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爱迪生试验电灯的消息,通过报纸传遍了全美国,也轰动了大西洋两岸。
B.在集训途中,因为海拔过高缺水,李国瑞甚至只能用尿液使自热米饭升温。
C.在这个封闭的山村,对一些简单的科学常识,这里的人们都会觉得不可理喻。
D.世界上的艺术珍品已是洋洋大观,但它们都曾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与筛选。
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A.“被”同“披” B.锐:锋利 C.社稷:国家 D.刑:惩罚
按课文内容默写
① 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六首》)
②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③ ,单于夜遁逃。( 《塞下曲》)
④ 蒌蒿满地芦芽短, 。(苏轼《春江晚景》)
⑤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⑦ ,怅望青田云水遥。(白居易《池鹤》
⑧ 人不寐, 。(范仲淹《渔家傲》)
据拼音写汉字:
①分道扬biāo _______ ② 瘦骨lín xún ③ wéi 子
笑能激发自信,笑能增进和谐。因为有了笑声,生活才有勇气和希望。请以“笑声”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从你的经历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600字。
4.不出现真实的班级和人名。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各题。
舍得,舍不得 蒋勋
①我有两方印,印石很普通,是黄褐色寿山石。两方都是长方形,一样大小。一方上刻“舍得”,一方刻“舍不得”。
②当初这样设计,大概是因为有许多舍不得吧——许多东西舍不得,许多地方舍不得,许多时间舍不得,许多人舍不得。有时候也厌烦自己有这么多舍不得,过了中年,读一读佛经,知道一切难舍,最终还是都要舍得;即使多么舍不得,最终还是留不住,所以一定要舍得。
③刻印的时候,我还在大学任教,美术系大一开一门课教篆刻。篆刻课有许多作业——临摹印谱、学习古篆字、刀法。因此学生会借此机会,替我刻一些闲章。刻印的学生叫阿内,替我刻这两方印时,阿内大一,师大附中美术班毕业,素描底子极好。
④在创作领域久了,知道人人都想表现自我,生怕不被看见。但是艺术创作,其实更像修行,要能够安静下来,专注于面前一个小物件,忘了别人,或连自己都忘了,大概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修行艺术的缘分吧。
⑤当时阿内18岁,偶然临摹泰山《金刚经》刻石,字体朴拙安静,不露锋芒,不沾烟火,在那一年的系展里拿书法首奖。评审以为他勤练书法,我却知道,还是因为他专注安静,不计较门派书体,不夸张自我,横平竖直,规矩谦逊,因此能大方宽阔,清明而没有杂念。
⑥艺术创作,关键在于人的品质。没有人品,只计较技术表现,夸张喧哗,距离美就还远。孔子说“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就是这个意思吧。
⑦阿内学篆刻,有他自己的趣味,他像凝视一朵花一样,专注在字里,一撇一捺,像花蕊宛转,刀锋游走于虚空,浑然忘我。
⑧他对篆刻有了一点心得,说要给我刻闲章。我刚好有两方一样大小的平常印石,也刚好在想舍得、舍不得的矛盾两难,觉得许多事都在舍得、舍不得之间,就说,好吧,刻两方印,一个“舍得”,阳朱文;一个“舍不得”,用阴文,白文。我心想,“舍得”如果是实,“舍不得”就存于虚空吧,虚实之间,还是有很多相互的牵连纠缠吧。
⑨这两方印刻好了,有阿内作品一贯的安静、知足和喜悦,他很喜欢,我也很喜欢。
⑩以后书画引首,我常用“舍得”这一方印。“舍不得”,却没有用过一次。有些朋友注意到了,就询问我,怎么只用“舍得”,不用“舍不得”?我回答不出来,自己也纳闷。
⑪阿内后来专攻金属工艺,毕业作品是大型铜雕地景,锤打锻敲过的铜片,组织成像蛹、像蚕茧,又像远古生物化石遗骸的造型,攀爬蛰伏在山丘旷野、草地石砾中,使人想起生之艰难,也想起死之艰难。大学毕业后,阿内在旧金山成立了工作室,专心创作。2012年,他忽然打电话告诉我,说他入选了美国国家画廊甄选的“40under40”——美国境内40位年龄在40岁以下的艺术家,要在华盛顿国家画廊展出作品。阿内很开心,觉得默默做自己的事,不需要张扬,不需要填麻烦的表格申请,总会被有心人注意到。
⑫我听了有点伤感,我问:“阿内,你快40岁了吗?”啊,我记得的还是那个18岁蹲在校园的树下画一个蝉蛹素描的青年。所以也许我们只能跟自己说“舍得”吧!
⑬我们如此眷恋,放不了手。青春岁月,欢爱温暖,许许多多舍不得,原来,都必须舍得;舍不得,终究只是妄想而已。
⑭无论甘心或不甘心,无论多么舍不得,我们最终都要学会舍得。
(《读者》2016.12)
1.文章以“舍得,舍不得”为题有什么好处?
2.阅读第4段,说说“在创作领域久了,知道人人都想表现自我,生怕不被看见”一句的作用。
3.赏析第7段画线的句子。
4.第10段说“我回答不出来,自己也纳闷”,作者为什么回答不出来?
5.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最后一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