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古代的信牍 朱启新 “书信”一词,现在是连用的,如“...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古代的信牍

朱启新

“书信”一词,现在是连用的,如“书信往来”,其中“书”也就是“信”。可是,在古代,书和信是分开来使用的。我们现在所称的“信”古人叫作书,而当时所称的“信”,却是指传递“书”的人,又称“使者”。

古代的书信,多半写在竹木牍上,一般长一尺,所以书信也称尺牍或书札。《古诗十九首》中有首《孟冬寒气至》,诗中有一段:“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收信的人把信贴身小心地藏着,历三年之久,字迹都不曾磨灭。

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出土过古代的信牍实物。1975年底至1976年春天,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四号墓(这是一座秦代的小型土坑木椁墓)中,出土了两件信牍。书信写在木牍上,木牍削得很薄。甲件保存完整,长231厘米,宽34厘米,厚03厘米,两面都有墨书文字,字迹清楚,有200多字。乙件保存较差,下段已残缺,残长173厘米,宽26厘米,厚03厘米,正面字迹比较清楚,背面近下部已被染黑,字迹很难看清楚。这两件信牍,是名叫黑夫和惊的兄弟俩给家中写的信。现将原信摘录于后,可见秦代民间书信的大概。

甲件信: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中: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毋操夏衣来。今书节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裙褥者,母必为之,今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钱来,黑夫自以布此。愿毋遗黑夫用勿少,书到皆为报……

乙件信:惊敢大心问衷,母得毋恙也……钱衣,愿母幸遗钱五六百,布谨善者毋下二丈五尺……室勿遗,即死矣,急急急……

从这两件民间的普通信件,我们可以了解到两千多年前人们书信的一般格式:

首先,古时人们写信习惯把日期和写信人的署名致意放在信的开头。甲件的开头是:“二月辛巳,黑夫、惊再拜问中”,乙件则写“惊敢大心问衷”。信中的“中”和“衷”同为一人,是黑夫和惊的兄长或弟弟。在古代,“敢”是习惯用语,是一种幼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或平级的谦词,如同现在的“冒昧”,不能理解为“胆敢”、“不怕”。“再拜”“叩头”也是同样的情况

其次,给收信人致意以后,正文开始便是问候语言。黑夫和惊,先向母亲问候,问她身体是否健康。但是,用词“母毋恙也”,不一定理解是问句,如同现在所说:“母亲她老人家一定健康吧?”今日,我们写信,开头几句也用这种写法。

再次,信件中提到写信的目的。今人往往用“今去信是为了……”或“去信不为别的,是为了……”。秦人信中则写“今书节到”,意思是“你收到这封信”。黑夫要求母亲看看安陆(地名)市上的丝布便宜不便宜,如果便宜,就买上丝布,再捎些钱来。要是丝布太贵,只捎钱来,黑夫就在当地买布做了。这些话都是由“今书节到”引出的。这种写法,今日也屡见不鲜。

第四,“书到皆为报”,即收到信一定要把询问的情况都详细写在回信上。也是信件上通常写的话,往往作为书信的结束语。

最后,民间的家信总要多谈些家常,古今都是如此。秦时的这两件信牍中,写信人问候亲友多人,也问了不少事情。

到了汉代,民间书信往来,其格式仍与秦代相似。

(选自《文物与语文》东方出版社,有删改。)

1.根据文中的介绍,古人和今人在写家信时,格式上有哪一点不同?

2.文章第二段引用古诗有何作用?

3.请结合语境,回答下列问题。

(1)“两面都有墨书文字,字迹清楚,有200多字”划线字“尚”能否删去?为什么?

(2)文章第七段中“同样的情况”具体指什么情况?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夫和惊的家书是我国最早出土的古代书信实物,是古代书信又名为“尺牍”的有力印证。

B文章第三至五段,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详细具体地介绍了秦代民间书信的基本情况。

C作者在介绍古代书信的格式特点时,采取了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段落顺序不能调整。

D《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等都是古代书信体的名篇佳作其格式和内容都有别于秦人的家书。

 

1.不同点:古时的人们习惯把日期、署名、致意放在信的开头;今人则把这些放在信的末尾。 2.所引用的古诗,说明了古代的书信又名为书札这一文化常识;三年字不灭,突出古代书札字迹能够长期保存的特点;引用古诗,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文学底蕴和诗意。(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 3.(1)不能删去。“尚”有还的意思,说明了甲件信的字迹跟乙信件比起来还是比较清楚的,但不是特别清楚,能准确说明字迹的清晰程度。 (2) “再拜”“叩头”是古代书信中的习惯用语,是一种幼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或平级的谦词,不能理解为再跪拜、磕头的意思。 4.C 【解析】 1.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提示的答点“古人和今人家信格式的不同”仔细阅读文章,找到介绍这方面知识的文段概括作答。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引用也是一种说明方法。阅读所示文段,了解文段所说明的对象和所引诗句内容,从突出说明对象某一特点和增加说明文的生动性两方面来解答本题。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要从说明文语文的准确性方面来考虑。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般都是指修饰限定性词语在说明表达上的作用。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文中具体的内容,从有无该词语语意的变化来分析其表达作用,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 考点: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了解内容,分析各项表述的要点,梳理内容,找到相关的语句,比较判断正误。本题无答案,C也是正确的。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言文。

孟尝君养士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其亲戚。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史记·孟尝君列传》

【注释】①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贵族,封于薛。②舍业:舍弃家业。③食客:古代寄食于贵族并为他们服务的门客。④文:指田文,即孟尝君。⑤存问:慰问⑥刭:jǐng割脖子。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无贵贱一与文         

(2)孟尝君已使使存问(      

(3)其亲戚(          )

(4)食辞去(           )

2.下列划线词意义和用法两两相同的一组是(      

A屏风后常有侍史   弛然

B.遗亲戚           真无马邪

C饭不等           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D以故倾天下     燕雀安知鸿鹄志哉

3.翻译下面句子。

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

4.孟尝君为什么能赢得门客的倾慕和归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古诗。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首句连用“苍苍”“切切”两个叠词写草色、写虫鸣,既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也渲染了乡村秋夜         的特点。

2.发挥想象描写“月明荞麦花如雪”的奇丽壮观景象。

3.这首诗表达出诗人由原先的              的情感变化过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赛题

【材料三】《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它力求通过诗词知识的比拼和对诗词的赏析,带动全民重温经典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每场比赛开场时都由百人团齐声朗诵节目组精心选择的开场诗词。

1.材料一是《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开场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它的构图创意。

2.百人团将在下期节目开场时朗诵唐宋诗词名篇。下列作品不适合的一项是( 

A《渔家傲》(范仲淹)  

B.《望岳》(杜甫)

C《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D.《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亮点。

 

查看答案

下文中二个划线的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你按照要求进行修改。

我爱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当读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并怡然自乐”等句子的时候,①我仿佛觉得周围的空气里充满弥漫着桃花的芬芳,耳畔似乎萦绕着老人孩子的欢声笑语,②我心中产生了到“桃花源”一游

(1)第①句重复累赘,应删去的一个词语是:        

(2)第②句成分残缺,修改后的正确句子是:        

 

查看答案

小说《红岩》中,国民党反动派囚禁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的中美合作所集中营主要包括两个地方:一个是         ,是军阀白驹的别墅改造而成;另一个是         ,由煤少渣多的小煤窑改造而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