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1) 阅读下面提示语,按要求作文。 有的人,无论远近,仿佛...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1) 阅读下面提示语,按要求作文。

有的人,无论远近,仿佛总在身边;有些事,不管大小,始终浮现眼前;有份情,针织浓烈,时时温暖我们的心田;有种理,意味深长常常萦绕我们的脑畔……他们它们从未走远。

请以“从未走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写在作文格的第一行正中。②文章贴近生活,言之有物,禁止抄袭或套作。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班名、地名。⑤不少于600字。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初春,街心公园的树争先恐后地长满了绿芽,有一棵树却迟迟没有动静。一段时间后,别的树的叶子都已张开,这棵树才刚刚冒出嫩芽。一开始就比别人晚了一大步,不免让人担忧。不过这棵树并不着急,还是按着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生长着。不经意间夏天来临,举头望去,这棵树与别的树已无区别,浓浓的绿色在夏日的酷暑里同样可以遮荫纳凉。此时,谁又在意它当初的滞后?

人的成长何尝不是这样?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能涉及真实的人名、班名、地名。

 

例文1: 并未走远 在这个大千世界中,所有人都在追寻着自己的幸福。我问过不计其数的人,幸福是什么?答案五花八门。 老师说,幸福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爷爷说,幸福是子孙满堂,共享天伦之乐;同学们说,幸福是远离书本和考试的那份轻松……而我的幸福一直在我身边,从未走远。 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早晨,碧空万里无云,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柳姑娘一动也不动,花儿露出了灿烂的笑脸。但是,我的心情却格外的糟糕。早上出门前,因为妈妈的唠叨,我们吵了起来,最后惹恼了妈妈,妈妈说再也不想见到我了。我气急败坏,摔门而出。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滴答滴答的往下掉。 走在放学的路上,抬起头仰望原本蔚蓝的天空,忽然间觉得好“灰暗”。下午快放学时,老天爷还真的变起了脸,还不到2分钟,风雨雷电发狂似的,全来了。不一会儿,大雨倾盆。看着同学们的爸爸妈妈来接自己的孩子回家,同学们在父母的呵护下,没有淋到一滴雨,我真的是“羡慕嫉妒恨”啊。这又使我再次想起了,出门前妈妈的话。 妈妈是不会来接我了,而自尊心很强的我,碍于面子,也不想回家。我把书包顶在头上,跑到一家商店门口去躲雨。大街上一个人也没有。就在这时冰雹也来凑起了热闹。我哭了起来,因为我害怕打雷和闪电。现在,豆大的冰雹也向我发起了攻击,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啊! 又冷又饿的我,淋得像个落汤鸡,狼狈地坐着。突然,远处出现了一个我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背影。仔细望去“是妈妈”,我失声叫了起来。也许真的是母子连心,妈妈也看见了我。我像离弦的箭一般向妈妈冲了过去,紧紧抱住了妈妈,真的好想再也不松手,就让时间定格在那个幸福的瞬间。 “傻孩子,怎么不回家啊?”我说“我以为您真的不要我了。“怎么会呢,你永远是妈妈的好女儿,早上是妈妈不对,我不该说那句气话的”。妈妈说。“不是不是,是我错了,我不该和您顶嘴,惹您生气,更何况您是为了我好。” 回到家,爸爸对我又是一顿责备,但我感觉我是幸福的,那不仅仅是一种责备,更多的是一份关爱。对了,妈妈呢?这时,厨房里飘来了一股姜汤的味道。 推开窗户,雨停了,雨后的彩虹比以往更迷人。 其实,有些时候,在你看来微不足道的关爱和唠叨都凝聚着父母对你深深的爱。幸福的定义有成千上万种,只是要看你怎么去寻找。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幸福一直都在你身边,从未走远。 例文2: 倘若输在起跑线上 开始笑得最灿烂的人,最终一定会成为人生的赢家吗?绝大多数人就是这么认为的!殊不知,人生的长跑更侧重持久和耐力,一朝一夕的优势并不能代表所有,也决定不了你在终点线上的位置。 倘若你输在了起跑线上,莫慌。所谓流水不争先,只要不舍昼夜,川流不息,每一滴水都能归宿大海。爱丽丝·门罗,一个普通却又不平凡的家庭主妇。家庭琐事无法让她像其他作家那样拥有充足的时间静心写作,可她为了梦想,每天都对自己的写作页数设下定量,抽时间、挤时间记录生活的滴滴点点。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她不慌不忙地积攒着,最终弥补了起跑线上的落后,反超了那些先行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倘使你输在了起跑线上,莫恼。不必怨天尤人、灰心气馁,只要稳定心神、坚持自我,最终定能取得成功。保罗·戈埃罗少年时便立志写作,却遭到了家人的极力反对,甚至几度将他送入疯人院。可他并未因此而焦虑烦燥:他背起行囊,四处流浪,积累人生经验。他着迷于神炼金术等神秘事物并从中汲取灵感。38岁他才开始写书,早就被人甩得远远的了。可出人意料的是,他的成就却远远地超过了那些赢在起跑线上的人。他如《炼术士》中的少年一般,用坚持赶超速度,在寻得宝藏之时,自己又向尝不是被炼成了金呢? 倘使你输在了起跑线上,莫弃。要相信,芳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曾苑君,2013年香港的一名特殊的状元。她如海伦·凯勒一般,双口失明,双耳失聪。比海伦·凯勒更不幸的是她的手指触感也有缺陷,难以使用有人专用的点字看书。这几乎是断了她最后一条求知之路。可她并未言弃。她不停地用身体各个部位去尝试,最终选择用双唇代替双手来阅读。她虽先天不足,但后天的勤奋与坚持使她依旧绽放了属于自己的光彩。 孔夫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周也。”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当你惊叹于百花齐放的鲜艳时,可曾留意过“凌寒独自”的松柏。一时的领先并不算什么,唯有经历过时间与闲难的考验,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一:可以将文题作为半命题作文来思考,什么“从未走远”?以此来展开思路,道德、真情、信任、爱等等,“从未走远”。此题与“幸福就在身边”是同题作文,即可以写“幸福,从未走远”。“未走远”即就在身边的意思。可以先摆出一些人感叹生活不幸福,引题话题,写写自己生活中事情,体会生活的幸福。比如自己在生活中得到一片真诚的掌声、一句热情的鼓励,比如一次难得的欢聚,一次惬意的雨中漫步,经常醉心的阅读等等,生活中此类美好的事情都可以用来写“幸福,并未走远”。从生活的细节处发现幸福、感受幸福,可以一件事写到底,注意选取最感人的材料写,细枝末节一定要略写,用开头结尾打造文采,用细致的动作描写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可以片段式的作文,即撷取生活中不同方面的几个镜头,截取几件事中最精华的部分连缀成文,片段要典型,每个片断都感叹“幸福”,抒发幸福的感受或感想——幸福,并未走远。 题二:材料中给我们讲述的是一棵树在其他树木竞相生长的时候,它不紧不慢按照自己的节奏自然生长,在夏天来的时候,它和别的树一样用浓浓绿色为人们遮荫纳凉。紧接着材料中给我们提了两个“问题”。它们共同起着提示和限定写作方向的作用。 首先,“此时,谁又在意他当初的滞后?”言下之意就是当这棵树在夏天依然与其他树一样发挥着遮荫纳凉的作用时,没有人在意它当初的“迟迟”和“晚了一大步”。那么这棵树如何做到的呢,请看材料中描述它生长状态的词句“并不着急”、“不紧不慢”,如果把树想象成一个人,那么这个时候可以用“自信”这个词来形容它的状态。 再注意时间,是从“初春”开始,不经意间“夏天”来临,在人们没哟持续关注这个小树的时候,它默默地、坚持不懈地生长着,日积月累,可能没有人发觉它微妙的生长变化,直到酷暑来临的时候,人们需要遮荫纳凉的时候,才发觉它的巨大变化。这期间这棵树身上有一种“精神”,那就是“坚持”。最后这棵树在夏天来的时候,和其他树一样“成长”了。 最后,“人的成长何尝不是这样?”这就提示了我们无论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要联系到人的成长方面。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文后题目

许冬林

①回眸处,是一段葱绿葱绿的时光,潭水一样宁静,青草一样蓬勃。那是一段悠长的少年时光,沉湎于阅读的时光。

②唐诗,宋词;《红楼梦》,《简爱》;席慕蓉,三毛……是那些美妙的书香将我的少年岁月浸染,浸染得有了与众不同的意味。每每回忆,内心充满感激。感激岁月年华,感激文字。

③犹记当年读宋词。读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得眼前水雾迷蒙,心儿无着无落的,一时间也忧伤惆怅不已。那个少年的人呀,也化作了一片薄薄的素白的落花,在晚风里,在流水上,到了远方。后来又读苏轼,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再去看外婆家门前的浑浊江水,全然又是另一种景致!那么多樯橹灰飞烟灭的往事,都在江水之上演绎。从此,我看到的长江,不再只是空间上的长江,更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长江,是飘散着酒香墨香的长江。它苍茫,雄浑,深邃,风雅,我摇曳激荡。

④大雪天,读《红楼梦》,真的是拥炉夜读啊。记得老师曾偶然说过,中国人不读《红楼梦》,都算不得中国人。寒假一开始,就借了《红楼梦》回来。晚上,母亲早给准备了个手炉,是那种红陶的手炉,里面盛了碎碎的炭。手搭在手炉的拎手上,书也搁在上面,一夜夜地翻阅,连书也添了木炭火的香。就着那一炉温暖,一个寒假,读一本《红楼梦》。读到黛玉焚稿,然后病死,一时悲痛不已,手炉也不要了,只歪在枕边无声大哭,泪湿枕巾。窗外寒风萧萧,只觉得满世界苍凉空旷孤独,再读不下去了。一部《红楼梦》,写到黛玉之死,就可以收尾了,再不必写了。那时这样以为。换夜再继续读,又读到宝玉出家,茫茫的大雪,雪影里一个人,在船头躬身拜别父亲。这一回,倒没落泪,可是心上却是闷闷沉痛好久。是岁末,窗外也是大雪,月光下,一白到天际。回头体味文字里弥漫的那种辽阔无涯的哀伤和空寂,仿佛没懂,又似乎懂得了。

⑤后来,又抄席慕蓉的诗歌在小本子上,一首又一首。书依然是借来的,《七里香》《无怨的青春》,好几大本诗集,抄得满心欢喜又沉醉,哪里嫌累!然后,自己的枕头底下便多了个湖蓝封面的本子,那里面有我写的诗歌,席慕蓉体的诗歌。偶尔借给体己的女同学看,她也给我看她写的诗。我们像两只幸福的老鼠,偷偷分享各自的文学青果。在被窝里,打手电筒读三毛。撒哈拉沙漠在哪里呀?荷西是个大胡子的男人,真的很有魅力吗?长大后,我们也一道远走天涯吧!那时,我们两只文学的小老鼠已在密谋大计。内心有小甜蜜,嘴巴上不好意思说,其实心里都想到那远走天涯的队伍里,一定会添加新成员,他是我们各自的荷西。他要不要也是大胡子呢?再想想,再瞧瞧……

⑥如今,回头想这些读书的琐碎细节,深感文字的魅力,一个人在一本书里活了几辈子,大悲大恸大欢喜,小忧小愁小甜蜜。就这样长大了,内心丰富了。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沧海桑田;窗外阳光刺进来,啊,世上已千年。

⑦是啊,世上已千年。每每看到现在的孩子有那么丰富的课外读物,我总禁不住心底苍老地一叹。当我在一所中学自编的校本教材《文海撷英》里,又看到了那些喜欢的文字时,忽然有一种血液倒流的激动,仿佛回到青涩年少。“唐诗四季”,“魏晋风度”,豪放派词,婉约派词,《红楼梦》《简爱》……看到这些自己一直喜欢的文字,仿佛在单调无聊的长路行走中,看到一处深谷碧潭,看到一丛篱下白菊,看到春水涣涣处云生,看到青草离离处鸟飞

选自2014年1月《滁州日报》 有改动

1.作者回忆了一段悠长的少年阅读时光,请按照下面的提示,补充概括其他几件与阅读有关的事。

(1)                                                    

(2)                                                    

(3) 读《红楼梦》,读到林黛玉焚稿病死,自己也悲痛不已,泪湿枕巾;读到宝玉出家,心上沉痛了好久。

(4)                                                   

(5) 读三毛,密谋长大后远走天涯,内心有小甜蜜,嘴巴上不好意思说。

2.仔细阅读第⑦段的画线句子,从修辞的角度品味它的表达效果。其中划线的语句让你联想到了哪些诗词名句?

看到这些自己一直喜欢的文字,仿佛在单调无聊的长路行走中,看到一处深谷碧潭,看到一丛篱下白菊,看到春水涣涣处云生,看到青草离离处鸟飞

3.请你根据本文内容,说说作者具有哪些优秀的阅读品质值得我们借鉴?

4.作者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回忆自己少年读书的时光,往往是心随书动。相信你在成长的道路上,也有被优美文字所打动的时候,请举两个实例,谈谈你的读书感受。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文后题目

总有人为弱者转身

窗外,乌云布满了天空,天气变得闷闷的。办公室里也昏暗了起来

②陶安说,我爸爸说了,他不来。

③陶安的父亲是个酒鬼,陶安打电话的时候,他正在一家狗肉馆喝酒,从中午一直喝到晚上,嘴里骂骂咧咧的,说,别说是你们老师,就是市长见我,我也不见。陶安有爹有娘,却比孤儿还孤单。他上学,一直是姐姐在供着,姐姐一个人漂在北京,很不容易。

④崔老师泡了两袋方便面,汤水足足地,端到陶安面前说:“赶紧吃了,你饿了吧!”陶安端起泡面的缸子,还是不敢看老师,蹲下来,吸溜着吃了起来。吃着吃着,两颗很大的眼泪落在了缸子里。

⑤下午,宿舍里,一个学生丢了钱。满宿舍的人,都认为是陶安偷的。原因是,下午就他一个人回过宿舍。陶安说,我没拿,我真的没拿过钱。其中一个不由分说,一下子扑上去打了陶安,还说,不是你偷的,谁会偷?你说还会有谁偷?陶安站在那里,一下手也没还,任由那个学生拳打脚踢了半天,只是不停地说,这钱不是我拿的,这钱不是我拿的。

⑥拿,拿,拿,你连个偷都不想说。另一个学生恶狠狠地一脚飞踹过来,陶安“咕咚”一下子就被踹倒了。倒了的陶安,愤怒地盯着对方,眼里像要着了火,但没有站起来反抗,在地上坐了好半天。

⑦班主任崔老师很快知道了这件事,他把陶安领到办公室,问他情况。“老师我没拿,我真的没拿别人的钱。”陶安深深地埋着头,不敢看崔老师的眼睛。崔老师“嗯”了一声,然后,轻轻为他拍去裤子上的脚印。

⑧“老师也知道你没拿,你不会拿别人的东西,你也不是那样的孩子。”崔老师故意在最后一句话上加重语气。望着一脸无助的陶安,崔老师不由自主地“唉”了一声

⑨陶安突然抬起了头,盯着老师看。刚才老师的一叹,像针一样,扎在了他的心上。

⑩几天后,崔老师在班里开了个主题班会。主讲人是请来的,陶安看了一眼,心里就“咚咚”地跳,他知道这一定是崔老师故意安排的。同学们很兴奋,因为主讲人有在那所著名大学就读的资历,实在是让他们仰慕。那天,请来的人滔滔不绝,讲了很多学习方法,以及为人处世之道。最后,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⑾“我在学业之余,常在外面打零工。有一次,在一家餐馆帮忙,不知道是谁碰倒了一摞餐盘,碎了一地。收工的时候,老板问是谁打掉的,开始大家都说不知道,后来,却都指向了一个人。这个人是个孤儿,一只眼睛先天弱视,仿佛他打碎餐盘,是天经地义的。谁知老板一笑,说:‘我小时候家里很穷,在外面被人打了,回家后还要被妈妈打一顿。然后,还要等着打我的孩子来,妈妈抱着我,让那个孩子打,打够了才走。这件事,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当人穷了,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有一种天理,叫蛮不讲理;有一种公道,叫惨无人道。而且,在这样的公道和天理面前,你还得装聋作哑。仿佛,所有这一切,都是你应该承受的。因为,没有人愿意听弱者申辩理由。但我相信,这个尘世,一定会有人为弱者转身。因为,永不泯灭的良知,就像太阳一样在头顶照耀,也总有人会因为良知,而为弱者转身。’老板的话结束后,那个碰摔了盘子的人主动站了出来。果然,不是那个孤儿!”

⑿同学们中间随即响起了一片掌声。陶安也坐在下面鼓掌,黑黑瘦瘦的身子,颤抖着,已经抑制不住自己。瞬间,他泪雨滂沱,哭成了泪人。看着主讲人,他嘴里不停地喃喃着两个字:姐姐……

选自2014年1期《今日文摘》,有改动

1.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2.阅读第⑧段中加横线的句子,描绘一下崔老师“唉”时的所思所想。

3.说说文中的崔老师是一位怎样的人?

4.文中的“弱者”具体指谁?题目“总有人为弱者转身”有何深刻含义?

5.有读者认为陶安偷了钱,也有人认为他没偷。你怎样认为?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桃花源记》全文,回答文后题目。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以下划线的词语。  

1阡陌交通                         

2便还家:                   

(3)处处之:                          

(4)欣然往: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列有关本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作者是西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文章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C.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结构严谨。

4.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填空

(1) 少壮不努力,                     。( 《长歌行》

(2)                       ,猎马带禽归。 王绩《野望》

(3) 气蒸云梦泽,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5)《望岳》中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句子是:                 

(6)《春望》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情感的诗句是:                         

(7)《石壕吏》中官吏的残暴、老妇的悲苦形成鲜明对比的诗句是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主旋律,但世界时时燃起的硝烟仍未消散。世界,何时才能铸剑为犁?下面,让我们一起参加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的综合性学习。

(1)【活动我设计】本次活动确定了四个板块,根据示例,填写未完成的板块内容。

板块一:战争故事,你说我演          板块二:战争遗迹,走访交流

板块三:                            板块四:战争预测,你说我评。

(2)【标语我来拟】历史不容忘记。今天日本人又重蹈覆辙,要侵占中国的领土钓鱼岛。作为一名中学生,请仿照示例,再拟一条标语,声援内地各大城市的反日示威游行。

示例:中国领土,不容分割。

标语:                                                                       

(3)【材料我探究】阅读下面资料,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请简要概括。

材料一: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军队伤亡380余万人,人民牺牲2000余万人,军民伤亡总数超过3500万人,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摘自“新浪网”

材料二: 从1938年2月18日日本飞机首次空袭重庆到1943年8月23日,日机对重庆市区空袭共210多次,出动飞机9500多架次,投弹21万多枚,炸死炸伤市民3万多人,炸毁房屋3万余幢。 

----摘自《重庆历史》

(4)【观点我确定】以下是参加辩论双方的观点,你赞成哪一方的观点?试为该方写一段辩论词。

正方:战争能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反方:战争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阻碍历史的发展。

我赞成        方观点,我的辩论词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