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 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节选自《明史》

【注释】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④经生举业之富: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之多。

1.面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

B.余闻之/也久

C.时取/旁舍儿书

D.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

2.下面加横线词语。

1                 

2不能前时之闻         

3取而               

4与南英辈以时文天下   

3.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4.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中方仲永自幼天资聪颖,长大后却    ;乙文中陈际泰小时虽“家  贫,不能从师,又无书”,后来却能    用原文语句填空

2方仲永与陈际泰最终不同的结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回答。

 

1.(2分)B 2.(4分)(1)属于(2)相当,相称(3)跑(4)闻名,出名(每小题,1分) 3.(4分)(1)同县的人对此感到奇怪,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渐渐地以宾客之礼相待他父亲)。 (2)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它《书经》的大意。(每小题2分.翻译准确,语句通顺,表达规范即可) 4.(5分)(1)泯然众人矣 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答:“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亦可)(2分,每处1分) (2)示例:方仲永虽有天赋却最终没能成才,陈际泰虽遭到父亲反对,却能坚持学习,最终学有所成,(1分)可以看出后天的努力对一个人的成功是很重要的。(2分)(只写启示给2分,只写事例给1分;写出启示,只联系“方仲永”或“陈际泰”事例的给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B中余闻之也,是完整的意思,久表示时间状语,应为余闻之也/久。故选B。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比较判断各项字词释义。本题中:疾:古今异义,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疏通甲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奇”“稍稍”“宾客”“遂”,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4】 试题分析:(1)疏通两文,把握文章内容,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作答即可。(2)疏通两文,把握文章内容,结合相关的事例,写启示。方仲永虽有天赋却最终没能成才,陈际泰虽遭到父亲反对,却能坚持学习,最终学有所成,可以看出后天的努力对一个人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翻译】 【甲】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乙】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有时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十岁,在舅家药笼中见到《诗经》,拿着就快速地跑了。父亲看见了,很生气,督促他到田地里去,陈际泰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很久以后,返回临川,同艾南英等人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陈际泰写诗作文,非常勤敏,一天可以写二三十首诗,先后写的诗达到了万首。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没有比得上陈际泰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查看答案

我国每个节日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日里,大家生活的肯定很快乐。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清明节有关知识吧!

明节主要有那些习俗?

②根据传统节日文化来对对联,要求能表现出节日的特色。

示例:上联:拄杖登山,重阳佳日天增寿。重阳节

下联:                       用清明节来对

③请你写出有关清明节的两句古诗: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家里面一切都是严格地分开的:今天是外祖母出钱买菜做午饭,明天就该外祖父买菜和面包。轮到他买的那天,午饭照例要坏些,外祖母买的全是好肉,而他总是买些大肠、肝、肺、牛肚子。茶叶和糖各人保存各人的,但是在一个茶壶里煮茶,外祖父惊慌地说:

“别忙,等一等!你放多少茶叶?”

他把茶叶放到手掌上,细细地数,说道:

“你的茶叶比我的碎,所以我该少放,我的叶子大些,多出茶色。”

他十分注意外祖母倒给自己的和倒给他的茶是不是同样的浓度,倒在两个茶碗里的分量也要平均。

“喝最后一杯吧?”在倒净所有的茶之前,她问道。

外祖父看了看茶壶,说道:

“好吧,喝最后一杯!”

连敬圣像点的长明灯的油也是各买各的。在共同劳动了五十年之后,竟干出这等事!

看着外祖父这些鬼把戏,我又好笑又厌恶,而外祖母只觉得可笑。

“你算了吧!”她安慰我说,“怎么回事啊?老头儿越老,反倒越糊涂!他八十岁的人了,也同样倒退八十!让他糊涂去吧,看谁倒霉;我来挣咱们俩的面包,怕什么!”

上文段选自苏联著名作家____的小说《____》

②文段中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

默写。多字、少字、错字均不得分

①山际见来烟,____________。

②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

④《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夜景,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__________

⑥历代文人与黄河有着不解之缘,悠悠黄河水,拨动了几多情思。请调动你的文学积累,写出两句与黄河有关的古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中短语类型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婉转悠扬     你和我        那根拐杖    学文化

B.赤壁赋       发言稿        经典作品    美好人生

C.会议结束     什么也不懂    成绩下降    天气转阴

D.醒过来       擦干净        跑得快      乐坏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