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

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我心里忽然有些疼痛。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又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⑾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⑿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

⒀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⒁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

⒂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着,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她贴在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⒃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

⒄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

(选自《最阅读》,有删改)

段落

③——④

⑤——⑥

⑦——⑨

⑩——⑿

⒀——⒃

概括内容

母亲带我到田野

母亲怕我走失呼喊我,我用头巾回应

A

母亲呼喊、寻找

我,我终于回应

B

1.请阅读选文③一段,完成下面表格,请将答案写在表格下面的横线上。

 

 

 

 

A:                                    

B:                                    

2.选文第③段在结构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3.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⑥段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4.品评赏析划线子。

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着,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她贴在脸上。

5.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一下母亲的性格特征。

6.“血红的头巾”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回答

 

1.A“我”用母亲的头巾捕鱼 (1分B“我”终于找到来寻找“我”的母亲(1分) 2.承上启下(过渡) 3.“迅速”是“非常快”的意思(1分),写出母亲看到“我”之后放心和急于继续劳作的心理,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2分) 4.动作描写、外貌描写(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担心、寻找孩子的焦急心理(1分),体现出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1分)。 5.(1)坚强:如坦然接受“我”不能说话的事实;(2)细心:如叮嘱“我”听到呼喊后举起头巾;(3)爱子心切:如为了给“我”治病宰了肥猪请客“冲喜”,再如找不到“我”后悲切地呼喊疯狂地飞奔以致摔倒受伤。(答对两种性格就可得满分) 6.(1)线索(2)形象地表现母亲对“我”无私的爱(3)表现“我”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激(每点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考查。方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A.我用母亲的头巾扑鱼B.母亲呼喊,寻找我。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这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结构上的,另一层是内容上的。结构上就是对整体的把握,增加条理和文章的语言的流畅性。内容上就是对上面篇幅的总结和对下面篇幅的开头总起作用。第三自然段开启下文对田野里母爱体现的叙述。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抓住关键词语,品出精妙美。关键词语一般指勾住自己眼睛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迅速”一词说明母亲的动作比较快,既包含着母亲对“我”的爱,也表现出母亲急于劳作的心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这题是属于自选角度赏析题,要求考生针对所给句子,调动品味语言方法的积累赏析句子。需要考生对考题文本的语言深入研读、推敲,体出其味,品出其妙。然后,找准品“点”。这句话对母亲进行了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通过母亲狼狈的处境体现了她对“我”的担心和爱。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D。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对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要联系文章内容,结合文章主旨,通过具体事例来分析作答。文章主要记叙了两件事:一件是母亲为使作者能够开口说话,与父亲分财产,杀了辛苦养了一年半的猪办酒席给作者“冲喜”;另一件是在作者的一再恳求下,母亲终于带他去了田野,但约定要举起红头巾来回应母亲的呼喊及之后发生的故事。由“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和其之后希望以“冲喜”的方式让作者说话可以看出,母亲没有因为作者不能说话而放弃努力,而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帮助着作者,因此,她是坚强的;在母亲带作者来到田野后,考虑到作者不能说话的事实,与其约定要在听到呼喊后举起头巾,可以使母子二人时时保持联络,以免意外发生,体现了母亲细心的性格特点。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 试题分析:记叙文题目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类: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具有象征意义。5.语带双关。6.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兴趣。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作全面的分析。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这个题目新颖独特,吸引读者。起到了线索的作用,形象地表现母亲对“我”无私的爱,表现“我”对母爱的理解。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1.这段文字刻画了一个       的老太太形象。

2.结合全文思考小说为何要着力描写这个老太太?

 

查看答案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①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②遽善游哉?以此任③物,亦必悖④矣!

注释:①引:本意为拉开弓,拉。②岂:难道,怎么。③任:处理。④悖(bèi):糊涂,昏聩。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

先自其足(            ,市罢(   

善游  (       )     引婴儿(     )

2.下列句中划线的“之”与“反归取之”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欲投   B.置其坐   C.试以足   D.至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任选一句))

(1)宁信度,无自信也。

 

(2)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4.你认为“引婴投江”之人与“郑人买履”中的“郑人”的思维方法错在哪里?还有哪些成语同样批评这样的思维方式?请写出一个

 

 

 

查看答案

阅读与理解

夜①          髙适(唐)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②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

【注】①除夜:除夕之夜。   ②客心:离家在外的人的心情。此处指作者自己。

1.请写出首句中“寒”字的妙处?

 

2.三、四句包含着游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对名著《小王子的评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叙述者是飞行员,他讲了六年前因飞机故障迫降在撒哈拉沙漠遇见小王子的故事。

B.小王子离开自己的星球;在抵达地球之前,他访问过六个星球。

C.小王子爱着自己星球上的一朵花,却因为和花闹了别扭而赌气离开了自己的星球,到其他星球上去旅行。

D.小王子在地球上的沙漠中与“我”一起求生,寻找水源,在与狐狸谈心时被“我”救下,同患难,共担当。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选出你认为对得最好的下联(     

上联:学海无涯苦可渡

A水深不乏破浪舟   B.书山有径勤能攀

C.心血勤浇栋梁材   D.雨滋桃杏万户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