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迷路 ① 我小时候迷过一次路。 ② 那天我一个人在外面...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

迷路

我小时候迷过一次路。

那天我一个人在外面玩。我走了很远,来到了一条河堤上。但再远,我也认识回家的路,因为这地方我来过,大人带我来过几次,我知道回家的路: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走到我住的新大街。

这样熟的地方我当然不担心迷路。

到河堤上我没再走,就在河堤上玩。差不多是夏天了,美丽的蝴蝶从很远的地方飞来又飞往很远的地方,也有的蝴蝶不再飞往远处了,停下来。蝴蝶停下来的地方更美——那是美丽的花丛。与蝴蝶一起飞来的还有蜻蜓,它们飞在很高的天空,把天空装点得多彩多姿。这是一个很美的夏天,花红草绿,蝴蝶起舞,蜻蜓翩跹。

一个老人,在我玩着时走了过来。近了,老人说:“你知道新大街怎么走吗?”

我看着老人,点点头,说:“知道,往这边走,过了一座桥后往……”我应该告诉老人往左拐,但话要说出口时,我忽然想骗骗老人——我小时候是个很调皮的孩子,往人水缸里撒过尿,塞过人家的烟囱——这次,我骗起老人来,说:“过了一座桥后往右拐。”老人丝毫没有怀疑,老人谢过我,蹒跚着走去。

我在老人走远后笑起来,老人按我指点的方向走,一定会迷路。我在堤上玩了一阵,也要回家了。回家的路我认得: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回到家里。

我按上面的想法往回走。

很快我走到桥边了,又很快,我过了桥。桥那边两条路,往左拐就是回家的路,很快,我走上了这条路。但在这条路上走了一阵,我居然看见了老人,她慢慢吞吞地走在我的前面。见到老人,我立刻明白我走错了,我告诉过老人让她过了桥往右拐,这是骗她的,现在,我看见了老人,说明我跟老人走在同一个方向。

我不能跟着老人走。我转身往回走,走回到桥边时,我拐进了另一条路。

但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很久,我也没走到我住的新大街,而且越走越陌生,我不知道我走到哪里了,也不知道新大街在哪里。

我迷路了。

我后来嘤嘤地哭起来,我要回家,但不知道家在哪里。一个大人,过来问我哭什么,我告诉大人,我迷路了。大人让我别哭,然后慢慢诱导我,问我住在哪里。我还记得我住在新大街,我告诉了大人。大人听了,笑起来,大人说你走反了方向。说着大人牵着我,带我回家。

我回到家后又看见那个老人了,妈妈说那是我外婆。外婆也认出了我,她说你指给我的路是错的,你不认识路,你怎么能不迷路呢?我说外婆你怎么知道我指错了路。外婆说我过了桥又问了别人,人家告诉我往左边走。

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迷路了。

1.读完小说,请补充完整故事情节的概括,每项不超过10字。

开端:“我”在河堤上玩。

发展:                         

高潮:                         

④ 结局:外婆说明原因,“我”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迷路。

2.文章题目“迷路”言简意深,一语双关,请你把它的两层意思告诉大家。

3.“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迷路了”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联系全文举例不少于两个例子分析。

 

1.②老人问路,“我”故意指错路。③“我”迷了路,被人送回家。 2.一是“我”想让别人迷路,结果是“我”自已迷失了回家的路;二是“我”迷失了善良本性之路。 3.蕴含着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迷失良知,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早晚会遭到报应,也告诉我们不要伤害别人,应该保持一颗善良的心。 4. 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多处运用对比的写法。 如开头写“我”坚信自己,认识回家的路,与后来“我”却迷了路形成对比; “我”骗了问路的老人后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与后来“我”迷了路“嘤嘤地哭”形成了对比; 老人向“我”问路,“我”骗了老人与“我”迷了路,大人带我回家形成了对比。 这些对比鲜明,使原本简单的故事情节显得颇有起伏跌宕。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和把握能力。解答时,将文章分为若干层,对发展和高潮部分的情节进行概括即可。第(1)至(4)段讲的是“我”在河边玩耍,是小说的开端;(14)(15)段讲的是外婆说明原因;“我”明白自己为什么迷路,是发展部分和高潮部分,则应当对应文章的第(5)段至第(13)段。分析各段内容,第(5)段至(7)段,老人向“我”问路,“我”骗了老人,然后“我”自己也要回家了;第(8)至(13)段,“我”迷路了被人送回家。分层后可知(5)至(7)段,讲老人向“我”问路,“我”出于恶作剧欺骗了老人,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第(8)至(13)段讲“我”自己回家迷路,被人送回了家,是文章的高潮部分。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和主旨的理解能力。解答时,注意从不同的层面解释,既要解释出表面意义,又要指出其内涵。“迷路”一词,作为本文题目,首先,它是文章故事的线索,贯穿了整篇文章,也就是它的表面意思,“我”因为恶作剧,最后自食恶果,迷失了回家的路;另一方面,从文章主旨上来说,“我”出于恶作剧,想把老人引向错误的方向,最后自己却走上了错误的路,儿时的“我”竟然调皮到故意给人指错路,故意骗老人,迷失了做人诚实的美德和善良的本性。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结尾句子作用的分析。记叙文结尾的句子或段落作用:①画龙点睛,篇末点题;②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③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文题);④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答题格式可以固定为: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起到……内容的作用包含“含义、思想感情”,结构的作用包含“呼应、过渡、伏笔、铺垫、总领、总结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比手法的理解能力。对比手法的作用是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仔细阅读文段,找出形成对比的句子回答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三则关于“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材料,完成下面的题目。

材料一  近年我国国民电子阅读情况调查表

时间

2012年

2013年

2015年

2015年

电子阅读运用率

388%

426%

483%

571%

材料二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阅读载体也在多样化,我国国民对纸质图书的阅读时长略有减少。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343分钟,比2014年减少了195分钟。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3770分钟,比2014年增加了1518分钟。

材料三  上海市的调研显示,5822%的青少年认为“纸质读物”具有最好的阅读效果。青少年青睐纸质图书的主要原因包括“阅读习惯”、“需要深度阅读”、“为了收藏”、“内容查找方便”、“需要记录或做读书笔记”等。

1.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2.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说说该怎样处理“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关系?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在《水浒传》中,李逵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请从以下两个故事中任选一个 简述与李逵相关的故事情节。

①斗浪里白条               ②沂岭杀四虎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秋水》中含有成语“贻笑大方”的句子是                           

2《无题》中用双关语表达对情人的思念,后人又用这句诗表达奉献精神的名句是                                                  

3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刺统治阶级不顾国家安危、纵情声色、沉迷于醉生梦死生活的诗句是                                                 

4晏殊在《浣溪沙》中抒发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的语句是                                          

5《水调歌头》中表现作者豁达胸襟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的一生,就像一次旅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也一定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

②那么,他的人生轨迹不会美好

③而如果他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即使身处逆境、四面楚歌

④如果一个人的心总是被灰暗的风尘覆盖,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

⑤沿途中有数不尽的坎坷泥泞,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

A②⑤①④③     B④①③②⑤     C④②⑤③①     D⑤④②③①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年轻人对影视明星毫无理性的顶礼膜拜,就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B林教授刚才的发言精彩极了,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下面我来说说我的想法。

C魔术师大变活人的表演令人啧啧称奇,真是无中生有啊。

D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既体验到了合作之趣,又享受了天伦之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