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汉文化与筷子(杜宣) ①重阳这天,大家都在吃重阳...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汉文化与筷子(杜宣)

①重阳这天,大家都在吃重阳糕。有的用手拿着吃;有的用力切开,用叉子叉着吃;有的则用筷子吃。看到大家不同的进食方式,想起汉文化和筷子的关系问题。因此写下这点文字.

②人类社会,共有三种进食方式。其一是用手。这是自然的进食方式,例如婴儿,不须母亲教导,自然地会用手抓东西吃。其二是用刀叉。这当然是在人类发明火和冶铁之后,才会有的工具。人用刀叉获得猎物之后,在火上烤熟,然后用叉叉着,用刀割来吃,这比用手抓已经大大进了一步。其三是用筷子进食。这种进食用具是如何进化得来的,尚待考证。筷子用手操作,手与大脑相连;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筷子是汉文化的特征,只有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才用筷子。

③当今世界分布上,在亚洲除了直接受汉文化影响的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新加坡外,其余均是用手进食的。中国还有部分兄弟民族,如维吾尔等也是用手进食的,非洲多是用手进食的,欧、美、澳洲白种人均用刀叉进食,只有当地土著民族用手进食。

④筷子,原名“箸”。我的故乡江西,现在还有地方将筷子仍叫箸。我们的祖先究竟从什么时代开始,放弃了用手和用刀叉进食,我不知道。从书中查到,“纣为象箸,而箕子唏”此话意思是说纣王用象牙做箸,箕子感到很忧虑难过。本意是批判纣五的奢侈。因此,我们从这话中得知在商代已经使用箸了。但在这之前,究竟哪个年代开始使用箸,则尚待考证。

⑤既然称箸,那么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称箸而都叫它筷子呢?据说,这是由船民开始的。过去的船都是木料做的。在长江大河中行驶,不仅很慢而且危险,小时候常听人说:“行船走马三分险。”船民迷信,所以产生了一些忌讳。在行船时,如姓陈的,只许说耳东,不许说陈,因“陈”与“沉”同音,又在船上不能说翻身,只能说转身,因船上忌“翻”字。“箸”与“住”同音,船行要快,不能“住”,因此忌用“箸”。住的反义为快,船上就将“箸”改称为快,但快是形容词,因此造了一个“筷”字。为什么用竹字头,因筷子是竹子做的。

⑥今日西餐桌上的刀叉,是过去刀叉的缩短。虽然在一些富豪餐桌上的刀叉,用金子或银子,甚至镶上宝石,经过有名的艺匠精心做出来的,放在洁白的桌布上,熠熠发光,但它毕竟摆脱不了它原始的、野性的痕迹。而筷子则是手的延长,早从原始的野性中异化出来了。

1.第②段中,“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这句中“有人说”三字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2.写出本文主要运用的三种说明方法。

3.根据第④段文意能否理解为“中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了”。请说明理由。

4.用筷子与用刀叉,哪一种进食方式更为文明?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1.不行。“有人说”表明只是一种说法,尚未得到证实。去掉三字,变成肯定说法。说明不准确。 2.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 3.不能。从古书知道商代已使用筷子,但始于何年,尚待考证。 4.用筷子更文明。今日西餐上的刀叉,是过去刀叉的缩短,仍摆脱不了它原始、野性的痕迹。而筷子是手的延长,早从原始的野性是异化出来了。 【解析】 1. 试题分析:分析说明文的语言,主要是抓住准确性和生动性这两个最突出特点,分析准确性多以加横线词语(即修饰限制词语)能否删掉为主要形式,常见的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有:“在一定范围内”、“仅”、“大多数”、“很可能”、“大约”、“通常情况下”、“一般”等等。分析生动性多是以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或生动的字、词、短语、句子有何表达作用的形式出现。也有的以开放性形式出现,任考生举例说明语言的这两个特点,答题时,除了举例之外,一定要加以分析说明。“有人说”表明只是一种说法,尚未得到证实。去掉三字,变成肯定说法。说明不准确。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判断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分类别等。仔细阅读文章,分析判断所用的说明方法为: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分析判断能力。仔细阅读第4段,我们从这话中得知在商代已经使用箸了,但始于何年,尚待考证。所以并不能说“中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仔细阅读文章,抓最后一段的分析来作答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尝)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四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环堵:四壁。多用以形容居室简陋。 

②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③适:满足。

④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⑤畜:同“蓄”。   

⑥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微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渔人甚            异: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3)颖脱不              羁:         

(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  辍:    

2. 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停顿(限1处)。

令 吾 常 醉 于 酒 足 矣。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4.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5.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与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2.“一片”与”万仞”对照,明写了什么?暗写了什么?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①《西游记》中天庭两次招安孙悟空,请简述这两次招安的原因与结果。

②《童年》中“好事情”两次流泪各是在什么场合?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查看答案

仔细观察下列小侧漫画,回答问题。

①请为这幅漫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能以“无题”为题,不能超过6个字)

②请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这幅漫画的寓意。

 

查看答案

对下列公益广告运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别踩,我怕疼。(“爱护草坪”公益广告)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小草柔美的身姿、娇贵的情态。

B.说好普通话,“知音”遍华夏。(“推广普通话”公益广告)  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学好普通话的显而易见的好处。

C.为何血浓于水?因为爱在其中。(“无偿献血”公益广告)  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引发思考,呼唤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大爱。

D.带上平安上路,载着幸福回家。(“交通安全”公益广告)  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表达了对人们出行平安、生活幸福的美好祝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