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黄冈交警部门介绍:相较于不同车辆而言,公路客运车辆、旅游包车、危化品运输车辆、校车等重点车辆交通违法行为导致的后果更为严重。
B.影片《擦枪走火》热播当中,除了有着密集的笑点之外,还探讨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社会话题,即放开二胎政策以后,万一“擦枪走火”,到底是“留”还是“流”的问题?
C.罗田天堂寨景区地处大别山主峰所在地,因其雄、奇、险、秀,独特的山岳风光闻名于世,小华山玻璃栈道的建成标志着该景区第四条游览环线全面贯通。
D.孔庙之行,习近平总书记直言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
下列加着横线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着重/着手 中肯/中间人 殷红/殷勤招待
B.倔强/强夺 数说/数据库 头痛/痛心疾首
C.横跨/横财 弦乐/弦切角 三更/更名改姓
D.干劲/刚劲 丧乱/丧家犬 假期/不假思索
请先改正下面句子中的两个错别字,再将语句准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万里澄彻,则一心愈精而愈谨;一心凝集,则万理愈通而愈流。
古诗词名句填写。
(1)足蒸暑土气, 。 (白居易《观刈麦》)
(2) ,叶底黄鹂一两声。 (晏殊《破阵子》)
(3)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 ”。
(4)“一代报人”邵飘萍原名振青,飘萍只是他的笔名。他自己解释名字的由来:“人生如断梗飘萍”,这让我们想到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两句诗: , _。
(5)周敦颐喜莲,写《爱莲说》,为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陆游重梅,吟《卜算子·咏梅》,为的是“ , ”的坚贞。
(6)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可清人赵翼却在《论诗》中另辟蹊径,用“ , ”道出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风骚的创作真谛。
(7)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及中美及国际关系时,引用宋代改革家王安石的著名诗句“ , ”来比喻中美关系应该高屋建瓴,妥善处理分歧。
(8)习近平主席《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提高思想认识,严格衡量尺度,关乎群众利益的大事小情,明确为政必须维护好群众利益,以“ , ;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命题作文
题目:最美不过
要求:
(1) 将题目补充完整;
(2)字数不少于600字,不多于900字;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文中不要出现影响评分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如果不可避免,请用××代替。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回家
龙应台
①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放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②她皱着眉头说:“这,是什么地方?”
③哥哥原来就一路牵着她的手,这时不得不停下来,说:“这是香港。我们要去搭火车。”
④妈妈露出惶惑的神情,“我不认得这里,”她说,“我要回家。”
⑤身为医生的弟弟本来像个主治医生一样,背着两只手走在后面,就差身上没穿白袍,这时一大步跨前对妈妈说:“这就是带你回家的路,没有错。快走吧,不然你回不了家了。”说话时,脸上不带表情,看不出任何情绪或情感,口气却习惯性地带着权威。三十年的职业训练使他在父亲临终的病床前都深藏不露。
⑥妈妈也不看他,眼睛盯着磨石地面,半妥协、半威胁地回答:“好,那就马上带我回家。”她开步走了。A从后面看她,身躯那样瘦弱,背有点儿驼,手被两个儿子两边牵着,她的步履细碎,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往前走。
⑦陪她在乡下散步的时候,看见她踩着碎步政戚戚低头走路,我说:“妈,不要像老鼠一样走路,来,马路很平,我牵你手,不会跌倒的。试试看把脚步打开,你看──”我把脚伸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势,“你看,脚大大地跨出去,路是平的,不要怕。”她真的把脚跨大出去,但是没走几步,又戚戚低头走起碎步来。
⑧从她的眼睛看出去,地是凹凸不平的吗?从她的眼睛看出去,每一步都可能踏空吗?弟弟在电话里解释:“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
⑨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乍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彩里我们回到她的卧房。她在卧房里四处张望,仓皇地说:“这,是什么地方?”我指着墙上一整排学士照、博士照,说:“都是你儿女的照片,那当然是你家喽。”
⑩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看过去。半晌,回过头来看着我,眼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
⑪还没开灯,她就立在那白墙边,像一个黑色的影子,幽幽地说:“……不认得了。”B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
⑫火车滑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⑬因为是晚班车,大半旅者一坐下就仰头假寐,陷入沉静,让火车往前行驶的轰隆巨响决定了一切。妈妈手抓着前座的椅背,颤巍巍站了起来。她看看前方,转过身来又看往后方。她看向车厢两侧窗外,布帘都已拉上。她紧紧抓着椅背,维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她开始往前走。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睛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⑭我把她抱进怀里,把她的头按在我胸口,紧紧地拥抱她,也许我身体的暖度可以让她稍稍安心。我在她耳边说:“这班火车就是要带你回家的,只是还没到,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⑮弟弟踱了过来,我们默默对望;是的,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嗞嗞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
⑯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摘自《读者》
1.请找出母亲在三个儿子陪同回乡途中的神态描写,试着揣摩母亲当时的心理。
2.请从A.B两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赏析。
A“从后面看她,身躯那样瘦弱,背有点儿驼,手被两个儿子两边牵着,她的步履细碎,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往前走。”
B“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
3.试结合文本分析弟弟有哪些性格特点。
4.请谈谈你对第⑮段画线句“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这句话的理解。
5.天下父母把最美丽的一段时光奉献给了“家”,给了孩子,但年老生病时,现实的诸多因素,又让父母面临凄凉,文中的母亲就是如此。请你结合本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读完本文后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