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美丽的青春年华,我们一路走一路寻找:寻找路...

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美丽的青春年华,我们一路走一路寻找:寻找路边一朵野花的灿烂,它给你单调的行程增添惊喜;寻找前方一片山峰的雄壮,它将给予你无限的斗志和力量;寻找人群中最关注你的目光的温厚,它给你爱的温馨和幸福……有寻找,就会有发现;有寻找,就会有收获,有寻找,就会有感动……让我们一起寻找属于我们青春的每一个乐章!

请你以“寻找”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选取最熟悉的场景、细节,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③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寻找 清晨,雏菊上躺着的夜哭泣过的痕迹,另一朵已经凋谢的雏菊反射的光线跃入我的瞳孔,它没有了怒放时的飞扬跋扈,它会质问自己收获了什么吧,触摸不到那种美丽的痕迹了吧。 奇怪的梦。 一叶渔船在湖边浅水中静泊,渔船上的打渔者轻解蓑衣。哦,他也许已经收获了吧,我呢,我来到这儿收获了什么?没有,我没有找到收获的痕迹。在没有出口,没有溜进一缕阳光的山洞里,我只能胡乱窜碰。 用45度角仰望天空那团刺眼的火烧云。初秋来了吧,已经是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时候了,香樟蓊郁的树荫依旧抵挡不住太阳投射到眼皮上的红热滚烫。农民伯伯应该要忙着收获了吧。呵,我寻找着,收获了什么呢?收获的痕迹到底是怎样的?要如何捕捉它?他是否可以光合作用犹如氧气般地存在,让我呼吸? 如磐的黑夜。在我眼睛慵懒时它收获了流星飒沓,满天繁星收获了灿烂的孤独。香山的寂寞枫林,有没有又红了脸儿,有没有为大地铺上一层新的地毯,而翌日时分它是否能找到枫林寂寞而簌簌而下的痕迹? 飘飘荡荡,洋洋洒洒。刚睡醒的小猫咪收获了一个美梦;城市在被宝石似的光辉会绕着,被豆蔻般的香味笼罩着。 心花大朵绽放的声音。 踏上人生旅程,故乡墙壁上的青灰,有着小时候在上面刮过的痕迹,橙黄橘绿的同时,我是空虚的,我是一个没有收获的人。空虚的感觉蔓延开来,渐渐的,渐渐的,它占据了我整个心房。 偶然,我听见农民伯伯们说这一年有个好收成,还“自恋”地夸耀是自己的勤劳耕种的结果。这样啊,田间一个一个深深的脚印在告诉我,收获了。心花开始绽放了,听见它的声音。湖边浅水依然充满不羁,天空飞鸟依然发出坡鸣。没有繁华,没有过分的喧闹,凝视树下的落红......落红中潜藏着神秘的密码--瞧,它给灌木留下了收获的痕迹!这优柔的力量,终于给了我答案。 释放生命的热情。黎明的新枝俯视着我,初秋的阳光匍匐在书桌上,泻在我的手掌中。突然,我发现我的收获的痕迹。每天,每秒,阳光给予我,我收获了它也收获了它给我的希望的痕迹。也许,该释放生命的热情了。 阳光给予我力量,给予我希冀,原来我一直紧紧得握着它,它也在我手中留下收获的痕迹。而这痕迹,又时时刻刻的提醒我要踩下一个一个深深的脚印,我就又能捕捉到收获的痕迹,掬起人生中那一把炫彩。 我在触摸,你的痕迹。黄昏时分,夕阳西下,河畔留下了我收获的深深倒影和水面晃漾的波纹。 【解析】 试题分析:该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难度不大。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容易打开思路,写作方向可大可小,可以从身边事写起,也可跨越时空,使用一些夸张或者联想手法,写一些离我们生活较远的事件。 可以“寻找”一件毫无感情寄托的物品,也可以“寻找”一般的人,而这些是低层次意义上的“寻找”,它注重的是“寻找”的结果。我们完全可以去“寻找”高层次的东西,比如友情、亲情、真理、奥秘……它更多的是注重“寻找”的过程。追求成熟,却失去了童真;追求知识的富有,却失去了过去的单纯…“寻找”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寻找”的过程,是我们“寻找”的本身就带着的思考,体现的人生的境界.寻找中把握拥有,且行且珍惜.这才是最有味道、最有价值的“寻找”!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性学习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树立道德标杆,倡导文明新风,日前,宜春市团委决定举办“道德模范·宜春好人”评选活动,共设“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个奖项。你所在的学校也参与了这次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如果你以小记者的身份对这次活动进行了采访,请根据下面确定的采访对象,分别拟写一个问题。

采访居委会李奶奶:

采访市文明办主任:

2.针对这一活动,你所在班级开展了“孝亲在行动”的演讲比赛,假如你是这次演讲活动的主持人,请你拟写一段开场白。

3.陈芬是一个腿部有残疾的同学,向阳有一次扶她上厕所时,为了让老师表扬她,带着她绕了好大一圈。假如你是向阳的朋友,你会怎样对她说?

 

查看答案

课外阅读。

父亲,你是座耸立的山

①小镇的汽车站到了。父亲放下肩上一直背着的我的行李,说道:“到学校给家里写信。”这是走了十几里山路后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我答应了声,木讷的父亲就再没开口,只是默默地看车来的方向,手中拿着我简单的行李。我从侧面看了一眼父亲,内心一阵酸楚。父亲太苍老了,但我却要离家远行去读大学,他那已经布满皱纹的脸上又不知要爬上几道皱纹了,我这长子能给这个家带来什么,弟妹小,母亲身体又不好。父亲肩上的担子……我忍不住又看了眼父亲瘦小有些干枯的身体,我担心他会被艰辛的生活压垮。车来了,我跳上汽车,父亲在扎得结实的行李上又仔细地察看一遍,挨个儿拍了拍,才递给我。我站在车门口,等着父亲还有什么话,但他只是眯着眼睛,看了我几眼,终于没说一句话。车开了,父亲还站在那儿,直到变成了一个黑点,被汽车掀起的漫天尘土裹住。

②放寒假了,又回到了熟悉的山村熟悉的家。山村的生活依然重复单调,平平静静。父亲去山上干活还没回来,母亲正在屋内张罗着给鸡喂食。我没有听从母亲的话坐在屋里,找了把锄头上山去找父亲。

③村子四周都是山,山上向阳的一面开垦着许多梯田。我忘了问父亲在哪座山上,只得一个个山去寻找。我爬上一道山梁,站在高处向四周张望,见对面一个山脊上有一个人正躬着腰。那背影是我十分熟悉的,远远看去,父亲显得那么瘦小,要不是正挥着锄头,真疑心那不过是山上的一棵树,—块石头,一点也不起眼。我走过去,父亲直起腰看清是我,笑着问:“回来啦?”“回来啦。”“回去吧?”“不,锄一会儿吧。”父亲便没再坚持,我又像从前在家一样跟在父亲旁边锄起地。山坡上很静,我们都没有说话,像从前干活一样,能听见有节奏的锄地声。

④天渐渐黑了,山脚边的村子里炊烟袅袅,传来女人唤鸡和狗吠的声音。父亲站起身,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拍拍身上的尘土,说道:“回去吧。”我扛起锄头,沿着小路,慢慢向山脚走去。父亲走得很慢,头上的咖啡色毡帽上有些尘土,我几次想替他掸去,但终于停住了手,我不想打搅正在专心走路的父亲。

⑤几年过去了,到了四年级,研究生考试开始报名了。但我却犯起了踌躇,左思右想总下不了决心,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那双疲惫的眼睛,还有几个年幼正在上学的弟妹的满是热切盼望的眼睛,然而放弃多年的心血……我有些濒于绝望了,但我终于决定回家去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对我的突然回家只略微有些惊讶,却没有问。吃过晚饭,收拾好后,父亲和我坐在厨房里的桌边,母亲在一旁纳着鞋底,小弟弟坐在旧桌边做他的作业。我艰难地开口了:“我想读研究生,特地回家来商量,我只是担心……”我没有说下去,看着眼前苍老的双亲,看看古旧被烟熏得昏暗的墙壁,我突然想骂自己。父亲长时间地沉默着,脸上仍是那平静的表情,母亲停止了纳鞋,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看看父亲,嘴张了几下终于没说。屋子里一阵凝固般地寂静,我的心悲哀起来,为父亲也为自己。

⑥父亲打破了沉默,声音很安详:“考吧,别担心家里。”我刚想张嘴,父亲又说:“读书是好事,不能误了。坐了一天车,早点歇吧。”母亲纳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屋内又沉默了。我没有再说什么,站起来向里屋走去。

⑦第二天父亲送我上路了,我们一前一后走着,和第一次送我上大学一样,所不同的是,没背行李,但我却多了份重压。车来了,父亲道:“到学校好好考。”我使劲点点头。车已经开得老远了,我还能看见父亲仍站在那儿。

⑧父亲,回去吧。

1.在第⑤段中哪些文字说明了“我”的“踌躇”和开口的“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心悲哀起来,为父亲也为自己”,为“父亲”什么?为“自己”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母亲停止了纳鞋,屋里一阵凝固般地寂寞”,“母亲纳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理解第①段中父亲说的“到学校给家里写信”,“我答应了声”;第⑦段中父亲说的“到学校好好考”, “我使劲点点头”。 “我”的“反应”互换位置是否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父亲“木讷”,怎样理解木讷的父亲“是座耸立的山”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完成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_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_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_____,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文段划横线句采用了          描写手法。

2.请在文中三个空缺处填上准确的动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请你抄出“父亲爬月台不容易”的句子,并从父亲和“我”两个角度分析,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两次写“我”流泪,分别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说一说最后一句“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又”字用得为什么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父亲买橘子是很艰难的,回来时却“心里很轻松似的”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填补下列名句。

1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苔痕上阶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4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陋室铭》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望岳》中表达站得高望得远这种思想境界,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示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加横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溪行    

2欣然       

2.选出加横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男女衣着,如外人      村中闻有此人,来问讯

B此中人语              不足为外人

C其林                水源

D水陆草木花            莲

3.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渔人,乃大惊”表现桃花源中人对外界来人突然出现的惊奇,也反映了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长期隔绝的社会。

B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富足平和的社会。

C桃花源中人盛情款待渔人,是想将渔人留在桃花源,和他们一起生活。

D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