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小题。 比,是一门学问 ①“比”是一个会意字,即拿一物或一类物...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小题。

比,是一门学问

①“比”是一个会意字,即拿一物或一类物,与另一物或另一类物进行比较。比,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在学校,同学们之间“比”成绩,“比”品德;在社会上,人们之间“比”地位,“比”权势;在超市里,人们“比”质量,“比”价格……比,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②从比的字形看,它是一把双刃剑。善于用“比”这把双刃剑的人会发挥出巨大的威力;不善于用的人则可能伤害到自己。因此,如何“比”,是一门学问。

③客观性地“比”,带给我们的是启迪和成功。只有理智地“比”,我们才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确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扬长避短。

④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迅速被大家熟知的莫言,就值得我们学习。在其写作生涯中,他的内心就有“两个要点”,其一是分析一些知名作家,研究其大红大紫的成功因素;其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在农村生活中找灵感,让文风愈加独成一派。现今很多作家将赚钱和功利放在首位,成了所谓的“市场作家”,什么畅销,就写什么;还有的作家为了博得关注,沉迷于风花雪月、野史风韵。莫言就是善“比”的典型,知道自己应该比什么,是销量、关注度、名利、掌声,还是文学著作本身的意义,相信莫言内心总有一把标尺。

⑤缺乏理性地“比”,带给我们的是人生的空白和遗憾。和别人进行“比”较后,自己仍没受到任何启迪和进步,这样的“比”就是盲目的,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值得提倡的。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事例,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诉人们,秦朝实力雄厚,阿房宫的建造更是雄伟壮丽,秦始皇满以为这样就会稳坐江山万载,不曾想,一个陈涉起义就让一切土崩瓦解了。“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后代统治者比而不鉴,所以悲剧才会不可避免地重复上演。

⑥不顾实际地“比”,带给我们的是诱惑和伤害。现在有些学生就存在着一种不良风气----攀“比”,且愈演愈烈。媒体也偶有报道过一些学生举办豪华聚会,开着名车,穿着名贵礼服,排场浩大。这些学生“比”的不是成绩和素质,而是吃喝穿戴、时尚享乐、排场,无不让人惋惜。校园里应该是最纯洁的圣地,可攀“比”之风,丧失了本来的纯真、质朴和善良。

⑦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结果。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摒弃不恰当的“比”,选择理性的“比”。对待生活,我们应该努力将“比”变成自我奋进的动力,使“比”成为我们顺利到达成功彼岸的助推器。

⑧该“比”的时候,我们绝不怯懦;不该“比”的时候,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和的心态。善“比”者,“比”是一种促进,一种提升;不善“比”者,“比”是一种累赘,一种牵绊。

⑨总之,“比”是一门学问。只有善“比”者才能知足常乐,才能体会心远地自偏之境界的美妙。“比”出思想,“比”出境界,“比”出风采,才是我们应该达到的人生高度!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2.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本文的论证过程。

3.第⑤⑥两段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现实生活中,我们应摒弃不恰当的“比”,选择理性的“比”。 2..①开篇由“比”的字形引出论题,②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③然后归纳强调论点:现实生活中,我们应摒弃不恰当的“比”,选择理性的“比”,④最后围绕论点,论证怎样选择理性的“比”。(4分。每个要点1分) 3.都是先提出本段论点,然后举例加以论证。其好处是:提纲挈领,便于读者快速把握本段论点,理清作者思路。 【解析】 1. 试题分析:中心论点存在于议论文中,记叙类文章一般只提中心思想或主题思想.找中心论点,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考虑:1.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思路就是作者为了证明某个观点,先后都做了哪些事。其语言表述形式是:作者先......然后.......接着......再.......进而.......又.......然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或者提出什么倡议等等)。论证的过程越复杂,步骤越多,这些词运用得越多。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两段的小论点分别是在没开头提出来的,⑤缺乏理性地“比”,带给我们的是人生的空白和遗憾。⑥不顾实际地“比”,带给我们的是诱惑和伤害。然后⑤段举杜牧《阿房宫赋》的例子,⑥段举一些学生举办豪华聚会,开着名车,穿着名贵礼服,排场浩大的例子来论证论点,好处是:提纲挈领,便于读者快速把握本段论点,理清作者思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乙】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乎?’王曰:‘然。’‘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战国策•赵策三》,有删改)

注:①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 ②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 ③孟贲(bēn):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秦王色 (       )  寡人矣(       )许由无天下之(       )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五十里地存者     子南方传士也

B.公尝闻天子之怒乎   尝以兵说魏昭王

C.休祲降           时宿

D.士必怒             王无兵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唐雎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B.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方法吞并安陵,由此引出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C.秦王的欺骗没有得逞,于是企图以“天子之怒”来恫吓唐雎。

D.面对秦王的恫吓,唐雎起初有些惊慌,但最终还是驳斥了秦王,维护了安陵国的利益。

4.请分别概括唐雎和郑同的性格特点。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

 

查看答案

古诗文阅读

阅读《卜算子•咏梅》一词,完成题。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          的意境。下阕中“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与画线句构成一组排比。

温暖需要传递。用拥抱传递温暖,能让人冰释前嫌;用微笑传递温暖,能让人如沐春风;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按要求回答问题。

中考前夕,学校准备举行一次爬山活动。你正想放松一下,爸爸知道后,对你说:“中考一结束,随你想去哪儿玩都可以。”

“爸爸”的意思是:

为了说服爸爸,“你”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童稚携壶浆。(白居易《观刈麦》)

疑怪昨宵春梦好,                    ,笑从双脸生。(晏殊《破阵子》)

过尽千帆皆不是,                    。(温庭筠《望江南》)

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今夜偏知春气暖,                    。(刘方平《月夜》)

                    ,日高人渴漫思茶。(苏轼《浣溪沙》)

陈涉太息曰:“嗟乎!             !”(司马迁《陈涉世家》)

受任于败军之际,                    。(诸葛亮《出师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