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说明文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什...

说明文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什么是恐惧?恐惧就是对于外部发生的危险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有时,这种反应更近乎一种本能,例如遭遇到火灾、泥石流等危机时本能地逃跑,或是被人迎面打来一拳时本能地架起手臂防御,等等。这些因恐惧而产生的行动是对我们自身的保护,可以帮助我们回避危险。不过,如果保护过了头,我们就会变成厚厚盔甲下的“套中人”——过度、非理性、持续地害怕某种物体、现象、活动或场合,并夸大可能的危险,那就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②人们一般把常见的恐惧症分成四种:动物恐惧症、场所恐惧症、密集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患有动物恐惧症的人见到一些动物的影像、图片,或看到关于动物的逼真文字描述,都会感到恐惧并想要逃避,甚至伴有强烈的生理症状,如心悸、胸闷、出汗、透气困难等。场所恐惧症主要是对封闭空间的恐惧,并且会因为无法逃离而感到担心、害怕,如处于影剧院、地铁,尤其是电梯中,感到憋闷、呼吸困难、恐慌。密集恐惧症是对排列密集的较小物体害怕或觉得恶心,例如密密麻麻的虫卵、蜂巢、淋浴喷头的出水小孔,甚至草莓,等等。社交恐惧症大多存在于青少年,主要表现是对学校环境的恐惧,因升学、转学或者更换班级而焦虑等。

③恐惧自何而来?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源自于儿童时期的心理创伤,可能受到环境中长期暗示的影响,也可能仅仅由某个单纯事件所导致,甚至还有些恐惧要归结到生物进化上去。例如,在某些惧怕蛇的人群里,有些人一生中甚至都未见过真正的蛇,但他们不由自主地就会对蛇产生恐惧,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人类的这种恐惧心理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早期的灵长类动物为了生存,在险象环生的丛林里面必须提高警惕,小心防范,一旦看到威胁生命 的动物靠近(比如毒蛇、蝎子、毒蜘蛛等等),就会恐惧逃窜。长期的记忆被储存下来,恐惧心理由此而生。

④如何克服恐惧心理呢?一般说来,对恐惧的东西了解越多,莫名的恐惧感就有可能越少。动物学家不怕和蛇、蜘蛛等动物接触,在高楼表演杂技或修筑高楼的建筑工人不会恐高,尽管他们日常工作时就要面对这些危险,但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他们已经掌握了自我保护的方法,并了解到遭遇危险应如何自我救助,因此能够泰然处之。所以,若想要摆脱你对某一事物的恐惧,就从积累知识并充分了解那件事物本身开始吧!

(选自《博物》2012年第4期,有改动)

1.以下概括最适合作为本文题目的是 

A说“恐惧”

B恐惧是一种可以控制的情绪

C生活中的恐惧

D恐惧的分类及由来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介绍了四种常见的恐惧症。

B第④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第③段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D.本文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了什么是恐惧、恐惧的类型、恐惧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克服恐惧心理。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恐惧而产生的行动是对我们自身的保护,可以帮助我们回避危险,所以恐惧心越重越好。

B常见的恐惧症有动物恐惧症、场所恐惧症、密集恐惧症、社交恐惧症。

C人类对蛇的恐惧心理有可能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D对恐惧的事物了解越多,莫名的恐惧感就有可能越少。

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项是

A恐惧就是对于外部发生的危险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有时,这种反应更近乎一种本能。

B社交恐惧症大多存在于青少年,主要表现是对学校环境的恐惧,因升学、转学或者更换班级而焦虑等。

C场所恐惧症主要是对封闭空间的恐惧,并且会因为无法逃离而感到担心、害怕,如处于影剧院、地铁,尤其是电梯中。

D恐惧可能源自于儿童时期的心理创伤,可能受到环境中长期暗示的影响,也可能仅仅由某个单纯事件所导致

 

1.B 2.B 3.A 4.D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全文的理解和把握,本文分析“恐惧是可控制的”。故选B。 考点: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及说明顺序。第④段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举动物学家和建筑工人的例子来说明对恐惧的东西了解越多,莫名的恐惧感就有可能越少。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做法是把四个选项的内容分别还原到原文,然后进行一一验证。第①段中有“如果保护过了头……那就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一句,据此可判断“恐惧心越重越好”说法欠妥。B.C.D三项分别能在③④⑤段中找到原句。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去掉加横线词。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看句意是否发生改变。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导致”一词去掉后,句意未发生改变,故选D。 考点: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析,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名人传》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作品,讲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充满苦难的人生故事。

B.《名人传》记叙了伟人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的种种磨难,使平凡的人同样能得到安慰和鼓舞。

C.贝多芬、托尔斯泰这样的天才竟终身未婚,而米开朗琪罗夫妻之间持续数十年的互不理睬,则是他悲剧的最直接根源。

D.贝多芬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欢乐颂》;米开朗琪罗直到临终前还在雕塑;托尔斯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

 

查看答案

下面语句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功能是很奇妙的。

②中国文学的鉴赏,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滋味。

③中国的文学家深知“言不尽意”的道理,所以特别注重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把那些微妙的意味寄诸言外,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④然而语言的表现力又是有限的,即使是语言大师也常常遇到语言表达的苦恼。

A②③①④   B.①④③②   C.③①②④   D.②③④①

 

查看答案

你们班举行诗歌朗诵会并邀请老师参加。在请老师时下列几种用语中比较得体的一项是

A.你可一定要来啊!

B.欢迎不吝指教。

C.恭候大驾光临。

D.请您亲临指导。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非洲埃博拉疫情发生后中国政府立刻进行了对外救援行动。

B.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C.市教委要求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D.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