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作文 海滩上,小男孩在欢快地追逐着浪花。一旁的妈妈笑着对爸爸说:“瞧,这毫无意义...

作文

海滩上,小男孩在欢快地追逐着浪花。一旁的妈妈笑着对爸爸说:“瞧,这毫无意义的事,孩子也玩得不亦乐乎。”爸爸正色道:“追逐快乐不也是意义么?”

请以“追逐快乐”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3)书写工整、规范。

 

例文: 追逐快乐 那一年,皎洁的月光下,一个少女,静静的仰望着星空,眼中充满了太多复杂的情愫,忧郁,哀愁,迷茫。 曾经,快乐对于她来说是触手可及的,但现在,也只能用“可望而不可及”来形容了吧。 多少个夜,她都在思索,为什么快乐离我这么遥远呢? 不过,幸运的是,快乐,她也曾拥有过。 听,窗外那银铃般清脆的笑声,竟然是她发出来的。绿茵场上,她与多少个少女相伴而行,无忧无虑的嬉闹。可是,这样的画面早已黑白,对于现在的她来说,是遥不可及的。 “你有你的高傲,我也有我的坚持,像我们这样的人,根本不适合做朋友。”“对不起,我们真的已经尽力了。”记忆中,好多被撕碎的画面,又拼凑到了一起。那些寒入人心的话语,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那么令人毛骨悚然。 “如果没有发生那件事,那么,我们还是朋友吗?”“你有你的高傲,我也有我的坚持,像我们这样的人,根本不适合做朋友。”思绪又被拉回了那个不知是黄昏还是末日的下午。那冰冷的语气在她那颗玻璃般脆弱的心上烙下了深刻的印记。第一次,她沉默了,转身,泪水已经决堤,她并没有强忍着,她始终认为,哭过后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她们,三个亭亭玉立,性格开朗的女生,因为兴趣相投,所以走到了一起,她们在一起总是很快乐。但是,快乐的日子总是很短暂。要知道,厄运早已潜伏在她们身边,伺机而动。那一天,她们俩因一幅画的色彩调配而起了争执,而其中的另一个女生,则对她们双方进行劝解,毕竟,以前她们在一起的日子是那么美好,那么令人神往。就这样,那个女生来回奔波。终于有一天,厄运降临了。那个女生再一次穿马路的过程中不幸被车撞了。她还记得当时那个医生的话:“对不起,我们已经尽力了。”是的,多么可笑,电视剧中最俗不可耐的情节就这样发生在了她的身上。而她和另一个女生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因此而好转,反而更加恶劣。 又想到了这件事,她的心情非常坏,她要出去走走。来到公园,看到许多小孩在放风筝,虽然风筝飞的好高好高,好远好远,但是,他们始终在地上追逐着,不断的追逐着……“或许,我也应该这样去追逐属于我的快乐吧,但是……”她又一次沉默了,是的,她害死了她,这样的人,还有什么资格去追寻快乐呢?“姐姐,过来和我们一起放风筝吧!”稚嫩的童声在她耳边响起,打断了她的思绪。“走吧,姐姐。”也不等她回答,那个小妹妹就自顾自的把她带走了。 她们来到了一片尽是孩童的天地,这些小不点们都在这里尽情的玩耍,嬉闹。他们,为这片天地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第一次,她被周围快乐的氛围感染了,第一次,她也露出了如天使般的笑容,第一次,她对着远在天国的她说:“对不起。” 她在地面上一直跑一直跑,风筝在天空中一直飞一直飞,她要抛开过去的一切,去追逐属于自己的快乐。 那一年,皎洁的月光下,一个少女,静静的仰望着星空,眼中那些复杂的情愫早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了快乐。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为命题作文,首先注意审题,“快乐”起到限制作用。着眼“追逐”的含义。“追逐”指为得到快乐而付诸行动和实践。如果光有想法,没有付诸行动,那充其量只是一个想法而已。如果敢于想,并勇于实践,就一定能创造一个无限美好的世界。写作时,我们应以“追逐”为文章的落脚点,强调行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行动来实现自己的快乐,从而阐明快乐对一个人固然重要,但付诸行动更重要的道理。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刘国芳的《迷路》一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我小时候迷过一次路。

②那天我一个人在外面玩。我走了很远,来到了一条河堤上。但再远,我也认识回家的路,因为这地方我来过,大人带我来过几次,我知道回家的路: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走到我住的新大街。

③这样熟的地方我当然不担心迷路。

④在河堤上我没再走,就在河堤上玩。差不多是夏天了,美丽的蝴蝶从很远的地方飞来又飞往很美的地方,也有的蝴蝶不再飞往远处了,停下来。蝴蝶停下来的地方更美——那是美丽的花丛。与蝴蝶一起飞来的还有蜻蜓,它们飞在很高的天空,把天空装点得多彩多姿。这是一个很美的夏天,花红草绿,蝴蝶起舞,蜻蜓翩跹。

⑤一个老人,在我玩着时走了来。近了,老人说:“你知道新大街怎么走吗?”

⑥我看着老人,点点头,说:“知道,往这边走,过了一座桥后往……”我应该告诉老人往左拐,但话要说出口时,我忽然想骗骗老人——我小时候是个很调皮的孩子,往人水缸里撒过尿,塞过人家的烟囱——这次,我骗起老人来,说:“过了一座桥后往右拐。”老人丝毫没有怀疑,老人谢过我,蹒跚着走去。

我在老人走远后笑起来,老人按我指点的方向走,一定会迷路。我在堤上玩了一阵,也要回家了。回家的路我认得: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回到家里。

⑧我按上面的想法往回走。

⑨很快我走到桥边了,又很快,我过了桥。桥那边两条路,往左拐就是回家的路,很快,我走上了这条路。但在这条路上走了一阵,我居然看见了老人,她慢慢吞吞地走在我的前面。见到老人,我立刻明白我走错了,我告诉过老人让她过了桥往右拐,这是骗她的,现在,我看见了老人,说明我跟老人走在同一个方向。

⑩我不能跟着老人走。我转身往回走,走回到桥边时,我拐进了另一条路。

但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很久,我也没走到我住的新大街,而且越走越陌生,我不知道我走到哪里了,也不知道新大街在哪里。

我迷路了。

我后来嘤嘤地哭起来,我要回家,但不知道家在哪里。一个大人,过来问我哭什么,我告诉大人,我迷路了。大人让我别哭,然后慢慢诱导我,问我住在哪里。我还记得我住在新大街,我告诉了大人。大人听了,笑起来,大人说你走反了方向。说着大人牵着我,带我回家。

我回到家后又看见那个老人了,妈妈说那是我外婆。外婆也认出了我,她说你指给我的路是错的,你不认识路,你怎么能不迷路呢?我说外婆你怎么知道我指错了路。外婆说我过了桥又问了别人,人家告诉我往左边走。

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迷路了。

1.读完小说,请补充完整情节的概括,每项不超过10字。

开端:“我”在河堤上玩

发展:                              

高潮:                              

结局:外婆说明原因,“我”明白自己为什么迷路。

2.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文题“迷路”言简意深,一语双关,请你把它的两层意思告诉大家。

(2)文章第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我”小时候的一个小故事,以小见大,揭示了出于自私和玩弄等不够阳光、健康的欲念害人,最终也会害己的道理。

B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开头写“我”坚信自己认识回家的路,与后来“我”却迷了路形成对比等,使原本简单的故事情节显得起伏跌宕

C文中划线句子中“笑”,反映了“我”自私自利,品质败坏。

D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读来真实可信,亲切自然

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链接材料】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同样是“迷路”情节的设计,本文与链接材料中各自有何用意?

 

查看答案

阅读《从历史中学什么》一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历史是一株古树,斑驳中隐含着清晰的年轮;历史是一部旧书,久远中弥漫着醉人的馨香;历史是一位长者,沧桑中印记着丰富的过往。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把握其精要,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教益。

②学会一种思维——历史思维。人类历史长河漫漫,气象万千,如果不懂历史思维,不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极有可能迷失在资料与细节的汪洋之中。因此,学习历史,首先学会运用历史思维,掌握历史的辩证法。历史思维主要包括三点:一是长时段的视域。观察问题,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不能基于个别时段的历史现象,轻率作出长时段的历史结论。要坚持将研究对象置于较长的历史时期冷静观察、深入分析。二是整体的视域。不能见孤木以为森林,不能用局部的考察代替整体的把握,更不能用个别案例的结论代替对全局的认识。三是发展的眼光。不能把研究对象静止化,要善于从纷繁变幻的社会现象中探索变化原因、发现变化规律、把握变化本质。掌握了历史思维,做事就会着眼长远,不斤斤计较于一时得失;就会善谋全局、总揽八方,不因枝节失大体;就会因时应变,善于引领潮流,“不畏浮云遮望眼”。

③掌握一种本领——鉴古知今。人们记录历史,研究历史,绝非仅为发思古之幽情。司马迁说写史是“述往事,思来者”。他的《史记》令古今迷惘者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历史,可了解治乱盛衰之源,通晓兴衰成败之道。以史为鉴,服务当前,以史经世。德国总统勃朗特在二战之后向犹太死难者的惊世一跪,不仅没有辱没他以及德意志民族的形象,反而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相反,日本国家首脑参拜“靖国神社”,祭拜二战要犯,即便他们翻扣了历史这面镜子,但勃朗特这面镜子却折射出一部分日本人对待历史的态度。事实上,无论个人还是国家,我们都要从演变的历史中,从前人处理、应对的成败得失中,学到有益的东西。我们必须回望历史,审慎判定所处的时代方位。

④养成一种品格——砥砺气节。人类历史之河波澜壮阔、奔腾浩瀚,个人在其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一个真正懂得历史的人,不会过分在意一己荣辱得失,而更关心这条长河的未来走向。如古人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抚今追昔,会感受到一股贯通古今、回荡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学习历史可以使我们开阔胸怀,善于从历史因革损益中、从前人成败利钝中砥砺气节。中国历史具有教化功能,主张通过真实的记载弘扬道德、培育正气、警醒后人。我们应从前人立身行事、所言所行、身世沉浮中,定是非、辨善恶、明得失。

⑤历史是一把严苛的标尺,度量分毫误差;历史又是一眼灵动的清泉,滋养贫瘠的心田。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段的论证思路。

3.选文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烽火台的诉说》一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共同抵御洪水、野兽等灾害和天敌,这时就少不了彼此沟通和协作。在远古时期,由于没有文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声音和肢体语言;在我国的殷商时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后来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出现了用火光和烟雾传递信息的办法。

②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修建在制高点上、形似碉堡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不过,烽火台的历史要比长城还要久远。

③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前来接应,同御外敌。

④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故事片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王自从得到美人褒姒之后,便整天想尽办法来博得褒姒开心一笑,可美人一直无动于衷。有个近臣献计说,当年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之巅建有20余处烽火台,每当有贼寇侵犯时,烽火台便点火示警,火光、烟雾直冲霄汉,甚为壮观。附近诸侯见此情景,无不发兵相救。这些年为,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见烽火点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同游骊山,夜举烽火,这时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昏庸的幽王居然听从了这位近臣的馊主意,其下场我们也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⑤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经终结。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使用规则也进一步完备了。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汉代烽燧,其雄伟的气势可使我们约略窥见当时烽火通信的盛状。那时,烽火台的使用也有了较为完备的规则。白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放一道烽火,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下;放两道烽火,则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上。

⑥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烽火出现,便意味着战争来临。南朝吴均有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大意是说军情文书从边疆传来,报警的烽火像萤火虫一样乱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这些都是当时紧张气氛的生动写照。

⑦之所以在战争中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就以烽火作为进军信号。据《汉书》记载,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便可以从当时的河西今甘肃省传到辽东,途经千余里。

⑧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

(取材于陈芳烈的作品)

1.结合全文,简要说说我国“烽火通信”方式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

2.第⑤段和第⑦段中两个加点的词语分别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加以分析。

(1)悄悄告诉:                                          

(2)据《汉书》记载                                     

3.作者在说明过程中或讲述故事,或引用诗句,请任选一个方面,请举例分析其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无事,带一书一役,挨村讲乡约,参以时事,民皆乐听,浅直易从,无窒碍难行者。遇孝慈节义之人,立即表扬,且为之咨嗟叹赏曰:“我所不及。”凡获小偷到案,则曰:“汝亦有人心者也,何至为此?”偷曰:“小人为贫所迫耳。”公曰:“是不难。为利之最厚者,莫如纺织,且人人能为之。”随命仆市棉花斤余,使偷在堂右,教以纺花之法。曰:“能,即释汝;不能,即惰也,罪加倍。”偷愿速释,无不留心学习,数日间,即能为矣。公曰: “此赀本不过数百钱耳,今数日内,循环例换,已赢余若干,除汝饭食外,尚剩有数百钱,汝回去执业。倘再犯,不恕汝也。”偷泣而去,改过迁善者多。间有犯,则杖而后教之,在堂上纺花一月。三犯,则曰:“是不能改矣。”使二役挟之急行千步,以热醋灌之,一碗饮至半,使一人突拍其背,则嗽终身不愈,不能作贼矣,仍纺花以没世 

【注】

①公:陆稼书:清朝康熙年间曾任嘉定、灵寿两县知县。

②窒碍:阻碍。

③咨嗟叹赏:感叹赞赏。

④赀:通“资”。

⑤没(mò)世:死。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我所不       

②随命仆棉花斤余(       

不能改矣(       

有犯,则杖而后教之(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小人为贫所迫耳

A尝奏荐某人为某官(《赵普》)

B.今吾嗣为之十二年(《捕蛇者说》)

C孰为汝多知乎(《<论语>八则》

D.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且

(2)

3.翻译下列句子。

(1)偷泣而去,改过迁善者多。

(2)陟罚臧吾,不宜异同。(《出师表》)

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短文中陆知县改造小偷的方法有哪些独到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王禹偁《村行》一诗,完成题目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

①王禹偁(chēng):北宋白体诗人、 散文家。

②野兴:指陶醉于山林美景的乐趣。

③棠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

④原:原野。

1.下列诗句与本诗所写景物属同一季节的是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D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本诗中作者的感情经历了一个由                的变化过程。(分别用一个词来形容作者的心情)

3.颔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分析这两句的妙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