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题。 长衫老者 冯骥才 ①我幼时,家对门有条胡同,又窄又长,...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题。

长衫老者

冯骥才

①我幼时,家对门有条胡同,又窄又长,九曲八折,望进去深邃莫测。隔街是店铺集中的闹市,过往行人都以为这胡同通向那边闹市,是条难得的近道,便一头扎进去,弯弯转转,直走到头,再一拐,迎面竟是一堵墙壁,墙内有户人家。原来这是条死胡同!好晦气!凡是走到这儿来的,都恨不得把这面堵得死死的墙踹倒!

    ②怎么办?只有认倒霉,掉头走出来。可是这么一往一返,不但没抄了近道,反而白跑了长长一段冤枉路。正像俗话说的:贪便宜者必吃亏。那时,只要看见一个人满脸丧气从胡同里走出来,哈,一准知道是撞上死胡同了!

    ③走进这死胡同的,不仅仅是行人。还有一些小商小贩,为了省脚力,推车挑担串进来,这就热闹了。本来狭窄的道儿常常拥塞;叫车轱辘碰伤孩子的事也不时发生。没人打扫它,打扫也没有用,整天土尘蓬蓬。人们气急时就叫:“把胡同顶头那家房子扒了!”房子扒不了,只好忍耐;忍耐久了,渐渐习惯。就这样,乱乱哄哄,好像它天经地义就该如此。

    ④一天,来了一位老者,个子矮小,干净爽利,一件灰布长衫,红颜白须,目光清朗,胳肢窝夹个小布包包,看样子像教书先生。他走进胡同,一直往里,可过不久就返回来。嘿,又是一个撞上死胡同的!

    ⑤这位长衫老者却不同常人。他走出来时,面无懊丧,而是目光闪闪,似在思索,然后站在胡同口,向左右两边光秃秃的墙壁望了望,跟着蹲下身,打开那布包,包里面有铜墨盒、毛笔、书纸和一个圆圆的带盖的小饭盆。他取笔展纸,写了端端正正、清清楚楚四个大字:此路不通。又从小盆里捏出几颗饭粒,代做糨糊,把这张纸贴在胡同口的墙壁上,看了两眼便飘然而去。

    ⑥咦,谁料到这张纸一出,立刻出现奇迹。过路人刚要抄近道扎进胡同,一见纸上的字,转身就走,小商贩们即使不识字,见这里进出人少,疑惑是死胡同,自然不敢贸然进去。胡同陡然清静多了。过些日子,这纸条给风吹雨打,残破了,胡同里的住家便想到用一块木板,依照这四个字写在上边,牢牢钉在墙上,这样就长久地保留下来。

    ⑦胡同自此大变样了。

    ⑧它出现了从来没见过的情景:有人打扫,有人种花,有孩童玩耍;鸟雀也敢在地面上站一站。逢到一夜大雪过后,犹如一条蜿蜒洁白的带子,渐渐才给早起散步的老人们,踩上一串深深的雪窝窝。这些饱受市井喧嚣的人家,开始享受起幽居的静谧和安宁来了。

    ⑨于是,我挺奇怪,本来这么简单的一举,为什么许多年里不曾有人想到?我因此愈加敬重那矮小、不知姓名、肯思索、更肯动手来做的长衫老者了…… 选自《语文报》

1.选文题目是“长衫老者”,前三段对长衫老者只字未提,是否离题,为什么?

2.品读下列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①一天,来了一位老者,个子矮小,干净爽利,一件灰布长衫,红颜白须,目光清朗,胳肢窝夹个小布包包,看样子像教书先生。

他走出来时,面无懊丧,而是目光闪闪,似在思索,然后站在胡同口,向左右两边光秃秃的墙壁望了望,跟着蹲下身,打开那布包,包里面有铜墨盒、毛笔、书纸和一个圆圆的带盖的小饭盆。他取笔展纸,写了端端正正、清清楚楚四个大字:此路不通。又从小盆里捏出几颗饭粒,代做糨糊,把这张纸贴在胡同口的墙壁上,看了两眼便飘然而去。

3.选文中说“胡同自此大变样了”,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大变样”?

4.作者对长衫老者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语句分析。

5.阅读本文后,你从长衫老者的行为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1.不离题。写出胡同的特点,交代长衫老者出现的场所,描写进行人、小商贩的表现,是为了与下文长衫老者的做法形成对比,从而突出长衫老者不同常人的地方,表现文章主旨。 2. ①外貌描写,写出一位衣着朴素、精神抖擞的老者形象。 ②动作描写,运用“站” “蹲” “打开” “取” “展” “写”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长衫老者宽厚、大度、肯思索、肯动手、关心世事的热情的形象。 3.以前热闹、拥塞、土尘蓬蓬、乱哄哄,现在经谧安宁,老人小孩怡然自乐。 4.“嘿,又是一个撞上死胡同的!”其中一个“嘿”字突出对老者与其他人一样贪便宜的鄙夷不屑;“我因此愈加敬重那矮小、不知姓名、肯思索、肯动手来做的长衫老者了……”写出老者关心他人。关心世事的行为关东了人们的心灵,包含作者的敬仰之情。 5.示例:勿以善小而不为。有时,应该简单的举动,即帮助了别人,也会使自己更加充实,改变现状,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解析】 试题分析: 1.作者运用了铺垫的手法.先写胡同的窄、长、曲,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下文写胡同给人们带来的烦恼作,然后分两个层次写胡同带给人们的不便,这些铺垫让长衫老者的出场显得不同寻常.接下来,作者以一个特写镜头推出了主人公.运用大量的笔墨写胡同的脏,乱,挤的情形与下文胡同的变化作对比,更加的突出长衫老者所做的意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人物描写及作用作答方法:学生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学生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前三段写的是以前的胡同,第⑧它出现了从来没见过的情景两项对比看出不同。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题。

“年味淡了”是对民俗的误解

郑土有

  ①每到年关,都会看到人们发出“年味淡了”“越来越没有年味”的感叹。我想主要是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出于对传统年俗逐渐弱化甚至消失的担忧,二是对民俗的误解。

  ②毋庸置疑,传统年俗的部分仪式活动确实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场景在广大城镇乃至部分农村地区已渐行渐远。

  ③其中,有些是因为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引起的自然变化,属于年俗的正常演变。如祭灶习俗,现在城镇居民家中甚至部分农村都用上了煤气、天然气,柴灶逐渐消失了,灶王爷没有了立身之所,祭灶也就逐渐消失了。

  ④有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如以往一度禁止在春节期间祭祀天地、祖先,把春节期间表达慎终追远、感恩情怀的信仰内容都禁绝了;这种情况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已大为改观。再如禁放鞭炮,鞭炮在春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外在形式可以增添热闹气氛,内在心理方面则表达了民众在新旧交替之际驱邪除祟、祈福求吉祥的愿望。诚然,燃放鞭炮对环境会造成污染,甚至有时造成意外伤害或者引发火灾。但我们应该花大力气改进鞭炮的制作工艺,使其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现有的技术能力完全能够做到。“一禁了之”则弱化了春节的氛围。

  ⑤“年味淡了”,言下之意就是以往“年味浓”。但这只是部分城市人的感受,在广大农村地区,过年气氛依然是浓浓的,这从繁忙春运就可以看出,每到春节,数以亿计的中国人都朝向一个目标——家(老家)——汇聚,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人们前行的步伐。

  ⑥之所以产生“年味淡了”的感叹,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民俗的误解。民俗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是伴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观念改变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民俗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年俗也是如此。试想宋代的过年和唐代的过年会一样吗,清代过年会跟明代过年一样吗?

  ⑦例如,春节期间亲戚朋友之间互相“拜年”(走亲戚)是重要的习俗活动,它对于强化亲情、密切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起到重要作用。拜年习俗源自何时已难以考证,但至少到宋代,上层统治阶级和士大夫便有用名帖相互投贺的习俗。当时的贺年片,用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和地址,朋友之间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互相赠送。明代,投寄贺年片风俗盛行。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贺年片开始用红色硬纸片制作。

  ⑧现在春节期间,我们仍可看到全家老幼、提着大包小包拜年的人群。但同时,各种新兴拜年方式不断出现,电话普及后有了电话拜年,手机普及后有了短信拜年,现在的年轻人更热衷于微信拜年、发手机红包,这些在30年前都不可想象。同样,以往除夕夜“守岁”,全家老少围坐包饺子、吃零食、聊天,自1983年中央电视台有了春节联欢晚会后,看春晚已成了新的年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年味淡了”是个伪命题,今天的过年就应该是这样子的,无所谓年味淡了的问题。

⑨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在中华大地上传承了两千多年,已沉淀在每位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今天虽然已进入了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为了农事而酬神、祈神的目的已经淡化,但春节所具有的巩固亲情、联络感情的功能仍具有重大意义。虽然其仪式活动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则仍然鲜活。我们应有充分自信,相信民众的无限创造力,相信“年俗”的更新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认为“年为淡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第②段引用的俗语的用意是什么?

4.本文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有何作用?

5.作者为什么说“年味淡了是个伪命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

【甲】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乙】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注释:

处:闲居。

如:应该,应当。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

荆 之 地 方 千 里

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其文轩(         

(2)此为何若人(         

(3)故人(         

(4)则耕者不可以不急矣(         

3.翻译句子。

(1)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2)子不若已。

4.甲文表明了墨子         的主张乙文线句子体现了墨子            的品质

5.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往往体现在类比推理上,请结合甲乙两段文字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                                           ,以“雨打萍”比喻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它的意思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人名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也是全国人大委员会以立法形式确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后的第二个纪念日。某校九年级一班组织了以“以史为鉴,珍爱和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资料组的同学搜集到了两则材料,请你认真阅读,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再有20天就是抗战老兵邵开源88岁的生日了。9月3日上午,在位于平顶山市卫东区家中观看纪念中国人名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时,他高兴地说:“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礼物。”

材料二:9月3日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首都天安门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广大莲乡人民怀着激动、自豪的心情观看了仪式全程。已有95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周镇亚更是在家早早的守在电视前,等待见证祖国这一举世瞩目的历史时刻。阅兵仪式全程,周镇亚都坐在沙发上认真观看,每到激动时刻,他还情不自禁鼓舞喝彩,那份溢于言表的爱国情怀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你的探究结果:                                             

2.对联组的同学准备在学校宣传栏上出一期墙报,正在进行对联活动,他们已经作出了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上联:八载抗倭,凯歌酬正义

下联:                                 

3.校学生会准备组织一次“不能忘却的纪念——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主题演讲会,决定由你来担任这次演讲主持人,请你准备一段开场白。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用作品原句填空。

(1)子夏曰:“                             ,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2)马上相逢无纸笔,                    。(岑参《逢入京使》)

(3)俱怀逸兴壮思飞,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5)                        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6)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湖水声势,句式对仗工整,意境灵动飞扬,笔力千钧,表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的千古名句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