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表达·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它可以很遥远,也可以很切近,也许就是一次小小的心...

表达·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它可以很遥远,也可以很切近,也许就是一次小小的心愿,是取得一次好成绩,是和父母的一次旅游,是见到了久未谋面的一位好友,而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往往就能把梦想变成现实。

请以《圆梦》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班级

②字数控制在600—900字之间;

③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例文: 圆 梦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题记 秋天真的来了,一场秋雨使人发愁,在这滴滴嗒嗒的雨声中愁黄了一树的绿叶。而在那树边的一片黄叶,也忍不住悲叹。 “我想回到夏天” 老黄叶是在水洼里看到自己新装的,远不如那一身生机的绿色,显得无奈而憔悴的黄色是那么令人讨厌。还有这乌黑的云朵,蔌蔌的寒风。老黄叶忍不住回想起那充满激情的夏天。那时暴雨来得快去得也快,风雨交织中年轻的树叶们跳起了舞。“唉,我想回到夏天。”老黄叶想,“这是我最大的梦想。” “我不想掉下去” 萧瑟的秋风开始了它的工作,周围的树叶一片片的飘落,同时秋天展示了它可爱的一面,灿烂的阳光,丰收的田野……就连那偶尔飞过的白云也是那样的美丽。菊花在蓝天下灿烂,候鸟在金色田野上咏唱。老黄叶不再痛恨秋天,却也不想被可恶秋风误。老黄叶紧紧抓住树干祈祷:“不要掉下去,我不想掉下去!让这个梦想成真吧。” “来年树儿更美” 老黄叶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最后秋风带走了它最爱的柳叶小兄弟,老黄叶拼命想拉回当年与它形影不离的小兄弟,可是树叶小兄弟却在呼啸的秋风对它喊:“掉下来吧,这是我们的使命,不可怕……”老黄叶惊呆了,手无力的在风中起伏,它俯身看了一下树边成堆的兄弟,一阵眩晕。“可是……”老黄叶回想起小兄弟的话,终于想明白了,“还得落叶归根……” 老黄叶松开手,秋风立即托出它。老黄叶绽开了一个微笑:“明年树儿更美,这是我最后的梦想。”在下降中老黄叶越来越明白: 是的,每一个梦想都倾注了它的心血,但惟有真实可行的梦想才不会使人耽于幻想,才会让人积极进取。 【解析】 试题分析:认真审读题目,题干的核心词 “圆梦”,应理解为为实现理想而行动。这里的“梦”并非是做的梦,而是对理想的诠释。 “圆梦”应体现在行动层面,演绎圆梦的过程,而非名词概念的阐释.其次,在行文选材的过程中,大题小做,就是将“梦想(理想)”具体化,选择小角度写。 “梦想”就是自己的目标(大目标、阶段目标、小目标)、理想(远大理想;阶段性理想、小理想)、愿望(大小愿望)、发展方向(阶梯)如,学好语文、写好作文、发表文章、等等。 最后,要写出我(自己)的情感变化,一开始的渴望、实现过程中的失败的沮丧、灰心继而不放弃、振作到现实后的欣喜与自豪之情,这样文章才真实动人,从而打动读者。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原来你离我那样近

安宁

①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②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亦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模糊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当民工,风餐露宿。每个月领了钱,父亲便会定时地打到她的卡上。

③她知道自己在心底,其实并不希望父亲能来看她。她羡慕那些总能收到父母寄来的包裹或是打来电话的舍友,看她们故意大呼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一股脑儿展示给她;或者听他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羞涩无比。她们与父母家人远隔千里,却如同近在咫尺;而她与父亲,明明同在北京,却好像远在天涯。常有舍友在挂掉电话后,漫不经心地问她:“你父母什么时候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

④这也是父亲曾给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打过一次电话,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应该是借了别人的手机。他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自己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没有来得及问及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下“嘟嘟”的声音。她记得“话吧”的老板,怪异地看她一眼,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刺入她的身体。

⑤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与她不会有相见的机会,除非回家。但没有想到,她与他却以一种难堪的方式,看到彼此。

⑥那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的舍友临时有事,便让她在门口帮忙发放“意见反馈表”,并照顾嘉宾。就在她完成了所有工作打算回到座位上安心观看电影的时候,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她随着看热闹的人跑去围观,发现穿着制服的门卫正拉着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朝外走。到台阶处的时候,门卫用力地将男人一推,男人一个趔趄,便重重地跌倒在台阶下的花池旁。周围一群同样衣着的民工,一哄而上,试图反击。一片混乱的叫嚷声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群在学校建筑工地干活的民工,听人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的电影,便纷纷涌了过来;被门卫拉着的那个民工,假说找自己的女儿,试图混进去看。门卫当然识破了他的伎俩,几番争执,便有了她最初看到的一幕。

⑦礼堂里的灯渐次暗了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她一下子怔住了。那一刻,她觉得似乎被一根钉子给钉住了,她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是剧烈。

最终,在人群的拥挤里,她没有回头,迅速地走开。但当所有的灯熄灭,电影在黑暗中开始时,她的泪水终于哗哗流了下来。

⑨从没有想到,父亲离她如此地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片喧嚣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又被保安欺负,在一群民工的怂恿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她的名字。她与父亲,原都是没有勇气的人。只是,她的怯懦,是因为卑微而父亲的躲闪,则是源自对她最深的爱。(有删节)

1.简要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2.结合全文,说说标题“原来你离我那样近”的含义。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节中划线的句子。

4.通读文章,谈谈你对“她与父亲,原都是没有勇气的人。只是,她的怯懦,是因为卑微;而父亲的躲闪,则是源自对她最深的爱。”一句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

白龙

①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收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废寝忘食。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

②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更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

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

④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我们提倡阅读,并非为了闭门不出、与世隔绝。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热爱他人。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家们营造的精神空间。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

⑤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2.文章说:“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每日”强调的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3.说说第三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请简述文章的论述思路。

 

查看答案

阅读《中国神药——青蒿素》一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随着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纳入囊中,其所研究的青蒿素也被誉为“中国神药”。青蒿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

    ②疟疾是一种很古老的疾病,也是人类目前最大的杀手之一。全世界每年有5亿人被感染(多数在非洲),非洲每2年有100万人死于疟疾。

    ③如何治疗疟疾?人类对付疟疾最有力的药物,是法国科学家19世纪初从植物金鸡纳树皮上提取出的奎宁。但是在上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治疗效果极不乐观。1971年,屠呦呦受到中医药典籍启发,带领她的团队提出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有效成分(即青蒿素),并且报告了青蒿素的抗疟效果。中国的古人在数千年前就开始用青蒿作为处方药治疗疟疾,它有明显的退烧功效。2004 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的统计显示,青蒿素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

    ④屠呦呦等科学家一直在研究青蒿素杀死疟疾寄生虫的机理。她的研究团队部分人员认为,青蒿素中有一种名为氧化氢桥的化学结构,它在被铁离子分解后会形成活跃的自由基,能够对一系列蛋白质及其它的生物分子展开攻击,这种攻击对疟疾寄生虫而言是致命的。另外一种观点是,与氯喹(治疗疟疾的常见药物之一)的工作原理类似,青蒿素能够阻断疟疾寄生虫消耗人体血红蛋白时产生的有毒副产品血红素在体内的传输

    ⑤近年来,人类对青蒿素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基于青蒿素中的氧化氢桥分子杀死疟疾寄生虫的特点,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瑞士热带研究所、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药学院等的研究人员合作对青蒿素的这种分子进行了轻微的改变,由此制成了新药RBx11160。他们对青蒿素中的氧化氢桥分子进行了修饰,在其中增加了一个化学基,从而让这种分子制成的药物能够溶于水且更加稳定。更好的溶解性意味着这种药物能够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使用。稳定性意味着在这种药物到达寄生虫所在的血浆的过程中只有极少数的化合物会分解。而且这种新药疗效更强,当被感染的小鼠服用这种新药后,4天之中95%100%的寄生虫都消失了,而传统的青蒿素药物需要服用一周的时间才能清除95%的寄生虫。

    ⑥青蒿素拯救了数以百万计生命,对世界抗疟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1.文章依次介绍了“青蒿素”哪三个方面的内容?试加以概括。

2.第⑤节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人类治疗疟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取得突破的过程,联系上文,并结合下面这则材料,说说我们可以从这些杰出人物身上学到哪些科学精神?

材料: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悼念玛丽·居里》爱因斯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②知其③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释

①庸:岂,难道。

②其:大概。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援疑                        

2)礼愈                    

3)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4)吾从而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结合甲乙两文,说说韩愈和宋濂的择师标准分别是什么?面对当今社会中出现的种种学生顶撞、甚至殴打老师等不尊敬老师的行为,请你谈谈中学生应该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尊师重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1.赏析“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两句话。

2.从全诗来看,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赋予白莲什么内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