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依次写上相应的汉字。
四季景色千zī( )百态,美不胜收,亲近自然,会让人心旷神yí( )。翠绿的春天,百花盛开,nèn( )绿的小草勃发出生机与朝气;火红的夏天,万物生长,热烈的自然绽放出活力和激情;金黄的秋天,果熟稻香,成熟的自然收获着自豪与荣光;洁白的冬天,水瘦山寒,沉默的自然孕育着希望与梦想。这一切,让人油然而生一种jìng( )意。
进入初中已经一个月了,你一定有很多悄悄话藏在心中。请以“我想悄悄对你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不少于600字;
(3)有感而发,说真话、诉真情;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阅读孙道荣的《煎蛋术》,完成下列小题。
①女儿要出嫁了,向母亲学几招过日子的小窍门。
②早起,跟着母亲学煎鸡蛋。母亲煎的鸡蛋,好看,呈半椭圆,像上弦月;色白,微焦黄;好吃,外脆内嫩。每天早晨,盘子里都会有三只煎蛋,一家三口一人一只,多少年了,一直是这样。
③母亲将平底锅烧热,加油,然后拿起两只鸡蛋,轻轻一磕,一只鸡蛋破了,蛋黄在蛋白的裹夹下,顺势滑入锅中。有意思的是,另一只鸡蛋完好无损。女儿问,要是磕不好,两只鸡蛋同时破了,岂不是一起滑入锅中,搅和在一块了?母亲笑了:“傻丫头,用一只鸡蛋去磕另一只鸡蛋,往往是被磕的那只鸡蛋先破了。人也是这样,受伤重的大多是被动的那个人。两口子过日子,要和气,永远不要硬磕硬。”女儿笑笑,这就教育上了呢。
④待鸡蛋冒出热气,母亲将火拧小,说:“火候很关键,火太大,底下很快熟了,焦了,上面却还是生的。炒菜要用大火,炖汤和煎蛋,则必须用小火,急不得。这就像你们小青年,谈恋爱,是大火,火烧火燎,扑都扑不灭;但结了婚,这过日子可就是个细活了,像流水,得慢慢过,一天天过,必须用小火。”
⑤母亲边说,边拿起筷子,轻轻地将圆圆的蛋黄拨破,黄灿灿的蛋黄,向四周散开,像一层镏金,铺在蛋白上。这是母亲煎蛋与众不同的地方,别人煎的蛋,蛋黄是完整的,高傲地躺在中心。但母亲煎的鸡蛋,蛋黄都均匀地铺散在蛋白中了,平展,白中偏黄,尤其是在入口时,嫩的蛋白,香的蛋黄,混合在一起,爽口,脆香,不腻。母亲说:“你小时候不喜欢吃蛋黄,从那时候起,煎蛋时我就将蛋黄搅均匀,煎出来的鸡蛋就分不出蛋白和蛋黄了。”原来是这样,女儿抱了抱母亲。
⑥说着话,一面已经煎好了,母亲用筷子轻轻一夹,一抄,给鸡蛋翻了个身,煎另一面。
⑦一只又嫩又白又黄的鸡蛋,煎好了。母亲将煎蛋盛入盘中,拿起剩下的两只鸡蛋,轻轻一磕,鸡蛋滑入锅中。这只鸡蛋有点散黄了,筷子轻轻一碰,蛋黄就均匀地铺散开了。
⑧又煎好了一只鸡蛋。母亲拿起最后一只鸡蛋,轻轻地在锅沿上一磕,鸡蛋滑入锅中。
⑨很快,三只鸡蛋都煎好了。女儿端起盛着三只煎蛋的盘子,喊爸爸,吃早饭了。
⑩母亲说:“慢一点,你知道哪一只鸡蛋是你的,哪一只是爸爸的吗?
⑪女儿不解地看看母亲,又看看盘中的三只煎蛋:“随便啦,这有什么分别吗?”
⑫母亲点点头。
⑬女儿忽然明白了什么,笑了,用手指着一只煎蛋说:“这只一定是我的,因为我每天吃的煎蛋,都是你煎得最好看,也是最好吃的那一只。”
⑭母亲点点头,又摇摇头:“平时是这样,但今天不是。这只鸡蛋虽然煎得最好看,但它有点散黄了,不太新鲜了,所以这只煎蛋不是给你吃的。”
⑮女儿动情地看着母亲:“那么,这是给爸爸吃的吗?”
⑯母亲又一次摇摇头:“你爸爸最辛苦,饭量也最大,因此,他应该吃最大的。但这只煎蛋,看起来最大,只是在煎的时候,摊开得比较大一些,但很薄,其实,另一只更大些,因此,那一只才是你爸爸的。都是我煎的鸡蛋,所以我最清楚,哪一只煎蛋是我们哪个人的。”
⑰女儿激动地说:“这么说,每天早晨放在我面前的煎鸡蛋,其实你都是有选择的?”
⑱母亲反倒有点难为情了,摆摆手:“只是个习惯罢了。”
⑲女儿的眼睛有点湿。她恍然明白,这个早晨学到的不仅是母亲煎蛋的技术,还有她默默地对这个家庭和每个成员的付出,那才是这么多年来最营养的早餐啊。
1.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表格。
蛋 煎 好 的 情 态 | 给谁 | 原 因 |
蛋黄都均匀地铺散在蛋白中了,平展,白中偏黄 | 女儿 |
|
| 自己 | 有点散黄了,不太新鲜 |
另一只更大些 |
|
|
2.在母亲煎蛋过程中,女儿学到了哪些?
3.按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①说说下面句中母亲这个“习惯”的含义。
母亲反倒有点难为情了,摆摆手:“只是个习惯罢了。”
②请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作用。
母亲边说,边拿起筷子,轻轻地将圆圆的蛋黄拨破,黄灿灿的蛋黄,向四周散开,像一层镏金,铺在蛋白上。
4.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卖白菜》)
精彩的小说往往通过真实的细节刻画人物形象。请结合链接材料及文中第⑤段划线句子,说说作者分别是怎样刻画“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
阅读《安恩和奶牛》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周围一片嘈杂喧闹: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
有个人已经来过一次想买这头牛,遭到了拒绝,现在又折回来,出了一个大价钱,那诱惑力简直令人难以抗拒。安恩老太太还是用非常坚定的口气回答说:“不!”但是她似乎有些窘迫不安。……
天哪,怎么能这么说呢!安恩老太太气愤得说不出话,神色有点慌乱。她收起毛线针,从牛角上解下拴牛的绳索,预备回家去了。在这个时候,她睁大了眼睛,用恳求的眼神看着那个人。
1.文中描写的集市是个怎样的地方?这对塑造“安恩”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2.文中写有人出大价钱买牛,“安恩老太太还是用非常坚定的口气回答说:‘不!’但是她似乎有些窘迫不安”。如何理解她的“坚决”和“窘迫不安”?
3.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下面的说法哪一项最恰当( )
A.安恩老太太老实本分,有些害怕那个人,希望他不要伤害自己。
B.安恩让奶牛来散散心,觉得并没伤害谁。“恳求的眼神”是希望那些人赶紧离开。
C.安恩老太太感到非常生气,她不愿意被别人误解,希望众人听听自己的解释。
D.安恩淳朴善良,不知道该如何向众人解释,“睁大眼睛”是为了看清楚那个人。
阅读《郑人买履》和《执竿入城》,回答下列小题。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 。”《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夫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先自度其足( ) ②初竖执之( )
③反归取之 ( ) ④吾非圣人( )
⑤及反,市罢( ) ⑥亦不可入( )
(2)对下列划线词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遂依而截之 ②至之市 ③而置之其坐 ④遽契其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初 竖 执 之 不 可 入
3.填上文中横线处的句子并翻译。
(1)
翻译
(2)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翻译
4.文中的“郑人”与“鲁人”有的共同点是 。
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怎么评价文中的“老父”?
阅读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完成下题。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苏轼官居杭州,酒后在望湖楼偶遇一场大雨,于是写下此诗。
1.诗人捕捉住湖上哪些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写出了暴雨的什么特点?
(2)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的妙处。
(3)3.阅读全诗,说说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