我们的感情在这读书声中升华共鸣,我们的思想在这读书声中交汇激荡。以合适的节奏、合适的语调把文字读给自己的心灵。大家一瞬间明白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再见了,我们的小学时光;再见了,我的同窗与恩师!我们在读书声中,完成了一次集体的成长,完成了一次凄婉的道别。

③读书声是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追求。而这种渴望和追求,不是饥饿、艰辛、贫困、偏见可以打败的。2008年的那场大地的震颤给汶川带来了灭顶之灾,但在随后艰难重建的那个难捱的冬季,还是在汶川,一个小女孩的读书声,打动了记者,打动了拍客,打动了广大网友,打动了我。女孩衣衫褴褛,背着她的弟弟,手中握着破烂得看不出书形的课本,大声朗读着。是的,她打满补丁的“棉袄”在寒冷冬季根本不能御寒,她干瘪瘦弱的身躯在寒风中微微摇摆着,她手上已经溃烂发紫的冻疮触目惊心,她坐在建筑材料堆积的工地上。但小女孩倔强的眼神闪闪发光,读书时嘴角上扬,我能听到她动人的读书声,清脆、愉悦、坚定,充满希望!是的,有读书声处便有希望,有读书声的人便有不屈于困苦现实的心。

④情蕴于中而声发乎外的读书往往最能打动人。一次偶然翻阅梁实秋先生的书,他在文中回忆自己在清华大学就读时聆听梁启超先生的读书。循着梁实秋先生朴实的文笔,我穿越到了1921年,梁启超先生应邀作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梁启超号“任公”)。我记得他开头读了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那一段,他悲从衷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翻开梁任公先生的《饮冰室文集》,翻开“百日维新”时梁任公先生的履历,我完成了穿越梁任公先生哪里是在读书?!分明是在凭吊!那个渡河而死的“公”分明就是慷慨赴义的他的战友谭嗣同——那个“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十六字,字字啼血,声声泣泪!

⑤读书声,是追求进步、充实生命、升华灵魂的伟大精神。它不会被苛政所压倒,不会被迫害所磨灭。在神力压倒一切科学的教皇时代,我们听到了伽利略的读书声;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文化蛮荒岁月,我们听到了儒者的读书声;当赛德克·巴莱挥舞着原始的戈矛冲向殖民者的时候,我们听到了高山族先辈们咿唔的读书声;在文化大革命鄙夷知识的年代,我们听到了牛棚中的读书声。总有这么一群群人,总有这么一股股劲儿,冒着死亡的危险站出来,在读书声中追求真理,澄澈了高贵的灵魂,升华了生命的价值。琅琅的读书声是他们激昂的反抗,是他们智慧的诉说,是他们追求真理的决心!是的,我听到了,那惊涛拍岸般的读书声,传递出的是社会的良心,民众的心声,进步的方向。

⑥天下最美读书声!不管是垂髫之年还是两鬓斑白,不管是声线优美还是五音不全,不管是秦腔楚韵还是吴侬软语,只要你真挚地去读书,这读书声就是最美的天籁!

1.文章重点详写了哪几个美丽的读书声?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2.文中第段中的划直线句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3.从修辞的角度,请对第②段中划波浪线句进行赏析。

4.通读第④段,体会本段中的“穿越”二字的含义,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完成了“穿越”,请分条陈述。

 

1.①六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同学们的读书声。特点:升华感情,激荡思想。(或:完成集体的成长,凄婉的道别) ②汶川地震后重建工地上,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的读书声。特点:清脆、愉悦、坚定,充满希望。 ③清华大学演讲台上梁启超先生的读书声。特点:情蕴于中而声发乎外。(或:字字啼血,声声泣泪)(语言啰嗦,不够概括的,酌情扣分) 2.环境描写。渲染了临近毕业,课堂上师生们迷惘惆怅的心情。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课堂上师生们动情的读书声带给“我”的深深震撼。 4. ①作者并未亲见梁启超先生的读书,只是通过读梁实秋先生的文章,透过文字仿佛亲耳聆听了启超先生的读书。 ②作者通过阅读《饮冰室文集》,通过梁启超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感受到谭嗣同等志士仁人变法图强、慷慨赴义的壮烈。 【解析】 试题分析: 1.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修辞手法的使用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人物的心情更加突出。赏析时应从表述它在表达上的效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角度作答。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①在世界美食文化的大餐桌上,有一种面食简单而平常,却风靡已久,这就是面条。

②若问面条的问世时间,科学的定论为时尚早。有资料记载,1991年,考古学家在我国新疆一处两千年前的墓葬里,发现器皿中盛有又细又长的食物。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面条。墓葬的主人是早在2500年前就定居在新疆的古欧洲人,他们可能是最早制作面条的先人。

③面条横跨亚欧,它的普及与商贸密切相关。我国宋代的开封曾有“面条天堂”的美誉,这与其繁华开放的国际商贸大都会的地位不无关系。有文字记载,当时阿拉伯商队长途跋涉穿越丝绸之路来到开封经商,能够保存6个月的干面条就是他们最喜爱的食品。在经商途中,他们将干面条技术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后来,面条又以开封为起点,传播到蒙古、韩国、日本等国。商贸的繁荣客观上促进了面条的普及推广。

④传说中世纪初期,阿拉伯人征服了意大利的西西里,于是阿拉伯面条就随着伊斯兰文化传入西西里,促成了意大利面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一批西藏喇嘛为传播中国文化来到不丹,不久,不丹人的餐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面食——“面迟”。有学者认为“面迟”是对中文词语“面条”的异读,也是两国文化交融的见证。可见,面条的发展与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有关。

⑤面条细长易煮,可干食,可汤食,适合东西方不同的烹饪方法,因而能够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青睐,成为人见人爱的美食。如今,全球50亿人口每年消费约100亿块现代版干面条——方便面,如果用这些方便面来搭建埃菲尔铁塔,结果会怎么样呢?这些方便面足以搭建327座埃菲铁塔!

⑥在面条普及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赋予它丰富的象征意义。仅以亚洲为例:在日本,人们在农历七月初七吃素面象征着好运连连。在泰国,人们在欢庆的日子里吃面条象征着喜事不绝。在我们中国,生日吃面条的传统绵延千年,它象征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细长的面条蕴含着人们对好运绵长、幸福持久的殷切希望。

⑦一碗小小的面条丰富着我们的饮食文化。它是一种“美味粘合剂”,内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面条记录着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它在不同地域间传递文化,连接起全世界。

1.面条的普及与发展有哪些原因?请概括出三点。

2. 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出现在新疆。

B.阿拉伯人是最早发明干面条的。

C.全球年消费方便面100亿块左右。

D.人们经常在欢庆的日子里吃面条。

 

查看答案

 

有京朝官将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①。”师怒曰:“吾辈食朝廷俸禄,为社稷分忧,当直道事人②,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其首③曰:“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注】

①龃龉: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

②直道:正直的方式。事:对待。

③颔其首:点其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于外(    

慎之(    

人曰(    

④今存(     )

2.请用“/”给文中划线句正确断句,仅需断两处。

某 备 有 高 帽 一 百 适 人 辄 送 其 一 当 不 至 有 所 龃 龉。

3.选出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中的“为”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外官不易

B.社稷分忧

C.不无见

D.以虫蚁

4.读了本文,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与赏析

九日寄子约①

【明】 皇甫汸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 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①子约,即皇甫濂,作者之弟。 ②黄河:代指故乡。 ③羁宦 :离家在外地做官。

1.从首联              等词语中,可判断标题里的“九日”是指       节。

2.本诗蕴含着诗人哪些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查看答案

根据名著内容填空:

《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                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                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被             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观世音菩萨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地球的每一缕伤痕,都承载着人类惨痛的历史。

①它是一部例证“落后就要挨打”的活生生的教材

②它是一部控诉战争和种族歧视的血泪书

③满目疮痍的圆明园,让我们看到了专制与腐败必然带来的积贫积弱

④只有以史为鉴,人类才能安详地生活在地球家园

⑤黑暗阴森的奥斯威辛集中营,让我们看到了傲慢与偏见给世界各民族带来的灾难

A.④③①⑤②

B③②⑤①④

C③①⑤②④

D④⑤①③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