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中学学生会拟举行“中华经典伴我行”活动,请你参加。
1.活动一:且行且读,重温经典。
请你简述: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中孙悟空去火云洞解救唐僧,他变成的牛魔王是如何被红孩儿识破的,最终唐僧又是怎么得救的。
2.活动二:边走边唱,歌咏家国。
5月4日举办“家国情怀”篝火晚会,需向学校总务处借三只无线话筒。请你以学生会的名义写一则借条。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行走丰盈生命。在澄明的清晨或ɡuīlì的黄昏,走过卓尔不群的泰山,走过A (浩浩汤汤/肆无忌惮)的长江;走过云烟氤氲,走过月色ménɡlónɡ。听斜风细雨,B ,赏桃红柳绿,让心灵行走在新雨后的空山,轻舞飞扬。细数阳光,chéndiàn在心的依然是生命留下的嫣然。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短语填在A处横线上。
3.结合语境,在B处横线上仿写恰当的句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6年4月9日,原韩国某男子流行团体成员、著名影视明星鹿瞭在上海举办个 演唱会。在演唱会的前一天,4月8日晚23点09分,他在微博上晒出了自己与一只邮筒的合影。这个位于外滩中山东一路的邮筒很快成为鹿晗粉丝们的新宠,演唱会前后, 都有人赶来排队与邮筒合影,队伍最长时大约有200-300米,甚至还有人排到凌晨三四点。
根据上面这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秩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湖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1)山门圮于河( ) (2)湮于沙上( )(3)如是再啮( )
2.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
(1)一老河兵闻之( )
(2)当求之于上流( )
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众服为确论。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5.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 “其二”的具体内容。
阅读下而的康诗,完成后面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前朝”在这里是指 。
2.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讨分数的人
徐慧芬
一阵小跑声过后,学校走廊里,一个男生小声而急促地叫我,我立定问他:“有什么事吗?”
他期期艾艾地说:“我――我能到你的办公室去说吗?”我点点头。他进来后,小心翼翼关上门后,将手上卷着的画纸摊开在我面前说:“老师你看,我觉得自己画得挺好的,为什么只有65分呢?我看他这张还没我的好呢,他都70分呢。”他把同桌的那张画也摊了开来。
啊,原来是来讨说法的。这是一张美术作业,临摹书上的一幅写意国画《梅花麻雀图》。这算是期中考试了。
两张画摊在桌上,我给他分析:“你这张,梅花点得还蛮像样,麻雀的形体姿态也不错,可偏偏是‘点睛之笔’不准确,眼睛画偏了,这不是犯了常识性的错吗?他这张也有缺点,梅花浓淡深浅缺少变化,但作为画面主体的麻雀画得还是到位的……”
他听明白了,似乎也服气,但还不走,磨磨蹭蹭,抓了一会儿头皮,终于说出了要说的话:“老师,你这次能不能开开恩,送我5分,下次还你,行不行?”
我笑了起来,教书好些年了,还没碰到过这样的学生。
“你说说看,为什么一定要送你5分呢?”
“你表扬过我的,说过我画画蛮好的。”
“啊,我表扬过你?”
“是的,你表扬过我两次,一次画素描头像,你说我暗部画得蛮透气,没有闷掉。还有一次画水彩,你说我天空染得蛮透明,没有弄脏。”
“可是这次你只能得65分呀,再说这是考试,老师应该公正,是不是?”
“可是我这次已经向我爸说过我美术考得不错的,否则老爸要说我吹牛,又要打我的……”
“65分已经超过及格线了,以后再努力一下就是了。”
“不不不,老师,我只好实话告诉你,这次期中考,几门主课我都没考好,语文65分,英语刚及格,数学只得了55分。我爸气死了,用皮带抽我,用脚踢我,说我没有一门考得像样,我说我副科蛮好的,美术至少能考70分……老师,你看――”
他撩起一条裤腿,露出了几条青紫的伤痕。
我不再多说,拿出一张宣纸,让他重画一幅。
半小时后,我用朱笔在他的画上写了个“70”,很醒目。出门时,他向我鞠躬,又轻轻问一句:“老师不会告诉其他同学的,对吗?”我含笑。
多年以后……
我在地铁月台上等车,一旁座椅上一个男子向我微笑行注目礼,而后站起来说:“您不是教我们美术课的老师吗?”
“你是?”我记不得他是哪位了。
他说:“我就是那个向你讨分数的学生呀!”于是我想起了20多年前的那一幕。月台上,我俩相互把上述故事一点点补充完整。
我问他现在在哪里工作,他说了一家公司的名称。
“那么,你现在是否经常向你的老板要求加薪?”我和他开起了玩笑。
他笑了,有些腼腆地说:“我们公司人不多,我当家。”
“啊,那你就是老板了,你后来学的什么专业?”
“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搞软件设计。”
“你过去数学好像不怎么好的,怎么选了这一行?”
“老师,你还记不记得,那次在你办公室里你对我说的一句话,你说,像你这么聪明,想得出讨分数的人,怎么可以数学不及格?”
我说过吗?记不清了。可是他却一直记着,并为此改变了自己。
(选自《青年博览》2016年第9期)
1.试比较下面句子中“我”的两次“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我笑了起来,教书好些年了,还没碰到过这样的学生。
(2)我含笑。
2.具体分析“父亲”和“我”的教育方法的特点。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的男生形象。
4.说说文章结尾处划线句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