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

阅读《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1.文章以“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为题,有什么作用?

2.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3.请具体说说文章第段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点明了本文说明的对象,激起读者兴趣。 2.不能去掉。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所以使用了“之一”一词,就使表达更严密、更准确。(意思对即可) 3.运用举例说明,对比说明的方法,生动形象的说明出增产潜力的巨大,仅字表明不只是海带,还有其他植物,2000多倍更用例出数字来说明增产潜力,更表现出潜力之巨大,也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 1.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即可了解本文是介绍海洋丰富的资源有待开发。点明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说明引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激起读者兴趣的作家。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要从说明文语文的准确性方面来考虑。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般都是指修饰限定性词语在说明表达上的作用。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文中具体的内容,从有无“之一”此词语语意的变化来分析其表达作用,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 考点: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句中把“目前产量”与“早先产量”相比较,是作比较说明。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

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名叫魏斯。中山:中山国,战国时小国。②击:魏击,魏文侯之子,后继承为君,即魏武侯。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

①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         ) 

②何仁君          

③任座  (         )         

下堂迎之(        

(2)下列各句与“以封其子击”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项   

A.屠惧,投以骨  B.策之不以其道

C俯身倾耳以请    D.具以假山显

2.用“/”划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臣  闻  君  仁  则  臣  直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从魏文侯由“怒”到“悦”这件事,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唐代诗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一诗,完成下列题目。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①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砧(zhēn)声:浆洗衣服后为穿着舒适把衣服捣柔软些的声音。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闻游子唱离歌:游子,泛指出外远游的人,即作者李颀。离歌,离别之歌。

B云山况是客中过:对于游子而言,云山带来的是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之感。

C关城树色催寒近:运用拟人,城头那已经开始枯黄的树叶是在催促严寒快点到来。

D御苑砧声向晚多:秋深了,天凉了,人们在忙着准备御冬的寒衣

2.请写出颔联中表现季节的词语,并分析这些词语对表现情感的作用。

3.尾联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查看答案

专题与实践活动

学习了“叶”专题,相信你一定会有不少收获。请运用相关知识完成下面的知识。

1.【“叶”的诗句】相信你一定知道很多关于“落叶”的诗句,请默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叶”诗寄情】诗中的叶不同于生活中的叶,它们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注入了作者的独特感受。请仿照例句,再写一句话

例句:我从“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中,读到了宫女身受幽囚的愤懑以及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3.【“叶”的启发】花与叶相依,写花常写叶。“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数点海棠的花蕾嵌于重重绿叶之明丽醒目。“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这一说法的美学原理是什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引用这句话,它的含义是什么?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水浒传》是由          (作者)收集、整理、创作的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生动地描写描写         (朝代)末年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

②请补全回目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拳打镇关西宋公明夜打曾头市      活捉史文恭

“那七个贩子的客人,立于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倒:‘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相觑,都软倒了。那个客人从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丢在地上,交过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遮好了,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下去。”这段话描述的是哪一个情节?主要策划者是哪两个人物?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愚者暗于成事,                   

                 ,自胜者强。

                     ,各领风骚数百年。

                 ,且教桃李闹春风。

⑤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诗句是:                        

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