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枯萎的蒲公英 叶子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枯萎的蒲公英 

叶子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

⑥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⑦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⑧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⑨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⑩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1.文章两次提到“我”的心“疼”,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疼”。

2.自选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

3.有人认为,文章第六段似乎与写“蒲公英”关系不大,可以删去,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4.文章以“枯萎的蒲公英”为题有何妙处”?

5.阅读链接材料,结合第五段划线句子,联系全文,分析两篇文章在写法和主题上的共同点。

链接材料: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1.最聪明、最刚强、最负责任 或刚强坚毅(生命力顽强) 2.①为母亲付出的艰辛而心疼;②为蒲公英尚在、母亲已逝而心疼。 3.运用比喻,将母亲的白发比喻为蒲公英种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母亲的白发,突出了母亲为子女的辛勤付出,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怜惜之情。(3分,方法1分,作用2分) 4.不可以,这一段是插叙补充交代了母亲辛劳奉献的一生,更能突出母亲刚强坚毅、无私奉献的品质;也为下面一段的抒情做铺垫 5.(1)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刻画感人的人物形象。本文中的“弓腰”“寻找”“翻检”“肉皮松弛的手”“蹒跚”等,《背影》中的“攀”“缩”“微倾”等都是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2)题目都是贯穿全文的线索。(3)都能通过一件小事来表现主题 (4)都表现了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父母的怀念之情。(一点二分,答到三点即可得全分) 【解析】 1.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①大多数手机都有自拍功能,许多人即兴拍下自己的各种相片上传网络。网络是一个视觉的公共空间,无数微博在这个空间注册,每一个微博摆出一堆相片或者几段视频犹如小商贩在跳蚤市场铺开一个地摊。多少人光顾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自拍终于使出镜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②出镜曾经是莫大的荣耀,神奇而隆重。报社的记者举起了昂贵的照相机,镁光灯“咔嗒咔嗒”响个不停,个人的形象次日出现于报纸版面的某一个角落,赞叹之声绕梁三日。一个小官员事先得到通知,他在晚间的新闻节目之中拥有五秒钟的镜头。他迫不及待地打电话通知所有想得起来的亲朋好友,号召他们尽早守候在电视机面前等待他驾临屏幕。现在,自拍极大地削减了人们的“摄像机崇拜”。那些影像符号没有多少特权了,我们自己都能生产,开始端庄或者诙谐地出镜。

③那些睿智的见解或者巧妙的语言修辞,哪有一张具体的脸生动?当然,容貌的质量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美女作者的俊俏妩媚,必须足够支持朦胧的浪漫幻想,皱纹纵横的老妪不宜公布相片。总之,这是一个视觉的时代,语言的魅力正在急剧衰减。视觉的时代是身体重新出场的时候,演员和运动员占据了传媒的绝大部分空间。红地毯和绿茵场成为全世界注目的聚焦点。运动场内矫健的身姿开出了天文数字的价格,女演员的脸蛋和手指头竞相成为保险公司的投保对象,哪些语言产品可以享受这个级别的待遇?某些教授的电视演讲获得了意外的成功,突然晋升为学术明星。然而,所有的人都明白,形象是充当明星的真正资本。讲坛上的表情、音调以及种种肢体语言远比渊博的知识重要。

④视觉的时代必须拥有另一批文化操盘手。那些哲学家或者诗人及时地转入幕后,导演、摄像、主持人、制片人络绎而至。然而,真正的巨变来源于一个有点儿别致的技术构思:每个人口袋里的手机都附加了拍照的功能。这个技术构思造就了年轻一代的一种特殊习惯——无论遇到台风天气的漫天乌云、街头小贩的火爆争吵还是阳台上一盆仙人掌冒出了新芽,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都是掏出手机拍照。

⑤自拍的确把镜头对准了自己。可是,出镜的那一张脸平庸无奇,看不出什么。当我们开始对自己的表现感到失望的时候,这个简单的小机械终于制造出一个复杂的问题:除了短暂的自恋,还有什么值得出镜的呢?

节选自南帆《出镜》,《上海文学》2015年第12期

1.通读全文,请你说说自拍的利和弊?

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品味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表达效果

现在,自拍极大地削减了人们的“摄像机崇拜”。

4.结合选文,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选文结尾“除了短暂的自恋,还有什么值得出镜的呢?”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

【甲】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乙】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张季鹰往哭之,不胜其恸,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顾彦先颇复赏此不?”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1语时不悲     

(2)不调    

3      

4其恸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2顾彦先颇复赏此不?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4.乙文中的张季鹰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5.同是伤逝之作,试比较两篇短文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

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蒹葭①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注】蒹葭芦苇

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开头两句诗的的画面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       之情。薛涛的“离梦杳如关塞长”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查看答案

【活动三 漫话长城】仔细阅读下面一幅漫画,介绍漫画内容,并说说这则漫画的寓意。

 

 

查看答案

【活动二 长城万象】认真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写出你的发现。

材料一:据新华网记者报道,古长城状况堪忧,不少地段的长城淹没于杂草、废渣之中,甚至被人为损坏。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即使距今年代最近的明长城,也只有8%的墙体保存完好,超过七成保存状况较差。

材料二:长城是世界上体量、规模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长城更是中华文化的图腾,是民族的共同认同,海外游子们吟唱《我的中国心》时,长城“在我心中重千斤”,保护好古长城,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义务。

材料三:2001年,威廉成立“国际长城之友协会”,15年来,他坚持和志愿者一同到长城捡拾垃圾,并收集有关长城的历史资料,希望能让更多人保护长城。

我的发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