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 这些年来,一直有一个影子在我脑海...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

这些年来,一直有一个影子在我脑海里,既模糊又特别清晰。在大学毕业之际,我要去揭开这个谜底,完成这个埋藏了十年的心愿。

19号,我选了这个时间启程,因为19号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一个我最喜欢最期待的日子。

火车驶向春城的黄花小镇,窗外不时闪过的景象,陌生而又熟悉。我小心地抱着书包,紧贴在胸口,那里面,装着我十年的秘密。我仿佛感觉到自己的心跳,是期盼?是激动?或者,两者都有吧。

下午3点,火车终于到达了我在地图上千百次查看过的黄花小站。当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我感觉到心跳竟是如此的强烈!有些印象,毫无由来,却异常清晰。

我在小镇一个僻静的角落里找到了“黄花邮局”。此时的心,竟然那样宁静。我静静地走过去,推开那扇玻璃门。这个样子,原来就是这个样子!站在大厅,我有点手足无措。保安走过来,问我需要什么帮助,我不知所以地点点头,也不知怎么的便坐在了靠门口的座位,因为我要等一个很重要的人。

3点半,3点40.3点45……我不断地看时间,终于,到了北京时间4点整,大厅的时钟滴答滴答,整点报时。我的心紧张起来。我不由自主地站起来,盯着门口,盯着进来的每一个人。一对老夫妇,脊背佝偻,步履蹒跚,彼此搀扶,径直往窗口走去。

“还是照以前一样,把钱寄到这个地址。”老人说。旁边的老妇人一定是他的妻子,紧紧靠着他,也使劲地在点头。服务员点点头,迅速地敲打键盘,看得出,她一定为这对夫妇重复过很多次这项工作。我悄悄走过去,清楚地看见,那上面的名字正如自己所料。是他俩,就是他俩!十年累积的情感再也无处藏匿,我的心几乎要跳出来,我好不容易忍住眼泪,终于说出准备了千万次的话语:“父亲,母亲,我就是您10年来一直资助的那个孤儿。”

10年前,因为一次车祸,我必须做心脏移植手术,而与此同时,在春城,有一个女孩也遭遇了一场车祸,可惜,她没有我幸运,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我后来才知道,其实她并没有离去,因为她的父母同意把她的心脏移植到我身上。不仅如此,得知我的父母在车祸中罹难,10年来,他们每个月都会寄一笔生活费给我。

从邮局查询得知,就是在这里,日期是19号,时间是下午4点。当我终于走向独立,大学毕业,被一家大型企业录用的时候,我要完成感恩的心愿。我终于来到了这里,看到了魂牵梦绕的一切。

我小心地从书包里取出两串项链,每串项链都用60颗纸折的小红星串成。120个红星,代表着3650个感恩的日子,代表着3650个思念的心情……

我把项链恭敬地挂在两位老人的胸前。项链渐渐变成了两颗闪闪发光的红心,我分明看到红色的光辉照亮了周围的一切,我分明听到我的心和这两颗红心一齐跳动,我分明感觉到老人的爱已将我包围

老人紧紧地把我搂在怀里,说:“我的孩子啊,你怎么来啦!”我泪如泉涌,泣不成声。

父亲,母亲,我过来,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

(选自《读者》2013年第11期,有改动)

1.阅读文章,填写下表。

时间

情节

结果

10年前

“我”活了下来

老夫妇寄生活费给“我”

“我”读完大学

下午4点

 

2.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本文标题“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有何含义?

4.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1.①老夫妇同意将女儿的心脏移植到“我”身上 ②10年来③老夫妇寄生活费给“我”④“我”给老人夫妇挂上项链 2.采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赞美了老人仁爱给“我”和社会带来光明和温暖,也渲染了我当时感激之情。 3.“心”是“我”与老人妇夫的感情纽带,是文章的线索,“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暗示了老人对“我”的重生之恩,也表达了“我”对老人妇夫的纯真感激之情。 4.短文通过记叙“我”到黄花小镇寻找捐助我上学的老人夫妇,并给他们戴上“心”项链的故事。赞扬老人夫妇的仁爱之心,也反映我的感恩之情。我的感悟是好人终于所报,我们要用爱心回报社会,也应知恩图报。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找到关键词句理解概括即可。文章采用插叙的方式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在十年前,“我”因为一场车祸,需要心脏移植,两位老人同意将因车祸去世的女儿的心脏捐献出来,同时,老人得知“我”的父母也在车祸中丧生,十年来,一直资助“我”生活学习。而现在,“我”终于学业有成,工作安定了,回来向两位老人表示感谢。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修辞手法的掌握能力。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画线句子将项链比作红心,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句中连用了三个“我分明……”,增强气势,富有感染力,表达了“我”的感激之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本题时,结合通篇文章进行理解分析即可。我接受了老人的女儿的心脏移植手术,所以,老人的女儿以另一种形式在我的身上延续着生命,让两位老人听听“我”的心跳,就是让老人去感受自己的女儿的生命。另一方面,心又代表了老人对“我”倾注的感情,两位老人的爱心,以及我的感恩之心。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心”是本文的线索,从“心”中可以体现出文章的主旨。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选文主旨的把握。回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意思,其次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展开。题目、文章结尾、文中关键词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这些词句来领会和概括文章主旨。从“我”的角度看,主旨应为知恩图报;从老夫妇的角度看。主旨应为要有仁爱之心,好人有好报。回答问题必须全面。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浊酒一杯家万里,                     

(2)过尽千帆皆不是                     

(3)                      弓如霹雳弦惊

(4)                      西北望,射天狼

(5)《观刈麦中表现劳动者劳动艰辛的句子是                           。”

(6)《出师表》中                                     ”一句表明了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神品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日:“王之伐越,何也?”日:“政乱兵弱。”庄子日:“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日:自见之谓

(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越:越国。  ②睫:眼睫毛。  ③庄蹻 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A.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B.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C.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D.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丧             ②明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4.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

5.结合文意,简要说说楚庄王是个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词,完成下列小题。

春泛若耶溪①

唐·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②。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③,愿为持竿叟。

【注释】①若耶溪,相传为西施浣纱处。作者綦毋潜,江西赣州人,其诗喜写山林,此诗为诗人归隐后的作品。  ②南斗:指天空中的南天斗宿。  ③生事且弥漫:人生世事如溪水边弥漫的烟雾。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中描写了诗人春花月夜泛舟溪上所见的幽美景色。

B.诗中“晚”字点明泛舟的时间,“花”字切合诗题中的“春”。

C.诗句“潭烟飞溶溶”写出水潭边云雾弥漫、炊烟袅袅的清幽宁静。

D.诗句“愿为持竿叟”表明作者热爱若耶溪的山水,追慕幽意人生的态度。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句“此去随所偶”与《与朱元思书》中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有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诗人随遇而安的闲适心情。

B.“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一联运用对偶修辞,写出泛舟时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

C.全诗紧扣“泛”字进行景物描写,移步换景,富有动势。

D.这首诗风格清幽激越,语言清新自然,浑然天成,体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意境。

 

查看答案

最能表述该语段观点的句子是   

作为整体,中国在世界上举足轻重;但作为个人,不少中国人还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国家之强和个人之弱使一些人心理失衡,觉得自己活得还是像在半殖民地时代受人家欺负的受害者。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对自己生存的状况有理性认识,克服狭隘的“受害者情结”。否则,崛起的中国将难以担当与自己的国际地位相称的责任。

A中国急需提高国民的个人地位

B崛起的中国要承担相应的国际地位

C中国人为什么有“受害者情结”

D中国人需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字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业上许多有成就的人,学习探索往往到达废寝忘食的地步。这与其说是“苦”,倒不如说是“乐”。         

A由于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他们才会做出成就。

B“苦”和“乐”相生相成,只有努力求知的人,才会以苦为乐。

C心无旁骛、孜孜以求方为求知者应有的品质。

D正是他们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才这样乐此不疲,乐而忘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