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作文。 请以“把握住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

作文。

请以“把握住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参考例文 把握住自己 把握自己把握时间 青春是每个人生命里的一道风景线,是一道绚丽的彩虹。风景虽美,却也有残落的一天,彩虹再艳,但也有消失的一瞬。一眨眼,不经意之间,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美好的流年也已即将枯竭。惶恐与不安,担惊与受怕,也都无法挽回已逝的时间。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好现在,把握住自己。 把握自己,不仅是想象中的那么随便。把握今天,也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说出口的谎言。如朱自清所说——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它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了。” 那么,是不是我们只能坐着,眼巴巴地看着珍贵的时间从眼前流过而无可奈何?伸手欲捉,却见它敏捷地从指间溜过。叹息,但又可惜! 时间是构成生命的基础,但我们一面喊着珍惜时间,一面用大把大把的时间去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或在发呆。难道时间对我们就这么宽裕,我们的时间就如此富裕吗?!我悲哀,我沉痛!我们以一脸无所谓的神情向白白流走的时间告别,却忘了这简直是在浪费我们的生命!!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时间犹如离弦之箭,稍纵即逝,如果不珍惜,那也只能“空悲切”…… 我们总下意识的说“还有明天”,我们总会习惯的喊“以后再说”。这时的我们,又有几人想起了老祖先们饱含悔恨的劝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们一次次地食言,一次次地把事情向明天搁,有没有人怀疑终有一日我们口中的明天会干涸?如果今天是我们生命的最后一天,扪心自问,我们有多少悔恨,有多少遗憾,有多少事情还在耽搁? 虚度光阴,欲自修而年已蹉跎。 我们不要再耽搁,不要再彷徨,把握住即逝的时间吧!!! 【解析】 试题分析:“把握住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有一定的开放性也有一定的限制性。学生在审题时应正确理解“把握”,往往要写出真情实感,即来自内心的感受。同时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就是需要补出个性。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阅历与读书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歌德说:“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牛蒡花

①我穿过田野回家,正是仲夏时节,草地已经割完,黑麦刚要动手收割。

②我采了一大束各种的花朵走回家去。这时,我看见沟里有一朵那异样的我们那里管它叫"鞑靼花"。割草人竭力免割它,如果偶尔掉一枝,割草人怕它刺手,总是把它从草堆里扔出去。我忽然想折下这枝牛蒡花,把它放在花束当中,我走下沟去,一只手钻到花蕊中间,把在那里正睡得甜甜蜜蜜懒洋洋的马峰赶走,就开始折花了。然而却是非常困难;且不说花梗四面八方地刺人,甚至刺透了我用来裹手的手巾,它并且是这样的惊人的坚韧,我得一丝丝地劈开纤维,差不多同它搏斗五分钟的光景。末了,我把那朵花折了下来,这时花梗已破碎不堪,并且花朵已经不那么鲜艳了。此外,由于它的粗犷和不驯,同花束中娇嫩的花朵不协调。我婉惜我白糟蹋了一枝花,它本来在自己的位置上是好好的,于是把它扔掉了。“然而生命是多么富于精力的力量啊”,我回忆折花时所费的气力,想道,“它是如何努力地防卫着,并且高傲地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呵。”

③在我面前道路的右边,发现一棵灌木。当我走近了的时候,我认出这棵灌木仍然是"鞑靼花",跟我徒然把它的花折来并且扔掉的那棵一样。

④这"鞑靼花"有三个枝杈。其中下枝已经断掉了,残枝像砍断的胳膊突出着。另外两枝都有一朵花。这两朵花原是红的,现在变黑了。一枝是断的,断枝头上有一朵沾了泥的花耷拉着;另一枝也涂抹了黑泥,但仍然向上挺着,看样子,整棵灌木曾被车压过,过后才抬起头来,因此它歪着身子,但总算站起来了。就好像从它身下撕下一块肉,取出五脏,砍掉一只胳膊,挖去一只眼睛,但它仍然站了起来,对那消灭了它周围弟兄们的人,决不低头。

⑤“好大的精力!”我想道,“人战胜了一切,毁灭了成百万的草芥,而这一棵却依然不屈服。

(列夫·托尔斯泰)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列内容各表现了牛蒡花的什么特点?

(1)第2段中写"花梗四面八方地刺人",表现牛蒡花                             

(2)第2段中写"我"采牛蒡花"差不多同它搏斗了五分钟的光景",表现牛蒡花                       

(3)第4段中写牛蒡花"歪着身子,但总算站起来了",表现牛蒡花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四段划线句子。

 

3.作者在最后写道“人战胜了一切,毁灭了成百万的草芥,而这一棵却依然不屈服。”这句话意蕴深邃,因为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中,都有无数令我们感动的“这一棵”。请结合阅读或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并解释。

(1)尝余核舟一:(         )  

(2)右臂支船:(              

(3)类弥勒:(         )      

(4)东安一士人画:(         )

2.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

3.甲文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乙文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      

4.甲、乙两文画线句都赞美了古人的高超技艺,但表现手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赏析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的上片以一个“异”字统领,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2.这首词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结,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诗、文名句填空

必答题:

(1)故园渺何处?                                       。(韦应物《闻雁》)

(2)                 ,相伴过年华。(葛天民《迎燕》)

(3)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4)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5)               ,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选答题:

(6)               ?怅望青田云水遥。(白居易《池鹤》)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孔子《论语·雍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