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
①不得抄袭;
②不少于600字;
③书写工整;
④不得在文中出现真实校名、班名、人名。
⑤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1)鲁迅先生在《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家琦君在异乡面对自己酿就的春酒,也发出感慨: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时光流逝,世事变迁,让我们的生活里太多的“再也没有”。“再也没有”也许是一份不再拥有的遗憾,也许更是一种成长的美好。“再也没有”里,有对往事的追念,有对现实的感怀,有对未来的期盼……
请以“再也没有”为题,写一篇文章。
(2)黛玉葬花,一般人想不出这个玩法。她“嘴贱”,有“携蝗大嚼图”之类的各种“贫嘴贱舌”。湘云豪迈,喝醉酒后在大石头上就躺着睡着了;拿铁架子烤肉,被人说“乞丐一样”,还理直气壮地反驳;探春有玩具收藏癖,喜欢红泥做的小火炉之类,求宝玉给她买好玩的。她脾气大,发怒了能一个大嘴巴抽过去;王熙凤会说笑话,嘴快人爽利。这四个人都算不上符合时代标准的大家闺秀,却是有趣得很,让人心生喜爱。本质上,有趣是一场令人愉悦的意外,是一种惊喜。它首先是一种意外——人们认为你本应该是这样的,而你不是。
请以“有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德国街角的微笑
2013年6月,多瑙河百年一遇的大洪水。 这场洪水让我和朋友几经波折。
我们打算乘坐德铁,由萨尔斯堡启程去纽伦堡。我们各自“斥巨资”订了德国人引以为傲的高铁票。结果当天的火车中,只有我们那趟车次临时取消。理由很浪漫——它与洪水一起离开了。奥铁的经理帮我们紧急重订了一张从萨尔斯堡到慕尼黑的车票,随后告知慕尼黑到纽伦堡的行程他可管不着,要去对桌的德铁改签。好不容易改签完成,千辛万苦地到了慕尼黑车站时还有五分钟下一趟车就要开了。朋友实在太饿,把行李一把塞给我,冲到慕尼黑站台上的星巴克买点心充饥,我则拖着两个巨大的箱子杀进站台。看了眼站台设置又倒吸了一口凉气——我们在22站台下车,而下一趟列车却是在1站台登车。 没说的,继续跑吧! 我汗流浃背地冲上车,又跳着脚喊着让刚刚冲进站台的朋友快跑。当朋友捏着一包点心刚爬上车,车门就关闭了。我们终于长长松了一口气。
我们拿着一张31车厢的票,但是整列火车只有29个车厢。 万般无奈,我们又开始拖着箱子满世界找列车员。 当然,最后我们还是在餐车的角落里找到了一位列车员,这位满头银发的老头儿带着德国男人特有的傲慢与威严审视了半天这张车票,然后大手一挥做出结论:车没错,是你们的票有错!
④朋友恼了,开始大吵大闹。但不苟言笑的德国老男人始终带着施舍式的冷淡表情,翻来覆去就一句话:“我可以帮您解决问题,但这件事还是您的错。” 朋友吵了半天,累了,打算拿手机给对方看原始的购票记录,以德服人。 一摸兜,眼睛直了。 手机没了! 朋友愣了半分钟,一屁股坐在了箱子上,大哭出声,彻底崩溃。 努力琢磨了半天,我们俩觉得一定是她刚刚在车厢中穿行的时候不小心把手机掉到哪里了。没办法,只好回头再把29个车厢地毯式搜寻一遍。 最终也没能找到手机。
⑤我们去站台办理了挂失手续,由于我没有开通国际长途,就留了所订民宿的电话与地址,却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第二天一早,我们还沉浸在昨天的郁闷中,也没了四处游玩的兴趣。两个人一边走出民宿,一边商量着要不要给朋友买个新手机。 正议论着,忽然听到有人用英文在叫——“HI!Chinese Girl!” 我们循声望去,马路对面停着一辆车,一个德国老头儿正在一辆老爷车里向我们招手。 我眯起眼睛使劲地看,半天才在刺眼的阳光缝隙中辨认出来那张面孔。 居然是那个可恶的列车员。 我们看着他下了车,大步走了过来,站定,然后——竟然从兜里掏出了一个看起来无比熟悉亲切的手机!
⑥“星巴克的工作人员拾到的,他们找到了我,我查到你们留在挂失处的地址。”他直白地叙述着,声音都丝毫不带起伏。可是朋友已经惊讶得下巴都要掉了,英文都变得不太流利:“那么……为什么你会在这里……” 老头儿依然没什么表情:“旅馆电话打不通,连夜开车给你们送来了。” 我觉得白羊座眨巴着眼睛好像下一秒就要号啕大哭,赶忙拉着她道谢,把可能丢人的行为及时扼杀在摇篮中。 老头儿坦然接受了我们的谢意,然后互道“再见”。我们拼命地冲他露出最热情洋溢的感激笑容,他皱了皱眉毛,嘴角向上微微挑动了一下,然后摆摆手,转身走开了。
⑦朋友愣愣地问我:“哎,他那算是冲我们笑了吗?” 我耸耸肩膀。 也许吧。朋友捧着手机,我们远远地望着这个德国老男人的背影远去。他身姿挺拔,银色的发丝在太阳下折射出明亮而耀眼的光芒,仿佛一个梦境中的优雅骑士,恍惚又奇妙,带着无法言喻的浪漫。
⑧你无意释放的温暖或许让春红匆匆,谢了又放。
⑨我再没见过那个德国老头儿。但却不曾忘记那个刻板的微笑。此后的日子里,我又见过无数的风景,也在旅途中遇到过种种难以想象的变故——冒着瓢泼大雨在意大利寻找一间小旅馆;寒冷的冬夜蹲在异乡街头瑟瑟发抖找不到一碗热食;被巴黎小偷掏了背包身无分文;也遇到将啸未啸的海啸,高海拔下的晕厥与生死……然而奇妙的是,在那个微笑之后,我开始无所畏所有旅程中未知的存在。更确切地说,是无所谓。
⑩我开始明白这个世界经常不按常理出牌,但是每一次仓促的见招拆招,却未必不是另一段奇遇的开始。
(选自:《读者2016.7》 作者:辉姑娘,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歌德曾说“德国原本无足挂齿,每个单独的德国人却意义重大。”请你结合本文中的老列车员形象,说说你对这句话中的“德国人”的理解。
3.请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可是朋友已经惊讶得下巴都要掉了,英文都变得不太流利:“那么……为什么你会在这里……”
他身姿挺拔,银色的发丝在太阳下折射出明亮而耀眼的光芒,仿佛一个梦境中的优雅骑士,恍惚又奇妙,带着无法言喻的浪漫。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第⑧段“你无意释放的温暖或许让春红匆匆,谢了又放”的理解
5.“德国街角的微笑”带给作者怎样的启迪?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雪一化就有路了
张抗抗
每年下第一场雪时,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那时我初涉文坛,很容易被一些闲言碎语所困扰。当我听说有人搬弄是非,对我说三道四时,我异常激愤,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
我决心要去当面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外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辞严地声讨她,然后拂袖而去。
那天,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风变得湿暖,闷得人透不过气来。火车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我有些发蒙,心生胆怯和疑惑。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着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在漫漫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
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街边有-间简陋的平房,窗口露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抱着疲倦的身躯敲响了那家的房门。
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老大娘。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眯着眼将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迈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这大雪天儿出门,一定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说道。
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拍打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亲戚朋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如何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那个人似乎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她之所以要伤害我,也许是随波逐流,也许是由于无知,也许是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她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斥责的“病人”呢!
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老大娘一把将我扶住。
“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着。
“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她说,“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
“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喑哑了。
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天太阳出来,雪一化,就有路了!”
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纷扬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肩头,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
雪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吧,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有阳光就会融化。虽然世上常有误解和诽谤,但是充满阳光的心灵却能够宽恕和融化它。
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那种愤激的心情。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儿,轻轻地将那张已被揉皱的纸条撕碎,心也随之释然了,然后慢慢地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1.请根据提示梳理“我”的心理变化。
→胆怯怀疑→ → 。
2.结合上下文,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她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斥责的“病人”呢!(请说说“病人”一词的含义)
(2)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天太阳出来,雪一化,就有路了!”(“雪一化,就有路了!”文章以此为题有何妙处?)
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
4.根据文章内容,请补写一段描写雪景的文字作为文章的结尾。
文言文阅读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当涂掌事( )
(2)但当涉猎( )
(3)见往事( )
(4)及鲁肃过寻阳( )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B.“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鲁肃对吕蒙赞叹的巧妙接应,从他的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C.从孙权劝吕蒙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不失为人主的身份。
D.文章中,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的,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则有调侃的味道,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4.孙权说“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相信同学们也是爱读书、常读书之人,请说说你从读书中得到的益处。
默写填空。
⑴ ,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⑵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⑶ 春潮带雨晚来急, 。(韦应物《滁州西涧》)
⑷ 《木兰诗》中 “ , ”表现了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⑸ 《木兰诗》中“ , ”从侧面写出了木兰战功显赫。
⑹ ,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⑺ 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
⑻ 江山代有才人出, 。(赵翼《论诗》)
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新周刊》杂志曾在2007年9月刊载文章《信息过剩时代的“不知情权”》,详尽阐述了信息泛滥对人类生活的诸多不利影响。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今天,媒介和信息流的发达程度较以往更甚,人类已经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生活新时代。
材料二:公务员李俊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微信的虚拟世界里。他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躺在床上看微信。开车上班,堵车时刷朋友圈,等红绿灯时也盯着手机看,分秒必争。白天,李俊几乎把所有碎片化的时间都用在了微信上;晚上,还有一堆微信公众号等着他过目。
材料三:“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看似多了,关系却变淡了。”“每天花很多时间刷微信,感觉学了不少知识,可回想起来,根本没记住几条真正有用的。”“我注意到,有些基本不刷朋友圈的人,他们往往在生活中有某些兴趣爱好,并为此投入了较多精力。”
材料四:公交车上,美女看美妆和自拍,少男看体育和自拍,都是朋友圈,而最近爆发的魏则西雷洋苏鄂减招事件少人问津,这就是现实。
1.阅读材料二、三、四,你能获取一些什么信息?
2.当今社会,许多人都不自觉地加入了“低头族”,请你拟写一条标语,呼吁人们昂起头来!(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语言风趣)
3.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列举具体事例说说这个移动互联网生活新时代的到来,给你带来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