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作文。 (1)半命题作文 题目:有______相伴滋味...

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作文。

(1)半命题作文 题目:有______相伴滋味长

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

(2)命题作文 题目:你有属于自己的光芒

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生活经历和感悟,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例文: 有爱相伴滋味长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到了我的手旁,我静静的感受着它温暖的抚摸,闭上双眼,静静地。这时,世界都仿佛安静了。昨晚发生的一切回映在脑海,挥之不去。 独自在楼下,静静地望着不远处地喧闹的人们,平常,这里不可能这样热闹的,可今天不同。 放眼两旁的楼房,高大而阴暗,不像是白天那副生机勃勃的模样,黑漆漆的四周,让我的心头蒙上一层阴霾——今天停电了。 黑暗的世界真的让令我感到恐慌了。 努力压住心中的恐惧,望了望还在热烈的交谈着的人们,心中似乎没有那么怕了,心跳的速度变慢了。 眼神不经意的飘向空中,以我的视角来看,空中根本是没有月亮的,已有一颗星,一棵孤单的星…… “咦,一颗星怎么会发出能照亮大地的光呢?”我的眼神开始寻找月,我已近不知多久没有观察过夜空了。 不出我所料,那轮皎洁的月很快便映入了我的眼帘,今天离十五号还有段时间,月并不是非常的圆,反倒显得窄而长,像一只倒挂的小船似的。 果然呵,那颗星的光真的很小很小,但在月的映衬下,那抹光,那抹原属于月的光却有了星的功劳。而那月呢,也因有了星而更加的耀眼了。 忽然肩头一沉,我的视线转向了肩膀,是一双大手,一双消瘦的大手,但对于我来说,却是无比的熟悉,那,是妈妈的手。 “冷么,要不咱们回家吧?”妈妈那温柔的语气在耳畔响起,“嗯,好。”我下意识的回答着。 妈妈走在前面,月关照在她身上,似乎为她添上了一丝圣洁的感觉,望着妈妈,我似乎懂了些什么,或许,妈妈就是专属我的那轮月。 月,母亲,多么神圣的两个字眼啊,上苍赋予了他们特殊的意义。 那刻,我读懂了月的皎洁。那盈盈的月光洒在身畔,熟悉的人留在身旁。 你有属于自己的光芒 我身上的闪光点就是——坚持 我,说好不好,说坏也不坏,好的优点想半个小时也想不出来,可坏的习惯却有一箩筐,我常常为这事感到沮丧,瞧瞧别人,毛笔字十级、电子琴十级、小提琴九级、钢琴八级、葫芦丝七级。而我,拼死拼活弄到现在,还只弄了个毛笔字七级,还不知道有没有考上,硬笔五级,也不一定考得上。唉,和别人比起来,我真的很渺小。不过最近,我倒发现了我的一个优点呢。这个学期,我突发奇想,决定写个小说,于是说干就干,我拿出纸笔,“唰唰唰”开始写了起来。第一个晚上,我就写了7.8页纸,我读了一遍,感觉还不错,心里美滋滋的,真开心。第二天,我想赶着中午休息时间,再写一点,谁知,一拿出来,同学们就都围了过来看,纸很快被抢了一空,我看到这情景,心里更高兴了,想不到,我一个“文坛”小虾写的东西竟然这么受到欢迎。第二天,我带着纸笔来到学校,好多同学都告诉我,他们也开始写小说了。瞧,钱媛写《双园之战》、李若绮写《肥皂打印机》、邓杨竟然也起哄,写一部《武林外传》,缪蒙秋还准备写奇幻小说,“好,让你们写吧,我倒要和你们比比看。”中午,我又抽空拿出纸笔开始写,这次只有几个“铁丝”来读了,而其他人,都忙着写呢,我数了数,有一大半,这更坚定了我写下去的决心,我一定要让你们看看,我的“杨氏小说”一定会成功。三天过去了,班里写小说的人消失了大半,有的只写了一个开头就觉得太累,有的甚至只写了个题目,不过,仍有几个活跃分子在兴致勃勃的写,我也仍然在坚持着,每天晚上抽半个到一个小时来写。一个星期过去了,班里写小说的人几乎都销声匿迹了,大家也好像很合作,一句话也谈不到小说上来,我也快泄气了,望着那30多页的稿纸,又想气又想笑,不过妈妈说过:“坚持不懈就是胜利。”我一定得写下去,说不定这个坚持还会成为我的一个优点呢。又是一个星期六,我盯着稿纸,想着妈妈的话,“期未考试就要到了,你这小说最好快点结束。”等不了了,我又拿起了笔, “唰唰唰”地写起来,一直写到深夜,终于,随着后记中的最后一个句号,我写完了,再一次望着那满满60页纸,我兴奋地拿给爸妈看,爸爸才看了三页,马上大声说好,还说我的题记、后记,如果他写也不一定有我写得好,我开心极了。 我学会了坚持,学会了不半途而废,而坚持,是人生长路上的一把锋利无比的剑,能帮我铲除无数“妖怪”,它会让我的人生之路更平坦、更宽阔。坚持就是我的闪光点,虽然没有八级、十级那样的光辉,但它,却可以让我渡过无数难关,帮我克服许多困难。 【解析】试题分析:第一题,“自己的光芒”,自己的“闪光点”,可以认为“闪光点”就是一个人一表现出的“优秀点”,一直在“闪光”,那么就写写自己这个“闪光点”。更可以别样的理解,采用别样的写法,把“闪光点”的“闪”字突出出来,即一个人的某一“优点”某一“精神品质”在“瞬间”突现了一下, “闪亮”了一下,而没被人看到,所以自己要善于“发现”这个“闪光点”为自己喝彩,积蓄自信,力争多“闪”几次。那么,根据这个理解,可以写写自己在生活中不多见的一点点能够欣慰甚至值得骄傲的小事,告诉自己,自己身上有人格精神的“火种”,对此发表一下感慨:如何保存这“火种”,最终让它“燃烧”起来,方法就是不时地不断地“发现自己的闪光点”。“闪光点”,一般是针对“漆黑一片”来说的,所以本作文可以采用对比的写法,可以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自己不足,不被人看好,然后再写突然发现自己也有“闪光点”,应该为自己“喝彩”一下。第二题,此作文是写自己生活的,与自己的生活很贴近。提示语中的提供的词语一般都是学生们能够想到的。分析文题,先说“成长”,成长,可以是学业上的,可以是为人方面的,可以是生活技能方面的。“成长”,就要写“过程”,写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有什么变化。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不只是一件事情,所以要写二件事以上。当然不需要都详细叙述,可采用详略的写法,重点写一件事,略写二三件事。再说“伴随”,这个词要注意其含义,它的意思是说“如影随行的跟从”“潜移默化的影响”,“伴随”与“促使”“鼓励”之类的词语有所不同,后者是指他方主观上的行为对自己直接明确的“促使”作用。“伴随”,在写得细一起,着笔在事件的过程,主要从事情客观的角度来叙述描写,“促使”落笔在事件的结果,一般用议论抒情突出“促使”的作用。“伴随”,可娓娓而谈,慢慢道来,落笔点碎花,写得含蓄而温婉。不必“感动”不必“激动”,情感流淌于字里行间。最后再说提示语中的特别标示的“也可另选词语”,不仿从这里动动脑筋。比如“挫折”“失败”就是一个很好的选题,有内容可写,能写出新意。“失败是成功之母”,也可以说“挫折”“失败”是成长的起点或转折点。填写文题还是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力求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比如依照所提供的词语填写“母爱”,就很一般,如果据其意,以“母亲的叮咛”“母亲的叨唠”比“母爱”要生动些。 【考点定位】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乡间蜂事

周灿

在乡间,蜜蜂这小精灵是极受欢迎的。

乡人对堂前的燕子、屋后高树上的喜鹊窝总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其实喜鹊、燕子并不能为他们带来些许物质上的指望,但他们认为自家屋子周围有这些生灵的鸣叫与飞舞,家中就会增添许多热闹的气氛,艰辛的生活也就仿佛多了许多盼头。

而对蜜蜂,乡人更视其为天虫地宝,他们坚信只有家庭平安、和顺,蜂群才会嘤嘤嗡嗡地飞到那家定居下来。蜂群会让主人家好几天都眉开眼笑的,一则可以取蜜,有一份口福,更重要的是那些飞舞的小精灵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份热闹、一份希望、一些艰辛生活之外的憧憬。

到了分蜂时节,自家木屋板壁的缝隙处有了拖长后腿慢慢悠悠探查的“向蜂”时,乡人就会放下一天的活计,匆忙从楼上取下一个半米高的圆木桶来,认真扫去桶上的灰尘,朝桶盖上面喷些淡盐水或涂抹些蜂蜜,再把木桶小心翼翼地置放在向蜂探查的地方,然后静静地伫立一旁,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蜂群的到来。眼见着飞舞的向蜂愈来愈多,一旁的人就格外起了精神,如若一切顺利,不久之后就会有一群蜜蜂嘤嘤嗡嗡从天而降,熙熙攘攘钻进圆木桶里。那样的情景会让一旁的人高兴得手舞足蹈。然而多数时候是热闹一阵之后,向蜂们舔净桶盖上的蜂蜜便各自散去,场面渐渐冷静下来,最后只余下一个孤零零的圆木桶和旁边一颗颗失落的心。

然而蜜蜂的爽约并不会丝毫打消乡人们对其期盼的热情,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小精灵的到来很不容易。

在分蜂时节,有蜂群的人家大多会有人在家守着家中那些宝贝,一旦分蜂了,待蜂群出门一小半,乡人就急忙用早已准备好的水不断地向蜂群前端泼去,蜂王身上沾了水不能远飞,蜂群就会在就近的树枝上结成球状,主人家就会乐呵呵地拿一个蜂桶盖把他们“招请”回去,安置在另一个空桶里。有时蜂群飞到半途,飞得低了些,被山坡上干活的人发现了,那人就会急忙扔下手中的农活,抓起地上的泥沙,一路追赶着不断朝蜂群扔去。蜂群经不住这有些蛮横的挽留,只好停留下来,而那追蜂人便欢天喜地地奔回家取蜂桶去。还常会见一些乡人左手举着蜂桶盖,右手捏着小枝叶轻轻向上扫着结球的蜂群,嘴里还念念有词:蜂王上盖,蜂王上盖……等到全部蜜蜂爬上蜂桶盖,才会长长地出一口气,小心翼翼地端着蜂桶盖回家去。

此时乡人的话题多是关于蜜蜂的。得到蜂群眷顾的人家自是说得眉飞色舞,欢喜之情溢于言表,仿佛生活一下子光亮起来了。而那些没有蜂群眷顾的人家自是神情黯然,然而也并没有完全心灰意冷,他们默默地收拾好自家的蜂桶静静等待着——不定哪一天蜜蜂就会来了呢。

在少有的空闲时节,乡人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搬一把椅子端一杯茶走到蜂桶旁坐下,看着蜜蜂们匆忙的身影,听着蜜蜂们嗡嗡的闹声,看着听着竟有些困了,就在椅子上小憩一会儿,那小憩的梦中一定有热闹的嗡嗡声。

取蜜是一件紧张而刺激的工作。乡人常常在漆黑的夜晚,先把蜂桶倒过来,然后用另一个蜂桶扣在倒着的蜂桶上,再用木棍急促地敲打下面的蜂桶,蜂群受惊,便匆忙向上爬去,估摸着蜂群都到上面的蜂桶里去了,这才把那蜂桶挪开,用小刀把蜂桶的蜂蜜割取下来,一层一层地轻放在准备好的盆中。这时那紧皱不安的眉头才舒展开来,闪着亮光的喜悦就挂满了整张脸。取下的蜂蜜无论多少,乡人总会给邻里送一些尝尝,让大家一起分享自家的甜蜜。

乡人看看蜂桶中稳定下来的蜂群,看看空中依旧飞舞着的蜜蜂,心中比吃了蜂蜜还要甜,也便觉得日子因为蜂蜜带来的热闹而变得格外甜美。

(原文有改动)

1.读第自然段,依据文章内容填空。

段落

时节

乡间蜂事

分蜂时节

 

分蜂时节

向蜂群泼水、扔泥沙,挽留蜜蜂

空闲时节

在蜂桶边小憩,看蜂、听蜂

取蜜时节

 

 

2.文中的乡人”主要有哪些特点?就其中一个特点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下列文段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还常会见一些乡人左手举着蜂桶盖,右手捏着小枝叶轻轻向上扫着结球的蜂群,嘴里还念念有词:蜂王上盖,蜂王上盖……等到全部蜜蜂爬上蜂桶盖,才会长长地出一口气,小心翼翼地端着蜂桶盖回家去。

4.联系全文,分析第自然段中画线语句的含义。

 

查看答案

说明文阅读

大数据——云气象

①我们平时从电视、报纸、网站或手机上获取的看似简单的天气预报,其背后却有着极其庞杂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作支撑。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天气预报是经过“云计算”得到的大数据产品。 

②为了获取精确的气象预报,气象部门历来都会收集大量数据,组成超大的“数据库”。这些数据来自一个庞大的观测网络。目前,全国有2000多个地面站、120多个高空探测站、6颗在轨卫星、5万多个自动监测站、600多个农业检测站、300多个雷达站等,逐日逐小时甚至逐分钟对不同地点、不同高度的各种气象要素进行监测。仅在贵州,每天就有85个气象站、3万多个区域自动气象站、7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2个探空雷达站对贵州境内的各种气象要素进行实时监测。 

③随着预报业务的不断发展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这些数据变得更加精密,数量也持续增加,气象预报也变得越来越精确。现在,我们已经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手机、电视、网站等查询天气预报,其精度甚至可以精确到一公里、一小时以内。 

④早晨起床后穿薄的还是厚的衣服?要不要进行晨练?长假期间是否要外出旅游?旅游时需要带哪些随身物品……如何选择,天气预报会为你提供有效参考。 

⑤随着各行各业对气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气象部门还需要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制作相应的气象产品,包括面向社会群体的公众气象服务,面向水利、电力、交通、农业以及其他部门或企业的专业专项服务,以及针对干旱、暴雨、森林火险、雷电等灾害性天气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等。 

⑥比如说能源,可以通过分析电力负荷历史加上气象数据进行用电量估算;农业方面,通过某一地的农耕历史与相关气候信息,就可以指导农户进行农作物种养殖结构调整;还有交通,航班准点率历史加上机场历史天气特征,就可以得到航班延误预测……这些日益丰富的气象产品构成了气象大数据的重要部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便捷。 

⑦当气象邂逅大数据,气象大数据将大有作为,它必将更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为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1.第②自然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④⑤⑥自然段,你认为下面这句话放在其中哪个自然段的开头合适?为什么? 

更精细、更准确、更长时效的天气预报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变得更加便捷。

3.分析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手机、电视、网站等查询天气预报,其精度甚至可以精确到一公里、一小时以内。

 

查看答案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微阅读时代更需阅读经典     杨福成

①而今,“微阅读时代”已经来临。与正襟危坐捧一本经典厚书来比,微阅读的趣味性是大大增强了,鼠标一动、手机一点,浏览便捷、直观,内容简单、轻松。

②微阅读时代我们还需要阅读经典吗?

③不难发现,当今社会具有这么几个特征:人心浮、轻文化、重娱乐。这与这个社会疏远了经典,疏远了那些能够让心灵沉静下来的书籍不无关系。

④曾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演绎了早上四五点钟就去新华书店排队买书的风景,而现在,我们演绎了什么呢?错字病句连篇的网络小说点击率超万上亿,娱乐八卦、吃泥鳅治病的“养生秘笈”稳坐排行榜……现代人的阅读已经从精神的云端跌落到低谷。微阅读正在消解崇高,远离理想,放置经典名著的书架已经成了博古架。

⑤多么浅薄的阅读时代啊!

⑥与微阅读缺乏深度、容易导致人的精神平庸化甚至低级化相比,经典则不一样,它叫人领悟的是以德润身,以智化身,以神塑身,以“大我”行事处世。因而,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经典阅读。

⑦近年来一直在倡导全民阅读的教育家朱永新先生说:“我们的精神高度由阅读高度决定,我们的价值观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⑧当经典被束之高阁的时候,人们的思想也就荒芜了,这个社会也就浮躁了。

⑨因此,在微阅读时代,我们更需要阅读经典。

1.从全文看,阅读经典有哪些好处?

2.解释“荒芜”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当经典被束之高阁的时候,人们的思想也就荒芜了,这个社会也就浮躁了。

3.第④自然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子犹曰:贫者,士之常也;俭者,人之性也。贫不得不俭,俭者不必贫,故曰“性也”。然则俭不可乎?曰:吝不可耳。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

郑余庆素吝。一日,忽召亲朋数人食。众皆之。侵晨赴之。日高,余庆方出,呼左右曰:“吩咐厨家蒸烂去毛,莫拗折项!”众相顾,以为必蒸鹅鸭之类。又久之,盘出,酱醋亦极香新。但见每人前粟饭一碗,蒸葫芦一枚,皆笑强进。

王罴性俭率。镇河东日,尝有台使至,罴为设食,乃裂去薄饼。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造成,用力不少。尔之择选,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

(原文有删改)

【注释】子犹:即本文作者冯梦龙。台使: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派出的使者。舂(chōnɡ):用杵捣去谷物的皮壳或捣碎。爨(cuàn):生火做饭。

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忽召亲朋数人       会:适逢

B众皆               怪:觉得……奇怪

C笑强进             匿:偷偷地

D乃裂去薄饼           缘:边缘

2.下列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贫不得不俭,俭者不必贫

A余强饮三大白      (《湖心亭看雪》)

B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C呼尔与之           (《鱼我所欲也》)

D民殷国富不知存恤    (《隆中对》)

3.下列句子中,与罴为设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观潮》)

B客从外来,与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

C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出师表》)

D舜发于畎亩之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天,郑余庆请亲朋好友去吃饭,大家一早就去赴宴,结果直到日头高照,郑余庆才出来。

B郑余庆让左右侍从叮嘱厨子蒸烂去毛,不要折断它的颈项,大家以为他要请吃蒸鹅蒸鸭之类。

C王罴对使者浪费粮食的做法甚为不满,命令侍从撤去食物。由此可见他节俭直率的特点。

D子犹认为,节俭是一种品性,与生活贫穷无关。他提倡节俭,但是反对过于吝啬。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

(2)尔之择选,当是未饥!

【参考译文】子犹说,贫穷是处于人之常态;节俭是人之本性。因为贫穷而不得不节俭,而节俭不一定是因为贫穷,所以说是“本性”。然而这样节俭是不是需要推行?回答说,吝啬就不可以了。节俭但偏于吝啬,那么即使堆金积玉,和乞丐有什么区别呢。

郑余庆清廉俭朴品德高尚。有一天。他忽然请一些与他关系比较好的官员吃饭,大家都很吃惊。朝廷的官员们因为老丞相威望高的缘故,都在早晨就上他家去了。等到太阳很高了,郑余庆才出来,说了很长时间闲话,大家饿了。郑余庆对仆人说:“吩咐厨师,把吃的东西蒸得烂一些,要除去毛,不要把颈项折断。”大家相互交换眼色,以为一定是清蒸鹅、鸭一类的菜。一会儿,摆上桌子,放上餐具,酱和醋也都很新鲜很香。好一会儿才等到吃饭,每人面前只有一碗米饭和一枚蒸葫芦。宰相吃得很香,大家也暗笑勉强吃了下去。

王罴为人俭朴直率,不修边幅。有一次,朝廷派来一位使者,王罴为他设下饭肴。使者竟然把薄饼的边缘撕去。王罴说:“耕种收获,已经不易,去壳加火,费力不少,你这种做法,恐怕是不饿。”命令随从将饭肴撤走。使者大惊,十分惭愧。

 

查看答案

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尼摩船长说:“教授,我曾经注意到,在红海和地中海中有某些完全相同的鱼类。我确定了这个事实,我就问,在这两个海中间是不是有交通路线的存在。如果有,地下水流因为两海的水平面不同,必然要从红海流到地中海。我在苏伊士附近打了很多鱼。我把铜圈套在鱼尾上,再把鱼放入海中。几个月后,在叙利亚海岸,我找到了一些从前放走的鱼尾上有铜圈的鱼。两海之间有路可通的想法得到了证明。我利用诺第留斯号去找寻这条通道,终于把它发现了,也冒险走过去了!教授,不久您也要通过我的海底地道了!”

1.下列各项中,填入空格正确的一项是(    

选文出自       的著作《     》,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尼摩船长告诉教授       

A法国作家凡尔纳   海底两万里 他认为红海和地中海之间有海底地道

B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 格列佛游记 他在叙利亚海岸发现了他之前放走的鱼

C法国作家凡尔纳 海底两万里 他发现红海和地中海之间海底地道的经过

D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   格列佛游记  他准备带教授穿行海底地道

2.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我在苏伊士附近打了很多鱼”一句的宾语部分是“很多鱼”。

B地下水流因为两海的水平面不同,必然要从红海流到地中海是因果关系复句。

C“几个”数量词;“曾经”副词

D“走过去”和“得到了证明”都是动宾短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