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范雎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

文言文阅读

范雎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雎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雎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雎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须贾因问曰:“秦相张君,公知之乎?吾闻天下之事皆决于相君。今吾事之去留在君。孺子岂有客习于相君者哉?”范雎曰:“主人翁习知之。唯雎亦得谒,雎请为见君于张

范雎为须贾御之,入秦相府。府中望见,有识者皆避匿。须贾怪之。至相舍门,谓须贾曰:“待我,我为君先入通于相君。”须贾待门下,良久,问门下曰:“范叔不出,何也?”门下曰:“无范叔。”须贾曰:“乡者与我载而入者。”门下曰:“乃吾相张君也。”须贾大惊,乃肉袒膝行,因门下人谢罪。于是范雎盛帷帐,见之。须贾顿首言死罪范雎曰:“汝罪有三耳。公前以雎为有外心于齐而恶雎于魏齐,公之罪一也。当魏齐辱我于厕中,公不止,罪二也。更醉而溺我,公其何忍乎?罪三矣。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

(节选自《史记•范雎列传》)

【注释】①微行:隐蔽尊贵的身份改装出行。②庸赁:受雇佣的差役。③绨袍:粗丝绢的袍子。④魏齐:魏国相国。

1.下列各项中与例句“以绨袍恋恋”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其道           B.扶苏数谏故

C固国不山溪之险       D.太医王命聚之

2.下列各项中对文段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魏国并不知道范雎就是秦国国相张禄,为了阻止秦国进攻,派遣须贾出使秦国。

B须贾看到范雎十分吃惊,眼见范雎贫困潦倒,很可怜,就给了范雎一件衣袍。

C范雎替须贾赶车到了秦相府,隆重地招待了须贾,为了回报他的馈赠。

D须贾曾经得罪过范雎,但是范雎认为须贾还能不忘故旧,就放过了他。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

①故逃至此

唯雎亦得

③须贾

雎于魏齐

4.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

须贾大惊,乃肉袒膝行,因门下人谢罪

 

1.B 2.B 3.①亡:逃跑 ②谒:拜见 ③怪:对……感到奇怪 ④恶:伤害(说坏话) 4.①范雎穿着破旧的衣服,悄悄地步行到旅馆,见须贾。(补出主语、敝、间、之) ②须贾一听大惊失色,就赶紧脱掉上衣光着膀子用双膝跪地而行,通过门卒向范睢认罪道歉。(乃、膝、谢罪、句子通顺) 【解析】 1.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主要考查“以”的用法。以:(1)介词: ① 把、拿。②用。③凭借、靠。④凭……身份。 ⑤因、由于。⑥按照、依据。⑦在、从。⑧和、跟。难点:以用来表示原因,译作“因为”或“由于”时,有的是介词,有的是连词,较难辨别。例句:①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耶?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①句中的“以”用在单句中,是表原因的介词,和“一壁之故”组成介宾短语作“欺”的状语。②句中的“以”用在复句中,和“不知忠臣之分”组成表示原因的分句,“以”和后一分句的“故”相关联,“以”是表原因的连词。(2)连词: ① 表并列或递进关系。又、并且、而且、不译。②表承接关系,相当于“而”,或不译。③表修饰关系,“地”或不译。④表目的关系。来、用来、以致。 ⑤表因果关系。因为。(3)副词: 通“已”。已经、太、甚。(4)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故亡逃至此”根据语法,“亡”是动词,联系词语“逃亡”,可得知。第二个词“谒”,联系学过的词“拜谒”, 谒即拜见的意思。第三个“怪”,根据语法推断,后面带了宾语,因此怪应该活用为动词,根据语境,应该是意动用法。即对……感到奇怪。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通常错误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不当,时间错位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 (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敝、间、之,第二句中的乃、膝、谢罪等词,都要特别留意。另外第一句要补出主语,两句语意要通顺。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与赏析

秋浦途中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一、二句中的“萧萧”“淅淅”有何表达效果?

2.“为问寒沙新到雁”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它们国家的一些地方,有一种色彩斑斓的闪亮石头,野猢们对其极为钟爱。这种石头一般半露在地上,野猢们会用爪子挖上一整天,直到将石头挖出来为止。之后,它们会把石头带走,藏在自己窝里的土堆下面。藏完石头后还不住得四处张望,唯恐同伴发现了它们的宝贝。

选文出自             (作者)的《格列佛游记》,结合文段中的细节,简要分析野猢的形象特点。

 

查看答案

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人国里的官员们腰上几乎没有不缠丝线的,这是官员们阿谀奉承、奸佞献媚的证据。

B大人国的国王很是看不起格列佛的祖国,从中可以看出大人国国王的狂妄无知。

C飞岛国里有许多荒诞离奇的故事,作者借用这些夸张的情节达到讽刺的目的。

D慧骃国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之地、幸福之所,这传达出作者对理想国度的向往和追求。。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他人交往我们要做到有话当面说,别在背地里褒贬人。

B我们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之发扬光大。

C随着气温的下降,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了。

D城区的内环水系和外环水系已融会贯通,营造出“双水绕城”的城市景观。

 

查看答案

下列文段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蒋氏大戚,汪然出曰:“君将哀而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矣。

A涕:流眼泪  B.生:使……活下去 

C.向:从前     D.病:困苦不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