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从拴象说开去》一文,完成下题。 ①印度的养象人有个习俗:在象幼年时期,用绳...

阅读《从拴象说开去》一文,完成题。

①印度的养象人有个习俗:在象幼年时期,用绳子将它拴在柱子上,象年幼体弱,无法挣脱。待象成年,有能力挣脱木柱时,它的脑海中却早已烙印下了“木柱不可能挣断”的想法,养象人便能轻而易举地对象群进行管理。

②束缚住象的不是木柱,而是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我们在感叹养象人聪明智慧之时,也不免为大象唏嘘:环顾身旁,有多少人深深陷在思维定势的泥沼之中无法自拔,人们一提到空谷便想到悬崖峭壁,一提到春天就想到百花争艳……

③因此,唯有摆脱思维定势,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桥梁。

④思维定势,是经过岁月淘洗、沉淀的产物,是人们世代相传的“金科玉律”,人们往往因循守旧,不曾探寻过这些“不假思索”背后那片广阔的天地。

⑤看到苹果,你往往会想到其甜美的肉质。而牛顿却用苹果作为钥匙,打开了思维殿堂的大门,触碰到数千年来无人“染指”的真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地基。同样一个苹果,乔布斯以它的模板设计出简约大气的新一代“苹果”产品,渡边淳一以它为引子创作出了《失乐园》。每天有无数人吃苹果,但只有少数挣脱思维定势束缚的人能看到其潜在的巨大价值,并以此为桥梁。走向成功的彼岸,实现人生价值。

⑥数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人祖祖辈辈在天地中耕耘,“任劳任怨”,有多少人想到如何能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又有多少人持之以恒地去钻研呢?袁隆平着手水稻研究后不久,一位高级教授曾鄙夷地说:“水稻极难优化杂交,放弃吧!”袁隆平却毫不气馁,数十年如一日地埋头于实验田中,最终成功地研制出“东方魔稻”,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只需勇敢地撕开一直穿着的“紧身上衣”,就会轻松向前奔跑。一路脚踏实地,不顾流言蜚语,即使最后山穷水尽,也不过是无害的尝试,大可拍拍身上的尘土,从头再来。如果柳暗花明,那么历史就会记住你的名字。

⑦不要以为摆脱思维定势离我们太过遥远,我们身娇体弱无法闯出新路。李德斯,一名普通工人,见妻子长期被厨房油烟所困扰,便决心打破“煮菜必油烟”的定势,苦心钻研,发明了冷花生油,不但大大改善了自家厨房环境,还受到鲁花集团青睐,开启了财富源泉。只要留心生活,勇于创新,摆脱思维定势并非难事。

⑧大象拴在柱上不能挣脱,而人却能斩断捆绑思维的绳索,开拓新的领域,走向成功。

1.文章第一段从印度的养象的习俗谈起,有什么作用?

2.世上有各种通向成功的路,本文的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走向成功呢?

3.请结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内容,说说我们怎样才能摆脱定势思维的束缚?

 

1. ①开头从一个习俗谈起,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思考; ②引出本文的论题——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 ③作为事实论据从反面证明了中心论点——唯有摆脱思维定势,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桥梁。 2.唯有摆脱思维定势,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桥梁。 3.首先我们要摒弃常规思维,常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其次要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挑战专家权威(大胆质疑);第三要留心身边的生活,勇于打破常规。(大意正确即可,正确一点给2分,任意对两点给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有:(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2.文章开头从一个习俗谈起,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思考;引出本文的论题——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反面证明了中心论点——唯有摆脱思维定势,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桥梁。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本文谈的是要打破思维定势,才能获得成功,《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则告诉人们要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挑战专家权威(大胆质疑)。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吴旭阳的《会呼吸的建筑》,完成题。

仿生建筑的类型十分丰富。结构式仿生建筑,其建筑就像动物的骨骼一样,拥有最优的力学性能和结构体系,能够有效地减少材料的用量。表皮式仿生建筑所使用的建筑围护材料就像动物的皮肤一样,拥有防寒、透气、不透水等多重特性,而且随着外界气候条件的变化来改变表皮的透光、保温特性,从而创造出舒适的室内环境。功能式仿生建筑的构件能够像生物的毛细血管一样运作,可以调节温度、控制室内空气的流速和流向,而且相对于普通的空调系统,大大降低了材料使用成本。如果一个建筑同时具有上述的两点或三点,则统称为复合式仿生建筑。

仿生建筑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每一类仿生建筑都别具一格。人处其中,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它们当中,有的能够像向日葵一样旋转,有的能够像仙人掌一样开花,有的能够像盛开的马蹄莲一样迎风招展。

向日葵式的仿生建筑能够跟踪太阳的方向进行旋转。房子的旋转是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方位进行的,白天朝东,黄昏朝西。且太阳落山以后,控制程序会让房子自动恢复到初始状态。这样的设计能使位于屋顶的太阳能电池板以最大日照角度对准太阳。建筑物四周的太阳能集热器也能面对直射的阳光,以获取更多的太阳能。此外,“向日葵建筑”旋转的动力全部来自自身的“光合作用”,即由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和小型太阳能电动机提供动力,十分节能。

仙人掌一般生长在干旱的沙漠里,每次降雨,仙人掌都会竭尽全力地吸收和储存水分。城市“仙人掌建筑”也是如此,大面积的户外阳台就是它们吸收和储存能量的“凸起”和“刺”住户们将各种植物种植在自己的阳台上,整个建筑就像是一座小型的光合作用工厂,能够吸收城市中的有害气体,并且释放新鲜的氧气,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为住户提供清新、优雅的居住环境。

花梗是马蹄莲的中轴部分,它除了是结构主体,还作为整株植物的能量传送带,使水分、养分及时地在根、花、果之间传送。“马蹄莲建筑”的塔楼作为整支“马蹄莲”的花梗,在其底部设有集热棚,利用温室效应加热空气,通过中心烟囱的内部气流,将热量源源不断输送给整座建筑。此外,塔楼的表面并不平整,像折过的纸一样,这样能够保证经过气流的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而且为了提高顶部风力发电机组的效率,“花”被设计成双弧形界面,将风速提高为环境风速的4倍。当风吹过,“马蹄莲建筑”就会迎风招展,呈现着蓬勃的生机。

1.本文的用“会呼吸的建筑”为题有何作用?

2.城市“仙人掌建筑”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3.其实,大自然还有很多神秘之处,科技将产生无限可能。你认为未来还将会出现什么样的仿生建筑呢?请写出来并指出其原理或功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

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

翳:遮盖,这里指云。

1.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沿溯阻       

日,天宇晴霁           

无纤翳       

(2)下列句中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是吾剑之所从坠

C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D.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3.翻译句子。

(1)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

4.】【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完成第7题。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诗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                 。”

2.欣赏诗歌需要“置身诗境”,进行丰富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请依此描绘出“山随平野尽”这句诗的景象。

3.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查看答案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在学习《狼》专题之后,七(1)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同学们说了不少与”有关的成语和谚语,请你也写出一个

成语                                       

谚语:                                       

2.我们学习《狼》专题时,读到了很多包含深意的语句。请结合下面的两句话,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你从中得到哪些收获或启示。至少两点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蒲松龄《狼》

②仅次于人聪明的动物是狼。    ——毕淑敏《母狼的智慧》

3.你想到图书馆借阅一本《聊斋志异》,学习《狼三则》中其他两篇,如果你又不会借,恰好图书管理员在你的身边,你如何向他请教呢?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汤姆·索亚历险记》是          (国籍)著名小说家          的代表作,故事发生在19 世纪上半叶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普通小镇上

(2)汤姆·索亚与蓓姬在山洞中历险以后,第二次去探险时是哪一位小伙伴同他一起去的?他们探险的目的是什么?

(3)《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汤姆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都具有怎样的儿童心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