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用诗文原句填空。 (1)谁言寸草心, 。 (孟郊《游子吟》) (2)会当凌绝顶,...

用诗文原句填空。

(1)谁言寸草心,                                          (孟郊《游子吟》)

(2)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

(3)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4)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6)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7)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8)而现在 / 乡愁是          /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9)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思想才能更加活跃,更加敏锐。这个道理在朱熹的《观书有感》中有形象的比喻:“                           。”

 

(1)报得三春晖 (2)一览众山小 (3)留取丹心照汗青 (4)海内存知己 (5)山重水复疑无路 (6)直挂云帆济沧海 (7)博学而笃志 (8)一湾浅浅的海峡 (9)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解析】 试题分析:名篇名句的默写,关键是平时的积累。在积累时,对重点篇目的重点句子的重点字词要做好落实,争取一字不错。同时,要扩大阅读量,积累更多的诗词,加强自身的修养。注意晖、汗、笃等字的书写。默写难度不大。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下面两幅书法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帖为草书作品,笔法劲利,有力透纸背之感,即使细笔也是在飘逸中显出笔力的沉着,像“深嵌”纸中。

B.甲帖竖笔时见精彩,如第三列的“申”字,这一竖飞白直下,由实至虚,渐淡渐无,非很强心劲和笔力是做不到的。

C.乙帖布局和谐自然、收放自如,用笔圆润流畅,充分表现了自然风致。作品中“以”、“之”等字多次出现,但富有变化,无一雷同。

D.乙帖飘逸遒劲,字势纵横,变化无穷,如有神助。充分体现出楷书起伏多变、节奏感强、形态多姿、点画相应等特点。

 

甲:《书谱》(局部)             乙:《兰亭集序》(局部)

 

查看答案

请在田字格内用正楷或行楷抄写下面的诗句。

读书戒慌忙,涵泳兴味长。

          

 

 

查看答案

作文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一般是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其实,过去也包括现在不少地方采取的是五四制,也就是说小学五年、初中四年。假如你已临近中考,突然被告知初中还有一学年,你会怎样度过?你的同学、家长又会有如何的反应呢?

请以“假如还有初四”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一粒盐,一座城   丁云

两千五百年前,沿着扬州城,一路向东,一直走向茫茫的东海,阳光照彻,云雾弥漫。沙滩上,赤膊的盐民担柴、烧火、晒盐、收盐,一颗颗汗珠滑落在煮沸的海水里,冒出一阵白气,一筐筐雪白的盐在阳光下泛着银色的光芒。

扬州先民高大的背影牵着马匹,慢慢从远处走来,他的一只手还攥着刚铸就的钱币,因为太紧,已经渗出了汗水。他伸出手指,拈出几粒盐巴,放进口中,浓烈的咸味从舌尖到舌根,他闭上眼睛,让这股咸冲撞进喉咙,最后一直冲进身体里,从每个毛孔中渗透出晶莹发亮的汗珠。

盐是咸的,汗也是咸的。马匹驮着盐巴,随他回到扬州城。从此,这座城和盐结下不解之缘。

两千年前的风沙,吹不落乌孙王帐中的灯花。千山万水之外,不见杏花春雨;不闻蝉鸣蛙响。和亲公主扬州姑娘刘细君怀抱琵琶,琴音呜咽。A月华盈窗,东南遥望,黄鹄飞过,秋风萧瑟,大漠茫茫。一滴泪不知不觉滑落腮颊,滴落在琴弦之上。

万千铠甲敌不过三尺绕指柔,细君的泪眼朦胧处,大汉边境,硝烟不再;军营帐中,狼烟不起。柔弱如湖边的垂柳,却也能笑对塞外的冷风凄雨,指点江山,也能一马平川,牵制匈奴,传播中原文明。当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B大雁南归,牧草青青,骏马奔驰,牛羊成群。春风过处,第一位和亲公主的故事随着马蹄声声在大漠上奔走,流传。

盐是咸的,泪也是咸的。一滴泪轻轻地落下,却震动了整个江山。

三百七十年前的除夕,大雪落了一夜,犹如铺了一层盐花。

史可法督师的最后一次大醉,下酒的除了盐和酱油,还有危如累卵的江山,飘摇不定的朝廷,更有那不甘亡国的一腔热血。

醉里挑灯看剑,春风十里扬州路,夹岸垂柳水映红;安居乐业的扬州,鱼米之乡的扬州啊!

铁守扬州城的三日,以一当十,以少拒多,扬州城成了外蛮入侵江南的一颗虎牙,硌得生疼。朗朗乾坤,铮铮铁骨,三尺男儿硬是用一腔热血,写成留存青史的传奇。

殷殷故臣意,拳拳报国心。C黄昏起,一滴鲜血溅红岭上的梅花,洇湿飘摇的江山,浓缩成一枚朱砂,刻在历史的版图之上。

盐是咸的,血也是咸的。残阳如血,照着血流成河的扬州城,照着血红血红的运河水,东流至大海。多年以后,这满腔热血是不是也化作了一粒粒盐沙?

…… ……

无盐不精神。或许,扬州曾经度过一段无盐或少盐的时光。但是,扬州从来就没有缺过盐。D这晶莹透彻的晶体已经和扬州人融为一体,成为扬州人的骨骼、血液和精气神

一粒盐改变了一座城。一座城因为一粒盐,成为一个神话。

1.本文围绕“盐”与“城”,主要写了哪三件事?请用简洁的文字填写下表。

时间

2500年前

2000年前

370年前

事件

2.请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A.B两处画线句的作用。

3.文章画线句C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4.请结合D处画线句“这晶莹透彻的晶体已经和扬州人融为一体,成为扬州人的骨骼、血液和精气神”,谈谈你读了此文对扬州城有什么新的认识。(50字以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他在岁月面前认了输

丁立梅

①他花两天的时间,终于在院门前的花坛里,给我搭出两排瓜架子。竖十格,横十格,匀称如巧妇缝的针脚。搭架子所需的竹竿,均是他从几百里外的乡下带来的。难以想象,扛着一捆竹竿的他,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是副什么模样。他说:“这下子可以种刀豆、黄瓜、丝瓜、扁豆了。”

②“多得你吃不了的。”他两手叉腰,矮胖的身子,泡在一罐的夕阳里。仿佛那竹架上,已有果实累累。其时的夕阳,正穿过一扇透明的窗,落在院子里,小院子像极了一个敞口的罐子。

③我不想打击他的积极性,不过巴掌大的一块地,能长出什么来呢?且我根本不稀罕吃那些了。我言不由衷地对他的“杰作”表示出欢喜,我说:“哦,真不赖。”

④他在我家沙发上坐,碰翻掉茶几上的一套紫砂壶。他进卫生间洗澡,水漫了一卫生间。我叮嘱他:“帮我看着煤气灶上的汤锅啊,汤沸了帮我关掉。”他答应得相当爽快:“好,好,你放心做事去吧,这点小事,我会做的。”然而,等我在电脑上敲完一篇稿子出来,发现汤锅的汤,已溢得满煤气灶都是。他正手忙脚乱地拿了抹布擦。

⑤我们聊天,他的话变得特别少,只顾盯着我傻笑,我无论说什么,他都点头。我说:“爸,你也说点什么吧。”他低了头想,突然没头没脑地说:“你小时候,一到冬天,小脸就冻得像个红苹果。”想了一会儿又说:“你妈现在开始嫌弃我喽,老骂我老糊涂,她让我去小店买盐,我到了那里,却忘了她让我买什么了。”

⑥“呵呵,老啦,真的老啦。”他这样感叹,叹着叹着,就睡着了。身子歪在沙发上,半张着嘴,鼾声如雷。灯光下,他头上的发,腮旁的鬓发和下巴的胡茬儿,都白得刺目,似点点霜花落。

⑦可分明就在昨日,他还是那么意气风发,把一把二胡拉得音符纷飞。他给村人们代写家信,文采斐然。最忙的是年脚下,村人们都夹了红纸来,央他写春联。小屋子里挤满人,笑语声在门里门外荡。大年初一,他背着手在全村转悠,家家门户上都贴着他的杰作。他这儿看看,那儿瞅瞅,颇是自得。我上大学,他送我去,背着我的行李,大步流星走在前头。再大的城,他也能摸到路。那时,他的后背望上去,像一堵厚实的墙。老下去,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

⑧我带他去商场购衣,帮他购一套,帮母亲购一套。他拦在我前头抢着掏钱:“我来,我有钱的。”他“刷”一下,掏出一把来,全是五块十块的零票子。我把他的手挡回去,我说:“这钱,留着你和妈买点好吃的,平时不要那么省。”他推让,极豪气地说:“我们不省的,我和你妈还能忙得动两亩田,我们有钱的。”待看清衣服的标价,他吓得咋舌:“太贵了,我们不用穿这么好的。”

⑨那两套衣,不过几百块。

⑩我让他试衣。他大肚腩,驼背,衣服穿身上,怎么扯也扯不平整。他却欢喜得很,盯着镜子里的自己,连连说:“太好看了,我穿这么好回去,怕你妈都不认得我了。”

他先出去的。我在后面叫:“爸,不要跑丢。”他嘴硬,对我摆摆手:“放心,这点路,我还是认得的。”等我付了款,拿了衣出门,却发现他在商场门口转圈儿,他根本不辨方向了。

我上前牵了他的手,他不习惯地缩回。我也不习惯,这么多年了,我们都没牵过手。我再次牵他的手,我说:“你看大街上这么多人,你要是被车碰伤了怎么办?你得跟着我走。”他“唔”一声,粗糙的手,惶惶地,终于在我的掌中落下来,脸上,露出迷惘的神情。我的眼睛,有些模糊,是夕阳晃花眼了吧?什么时候,他竟这样矮下去,矮下去,矮得我看他时,须低了头,他终于如一株耗尽生机的植物,匍匐到大地上。

1.通读全文,概括出文章中的“父亲终于在岁月面前认了输”的具体表现。(写出四点即可)

2.第⑥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读来令人动容,请任选角度说说,这句话好在哪里。

3.文章的第⑦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4.读完文章,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