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文章。 (一)话题作文: 请以“那一股暖流”为题目,...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文章。

(一)话题作文 请以“那一股暖流”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二)半命题作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一种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一种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是一种美......同学们,美无处不在,你认为最美的是什么呢?请将题目《最美的          》补充完整后作文。

要求不少于600字,也不要超出所给字格。

 

例文: 那一股暖流 寒风冷雨中,有人和你共建一片宁谧的天空,与你步伐一致,向前迈进。外面虽冷,当那种暖流流遍全身的感觉值得一辈子珍藏。 依然记得小时候,每到下雨天,妈妈就会用她那把黑色的大伞为我撑起一片天空。微弱的灯光,冰冷的雨,我却躲在那片宁谧的天空下,无需抬头,无需思 索。握住妈妈那双大手;便感觉握住了整个世界。 曾经以为会一辈子守在妈妈的伞下世界,可长大了的我却对那份宁谊膨到厌烦.我自认为自己幼小的肩膀可以抵挡一切的风雨.于是开始厌烦母亲的叮嘱和关怀,总想一个人出去过独立的生活。十六岁的那个雨季,我独自一人离家到省城上高中,独立的快感竟长于对家的思念。 直到那次回家,路过菜市场时,看父母正在那买菜。我刚要上去,母亲那熟悉的声音己传入我的耳中:“孩子今天回来,给她买点银耳吧。”“可她有点挑食,不爱吃这个。”父亲说。“还是买点吧,书上说银耳有营养,对孩子的身体有好处。”我不由得怔住了。我知道银耳很贵,我也不怎么喜欢吃,可妈妈却考虑到这对我的身体有好处。 想想平时母亲那些叮咛和嘱咐中,是不是也有我所需要的营养呢? 那次回校,又是一个雨天,母亲又撑着那把黑伞送我。不同的是,伞下的我已经高过母亲半头了。看着母亲头上的根根白发,我第一次深深地感受到,母亲老了。 汽车开动时,望着母亲愈来愈远的身影,我竟有一种想哭的冲动。是对母亲的留恋吗?是对那伞下世界无法忘怀吗?我不是一直想过独立的生活吗?为什么在此时,我那久未触及的神经却分明感到一丝的触动呢?视线里的母亲已变得模糊,我却分明看到了母亲那关切的目光。我想起了一首写给母亲的诗:我是一艘远帆/可怎么行驶/也驶不出您/目光圈成的岸。 我曾经固执地认为,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做到喜怒不形于色,没有爱,我同样可以过得很好。于是,我在自己与别人之间隔了一座冰冷的高山。是母亲,是她那宁谧的伞下世界,是她那饱含“营养”的叮嘱,是她那充满爱意的关切甘光;孺化了我的这座冰山,使它变成一股般的暖流,充盈在我的心田。 我知道这是一股爱的暖流,这更是一股前进的动力。我深信在她的驱使下,我会驶入成功的彼岸。 最美的记忆 “滴答滴答……”这是时间的声音,看地上坑坑洼洼,那是岁月的痕迹,一路走来,经过了多少漫长岁月,沉浸在美好的过往中,不愿醒来,突然一晃神,时间已悄然而去…… 回首那些过往,那些年华,多少青春如同花朵般绽放,踏进学校的第一步,就注定了我们在这里的生活,有人说,‘相遇就是一种缘分’是啊,的确是缘分,但又有人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美好的昨天也会散去。 跟时间赛跑,我永远都是败者,所以,我不再追逐,我不再死死抓着它的尾巴不放,我开始回忆,开始回首过往,开始我最美好的梦。 过去的一切似乎都在眼前,缥缥缈缈,微风轻轻拂过,我仿佛望向苍穹上那抹淡淡的思念,我在思念着什么?是相遇时的懵懵懂懂?是相处的点点滴滴?还是感叹时间的飞逝。我无法寓言,我不知道明天有什么事情发生,我不知道明天是否是晴天,我更不知道明天、未来,我将在何处,但我深信,我们的友谊永远都不会改变,因为我们大家曾经承诺:“纵然人散,情不散。” 心开始波荡起伏,突然觉得一丝的不安,哦……我们快毕业了,原来已经三年了,我们在一起相处三年了,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时间,1096天,我度过了最快乐最美好的日子。 我无法留住昨天,所以我要珍惜今天,我要把握未来,不管以后,我们各在何处,请记得,我们曾经是最好的班级,最好的朋友,我们拥有最美的记忆。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题的题眼为“暖流”,紧扣此题眼来构思。这个文题一看就能领悟它的比喻义“一种温暖、幸福的感觉”。那就去写一种温暖、幸福的感觉,老师的教导、朋友的帮助和鼓励、父母的关爱,以及社会上的感人的好现象,这样立意才高远。可以写老师的谆谆教导、朋友真诚的帮助和鼓励、父母无微不致的关爱如暖流般温暖了我、感动了我;也可以写我所见到的人与人之间互相宽容、互相理解、互相关爱的美好的社会现象感动了我,如暖流般温暖了我。第二题,抓住“美”字,可填表示某一景物或某一心情或某一情感的词语,如“最美的风景” “最美的情感”“最美的风采”“最美的心 灵”“最美的记忆”“最美的一瞬”“最美的声音(或乐章)”“最美的时光”“最美的你”等。补好题目后,要抓住题眼“最美”选材,从而确定文章的写作走向。如果描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则比较适于写记叙文;如果侧重阐述某种情感或修为的价值和意义,则比较适于写议论文,不管采用哪种文体,都要做到构思新、立意巧,力求写出自己的独特之处。比如,紧扣“最美”,撷取自然界中微不足道的“清泉” 和“苔藓”这两个主要意象,用它们来象征“生命”和“希望”,赞颂它们的执著、朴质、平淡和 旺盛的生命力, 从而展现其风采“最美的情感”, 可围绕“宽容”立意,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 表达自己对“宽容”的理解如写记叙文,可以在叙述亲身经历的基础上,适当加以议论,巧妙地点明“宽容”的意义和价值;如写议论文,可着重阐述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气度,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以此发现生活的亮点,提炼感人肺腑的瞬间和宝贵品质,写出真实的感受,抒发真实的情感。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读书莫忘做笔记》。

读书莫忘做笔记

汤欢

(1)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记本。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2)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顾颉刚先生一生治学,勤于做读书笔记,从1914年至1980年逝世,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共四五百万言。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说的基础,“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此外,在他看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而言,笔记可长可短,有简洁之美,做笔记“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笔记实乃学术界的小品文。

(3)钱锺书读书也爱做笔记,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200多本、3.5万多页。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其笔记不仅数量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古今中外,无所不容。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通后,才有了如《管锥编》里那样汪洋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

(4)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不能勤笔”即不能勤于做笔记。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

(5)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得与安宁。

(6)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故笔记更重要。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只记笔记却不温习,一样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知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

(7)做笔记需要时间,如钱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但当你将做笔记看成是读书的一部分,认识到做笔记的益处,便不会认为这时间白白浪费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唯独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不能急躁。

(8)时代在进步,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键盘输入、复制粘贴可以代替手写,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皆能同步保存;此外,这种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9)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无论这笔记是手抄笔记还是电子笔记,它都会成为我们好读书之人一笔宝贵的财富。(《人民日报》2015年03月31日24 版)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2.从本文看,做读书笔记主要记什么?读书笔记有什么好处?

3.“钱钟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这句话在文中哪一段最合适?说说理由。

4.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是一项是(    )

A学者、作家都市时必须作笔记;对于普通人,笔记可做可不做。

B时代在进步,作笔记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做电子笔记也是很好的。

C现代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书报杂志也越来越多,因此,读书做笔记也要越来越快。

D自己做的笔记自己是做清楚的,不用温习也可以前后贯通,发现新问题。

 

查看答案

阅读《西风胡杨》。

西风胡杨

胡杨生于西域。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那曾经狂嘶的烈马,腾燃的狼烟,飞旋的胡舞,激奋的羯鼓,肃穆的佛子,缓行的商队,以及那连绵万里直达长安的座座烽台……都已被那浩茫茫的大漠洗礼得苍凉斑驳。仅仅千年,只剩下残破的驿道,荒凉的古城,七八匹孤零零的骆驼,三五杯血红的酒,两三曲英雄逐霸的故事,一支飘忽在天边如泣如诉的羌笛。当然,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间,一幅醉人心魄的画,令人震撼无声。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韧的树。能在零上40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脑的层层风沙,它是神树,是生命的树,是不死的树。那种遇强则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血脉贲张。霜风击倒,挣扎爬起,沙尘掩盖,奋力撑出。它们为精神而从容赴义,它们为理念而慷慨就死。虽断臂折腰,仍死挺着那一副铁铮铮的风骨;虽痕伤累累,仍显现着那一腔硬朗朗的本色。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喧闹的红尘世界,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芸众生。身后的芸芸众生,是它们生下来、活下去、斗到底的唯一意义。它们不在乎,它们并不期望人们知道它们,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胡杨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这不是神话。无论是在塔里木,还是在内蒙额济纳旗,我都看见了大片壮阔无边的枯杨。它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在战友与敌人之间。它们让战友落泪,它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幅悲天悯人的冬天童话。

然而,它们身后的人们却将这些真正神圣的勇士砍下来烧柴。短短几十年,因滥砍滥伐,中国4.2万公顷的胡杨林已变成1.4万公顷

胡杨不能倒。因为人类不能倒,因为人类文明不能倒。胡杨林外,滚滚的黄沙埋下了无数辉煌的古国,埋下了无数铁马冰河的好汉,埋下了无数富丽奢华的商旅,埋下了无知与浅薄,埋下了骄傲与自尊,埋下了伴它们一起倒下的枯杨。让胡杨不倒,其实并不需要人类付出什么。胡杨的生命本来就比人类早很多年。这凄然无语的树,只想求人类将上苍赐给它们的那一点点水仍然留给它们。上苍每一滴怜悯的泪,只要洒在胡杨林入地即干的沙土上,就能化出漫天的甘露,就能化出沸腾的热血,就能化出清白的正气,就能让这批战士前赴后继地奔向前方。

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我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我想哭,想为那些仍继续拼搏的战士而哭,我想为倒下去的伤者而哭,我想为那死而不朽的精神而哭。我想让更多的人在这片胡杨林中都好好地哭上一哭,也许这些苦涩的泪水能化成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然而我不会哭。因为这不是英雄末路的悲怆,更不是传教士的无奈,因为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疗治,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鼓励。

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

1.文章以“西风胡杨”为题,联系全文,说说“西风”的具体含义。

2.文章第段运用排比手法,将西域昔日的繁华与今天的滚滚黄沙进行对比,请简要说说,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段中画线的句子“我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也许这苦涩的泪水能化成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胡杨的精神还在”,联系全文,分条概述胡杨精神的具体内涵。

5.胡杨这一形象引起了你怎样的感慨和思考?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和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感慨或思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课外古诗。

凉(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选自《宋诗鉴赏辞典》)

【注】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1.前两句,“     ”字表达了诗人寻觅清凉之地的愿望。“倚”字写成了诗人      的心境。

2.“风定池莲自在香”寄寓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并加礼辟,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萇隐处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业生凡千余人。  

(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

【注释】 ① 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 ②辟:征召(为官)。③龙丘萇:人名。④窭:贫穷。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家 甚 贫 窭 兄 弟 四 人 皆 白 首 相 对 时 人 呼 为 四 皓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伯珍孤贫_______          (2)学无纸______         

(3)山水______            (4)游学者多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    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受业生凡千余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万钟于我何          而山不   

B.所识乏者得我与        复前行,欲其林

C今为妻妾之为之        不知口体之不若人也   

D.是亦不可以          死而后不亦远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