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小题。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题。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注释】① 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② 小孺子:年轻人。③ 三旦:三天。④ 委身曲附:弯着身子紧贴着树枝。⑤ 务:一心,一定。

1.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吴王伐荆(       )      ②黄雀在其也(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一句。

3. 阅读文段,从中你获得怎样的启示?

 

1.①想要 ②通“旁”,旁边。 2.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他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后面的祸患 3.①做什么事的时候,要有自己的想法,考虑全面。②我们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通盘谋划,不能顾此失彼。③我们为人处事时要近忧远虑,居安思危 【解析】 1. 试题分析:结合注释内容,疏通短文,了解内容,根据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再根据自己所学积累判断字词含义。注意“傍”是通假字。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务”“利”“顾”“患”,翻译后要疏通句子。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最后一句“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他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后面的祸患”,从这话中即可理解本文所讲的道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马说》回答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本文作者              ,字退之,              (朝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死于槽枥之间(                   之不以其道(          

之不能尽其材(             )      ④执策而之(             )

3. 文中“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句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刻画食马者?写出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特点?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句,道出了千里马境遇之悲,虽有日行千里之能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千里马为何被埋没?

5. 文中作者抨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阅读本文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怎样发展才能称得上是现代“千里马”?

 

查看答案

名句积累与运用

1.俱怀逸兴壮思飞,□□□□□□□。(《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2.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虞美人》)

3.急湍甚箭,□□□□。(吴均《与朱元思书》)

4枯藤老树昏鸦,□□□□□□,□□□□□□。(《天净沙•秋思》)

5《观沧海》一诗中运用想象手法,写出大海吞吐日月的壮观景象,表现诗人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

6.《浣溪沙》一词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且被誉为“千古奇偶”的句子是:

□□□□□□□,□□□□□□□。

7.《望岳》一诗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中借 “□□□□□,□□□□□”两句来表达自己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雁门太守行》一诗中点出主题,运用典故,写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的诗句是:

□□□□□□□,□□□□□□□。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的题目,按要求作文。

题目:      的时光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写成记叙文;(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现代文

失忆的母亲

傅友福

①近几年来,母亲的记忆越来越差,有时候连我也认错了。本想接母亲进城好好尽孝,谁知道,母亲一来,本来平静的家,一下子炸了锅。

②母亲闲不住,一出门就搬回一些塑料袋旧报纸什么的。家里本来空间就不大,母亲这些垃圾一堆,更是没有落脚的地方了。为此,妻和儿子都意见很大。我也和母亲谈过,让她别这么做了,家里并不缺这点钱。可母亲不听,说是我们刚买了房子,经济不宽余,这些废品一出手,也能换点钱。

③这还不算个事,更严重的是,母亲一走出小区就找不到回家的路。每次被警察送回来,我和妻都告诫母亲,让她别走远了,可母亲一出门,就控制不住自己,会越走越远。

④我们合计再三,决定请一个小保姆。小保姆请来后,母亲有人陪着,我们也可以放心工作了。从此,母亲再也没有走失的记录了,可我也发现,母亲的情绪却越来越低落了。

⑤这天晚上,我下班回家,发现母亲正拿着父亲的照片发呆。父亲是一名军人,参加自卫反击战时牺牲的。那时候,我刚出生,母亲没有再婚,含辛茹苦地把我养大,送我上大学。我知道母亲的苦,也清楚母亲对父亲的感情。当下,我坐在母亲身边,和母亲一起缅怀父亲。

⑥30年了,不知道他在那边可好?他要是还在的话,也是个老头子了。母亲叹了口气,好象是对我说,也好象是在自言自语。

⑦我说妈,您健健康康的,父亲在那边才会安心。母亲点点头。劝说一番,我就回自己房间了。

⑧后来,母亲的精神好了很多,我们也稍稍放宽了心,看来母亲慢慢适应了。

⑨这天下班后,却发现母亲和保姆都不在家,接到保姆的电话,才知道母亲再一次走失了。

⑩我们四处寻找,犹如大海捞针。不得已,到派出所报了警,期待着警察再一次将母亲送回来。

可是这次却杳无音讯。

正当我们焦心似焚的时候,家里堂弟打来电话,说母亲回到家乡了。

这怎么可能?她怎么搭车回去的?母亲可是患了失忆症的。

我们急忙赶到家里,发现母亲拿着一顶军帽,站在村头的龙眼树下发呆。我忍不住责怪母亲不该这样,让我们一顿好找。

母亲说,孩子,你们都很忙,我不想连累你们,所以就回来了。虽然我记不得其他东西,但回家的路我还是知道的。特别是这颗树。秋风中,单薄的母亲抚摸着树干就像抚摸着久违的亲人。

站在一边的三伯告诉我,当年你母亲就在这树下送你父亲去当兵的。而今天,正是父亲和母亲订婚的日子。

1.本想接母亲进城好好尽孝,谁知道,母亲一来,本来平静的家,一下子炸了锅。那么,母亲来了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我们比较头疼?

2.联系上下文,分析父亲是一名军人,参加自卫反击战时牺牲的。那时候,我刚出生,母亲没有再婚,含辛茹苦地把我养大,送我上大学这句话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秋风中,单薄的母亲抚摸着树干就像抚摸着久违的亲人。这句话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4.选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5.关爱空巢老人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读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现代文

飞蛾扑火是傻帽行为吗?

张英锋

①现象大家都知道:许多昆虫,只在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后才飞行于花间,一面采蜜,一面为植物授粉。因此,夜行昆虫大多有趋光性,这是一个被所有人都接受的客观事实。

②如果你问一个小学生朋友,昆虫为什么要趋光呢。他很可能回答:因为晚上太黑了看不见呀,昆虫们想要在光线好一点的地方进行工作和生活呢。这似乎很符合人类直觉,是的,我以前也这样天真地以为过。

③但趋光性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④在这个天大的误会当中,最悲剧的就是飞蛾这一物种。早在1600年以前的《梁书》里,就有关于飞蛾扑火的引用——“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将飞蛾扑火的行为形容得何其悲壮哉。更有甚者,古今中外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励志大师还把它提炼成了一种心灵鸡汤——“飞蛾扑火的精神”,还引申出什么亮剑精神、勇士精神、舍生取义的精神,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饱含着满满的正能量。

⑤可是,飞蛾真的是自愿扑火的吗?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和实验,在近年才终于揭开了“扑火”之谜。飞蛾根本不想扑火,甚至根本不想趋光。

⑥原来,亿万年来,夜晚活动的蛾子等昆虫都是靠月光和星光来导航。科学家发现,飞蛾等昆虫在夜间飞行活动时,是依靠月光来判定方向的。飞蛾总是使月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它的眼里。飞蛾在逃避蝙蝠的追逐,或者绕过障碍物转弯以后,它只要再转一个弯,月光仍将从原先的方向射来,它也就找到了方向。这是一种“天文导航”。因为是极远光源,光到了地面可以看成平行光,能作为参照来做直线飞行。注意蛾子只要按照固定夹角飞行,就可以飞成直线,直飞才最节省力气。角度稍微一调整,就可以直飞另一个目标。

⑦但自从人类学会了使用火,这些人造光源因为很近,光线成中心放射线状,可怜的蛾子就开始倒霉了。

⑧飞蛾看到灯光,错误地认为是“月光”。因此,它也用这个假“月光”来辨别方向。月亮距离地球遥远得很,飞蛾只要保持同月亮的固定角度,就可以使自己朝一定的方向飞行。可是,灯光距离飞蛾很近,飞蛾按本能仍然使自己同光源保持着固定的角度,还以为按照与光线的固定夹角飞行就是直线运动,结果越飞越坑爹,飞成了等角螺线,飞到火里去了,这种现象还被人类称为昆虫的正趋光性。

⑨以上就是飞蛾扑火的全部真相。

⑩不止是飞蛾,大部分夜间活动的昆虫,都有同样的能力。例如,直到最近5年,我们才知道,原来屎壳郎也是采用星光来导航的,它的导航方式和飞蛾一模一样。可怜的昆虫们在亿万年来好不容易才进化出来的神奇夜间导航技能,没有谁能想到,到最后竟成为了它们生命的最大威胁。

也许这时有人会问了:人类使用火都这么久了,昆虫们为什么不能与时俱进一点?

因为人类使用火的时间虽然很长,可能有数百万年,但人类直到几万年前才走出非洲,7000年前才建立文明。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在波澜壮阔的生物进化史中,这样的影响范围实在太小,时间也太短,以飞蛾为代表的昆虫,还来不及进化出新的导航方式。

1.选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作简要分析。

2.选文第⑥段中加点词语“总是”能否删去?为什么?

3.选文第⑩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