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理 老师离开黑板,抖了抖手上的粉笔灰说:“现在请大家做...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

公理

老师离开黑板,抖了抖手上的粉笔灰说:“现在请大家做笔记,平行的两条直线,任意加以延长,永不相交。”学生们低下头在本子上写着。“平行的两条直线……永不……、相交……西多罗夫,你为什么不记呢?

“我在想,为什么它们不会相交呢?”

“为什么?我不是已经讲过,因为它们是平行的呀。”

“那么,要是把它们延长一公里、两公里,也不会相交吗?”

“也不会相交的。”

“要是延长到5000公里,它们就会相交了吧?”

“不会的。”

“有人试验过吗?”

“这道理本来就很清楚,用不着试验,因为这是一条公理。谢苗诺夫,你说说,什么叫公理?”

一个戴着眼镜、态度认真的男孩子从旁边位子上站起来答道:“公理就是不需要证明的真理。”

“对,谢苗诺夫,”老师说,“坐下吧……现在你明白了吧?”

“这我懂得,就是不懂为什么它们不会相交。”

“就因为这是一条公理,是不需要证明的公理呀。”

“那么,无论什么定理都可以叫做公理,就也都用不着加以证明了。”

“不是任何一条定理都可以叫做公理。”

“那为什么这条定理就可以叫做公理呢?”

“咳,你多固执啊……喂,西多罗夫,听我说,你今年多大了?”

“11岁。”

“明年是多少岁?”

“12岁。”

“再过一年呢?”

“13岁。”

“你瞧,每个人每年都要长一岁,这也是一条公理。”

“要是这个人突然一下子死掉了呢?”

“那又怎么样?”

“一年后他不就长不了一岁了吗?”

“这是例外情况。你别从我的话中找岔子了。我还可以给你举出别的例子,甚至可以举出成千上万的例子来说明,不过,这没必要,因为公理是不用证明的。

“那要不是公理,是定理,就需要证明了吧?”

“那是需要的。可我们现在说的是公理。”

“为什么是公理呢?”

“因为这是欧几里得说的。”

“要是他说错了呢?”

“你大概以为欧几里得比你还要蠢吧?”

“不,我并不这样认为。”

“那为什么你还要强辨呢?”

“我没有强辨,我只是在想,为什么两条平行线不能相交。”

“因为它们不会相交,也不可能相交。整个几何学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这么说,只要两条平行直线一相交,整个几何学就不能成立?”

“那当然,但它们终究不会相交……你瞧,我在黑板上画给你看……怎么样,相交了没有?”

“暂时没有。”

“好,你再看,我在墙上接着画……相交了没有?”

“没有。”

“你还要怎样呢?”

“要是再延长,延长到墙的背面去呢?”

“现在我全明白了,你简直是个无赖,你心里很明白,但就是存心要跟我扯皮。”

“可我确实不懂嘛。”

……

“我实在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西多罗夫哽咽着说。

“出去!”老师喊了起来,“收拾起你的书包见你的父母去吧。”

西多罗夫收拾起书包,抽泣着走出教室。

老师疲惫地坐在椅子上,大家默默地坐了几秒,然后老师站起来又走近了黑板。

“好吧,同学们,我们继续上课,请你们再记下一条公理: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直线。”

1.这篇小说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要概括(包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你认为文中下列人物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西多罗夫:                                 

谢苗诺夫:                                 

老师:                                     

3.文章主要使用了什么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试举一例简要分析。

 

4.仔细品味“现在我全明白了,你简直是个无赖,……”中的“无赖”一词,请你从词义、效果、作用等方面谈谈你对它的理解

 

5.小说由老师讲述的一条“公理”开始,又由老师讲述另一条“公理”结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文中的三个人物各有特点。你最欣赏谁?请说出理由。

 

 

1.学生西多诺夫不明白一条公理,与老师争论,被老师撵出教室(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2. ①敢于质疑(善于思考、态度温和、天真无邪) ②循规蹈矩(态度认真、乖巧听话). ③武断(粗暴急躁)(以上答案只要合乎人物性格特点即可) 3.示例:用对话描写,把人物的语言描写的极富个性(或“使人物个性鲜明”)如:“要么你立刻承认她们不会相交,要么我把你撵出教室”,教师语言生硬,态度粗暴(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4.“无赖”一词是老师对西多罗夫的斥责,是说西多罗夫“放刁耍赖,不讲道理”。这个词用得非常传神,老师主观武断,粗暴急躁,耍弄权威的形象跃然纸上,把故事推向高潮,暗示了故事的结局。(以自己的体味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②第一次,用以引出全文,掀起波澜,揭出矛盾;第二次,用以收束全文,表现老师僵化的教学思想并未因此而有改变,发人深省。 6.略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式要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的提取,先提炼出“某某干什么”或“某某怎么样”的形式,再补充需要强调的时间、地点、结果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仔细阅读文章,找出对三个人物的描写,分别分析每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描写手法的理解能力。描写是常见的表达方式,通常有语言、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仔细阅读文章,找出描写人物的句子反复阅读,分析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能力。记叙类文章常用有较强表现力的词语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景物特征, 赏析时应扣住词义,准确理解语言环境中词语在表现人物特点、景物特征中的具体作用,体会其用语精妙之处。“无赖”一词是老师对西多罗夫的斥责。这个词用得非常传神,老师主观武断,粗暴急躁,把故事推向高潮,暗示了故事的结局。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D。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首尾句子作用的理解。仔细阅读开头和结尾的句子,由老师讲述的一条“公理”开始,又由老师讲述另一条“公理”结束,结构上,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内容上,第一次,用以引出全文,掀起波澜,揭出矛盾;第二次,用以收束全文,表现老师僵化的教学思想并未因此而有改变,发人深省。 考点:鉴赏评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自己的认识,无论选择欣赏那个人物,都要写明理由。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秋天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②……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⑤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品读文中第①、④两段画横线句,体会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母亲过来抓住我的手

 

母亲进来了,在窗前

 

2.第一段中母亲为什么“悄悄地躲出去”,又“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呢?  

 

3.写出文中第四自然段所具备的记叙要素:

A时间                B地点             

C主要人物            D事件             

4.第一自然段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是根据哪些语句判断的?

 

5.最后一段,写“我”和妹妹秋天一起看菊花时,着意写了各色花给人的感受,这能使人联想到什么?

 

6.第①段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第⑦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两处这样写对于结构文章有什么作用?

 

7.已悟透生活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可谓深刻而发人深省。请你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自己的母亲(父亲),并例举出几点具体表现。

 

 

查看答案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选段,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面句子加点词的意思。

陈太丘与友行(                 尊君在        

下车之(         )              去后(         )    

2.根据语句意思,划出句子的朗读停顿(只划四处)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3.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语句回答)  

君:                 尊君:        

家君:               原因:                              

5.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答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        ”。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

2.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C.“小桥”一句读来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词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查看答案

按要求默写下列诗文名句

①春天像小姑娘,             。(《春》)

             ,山岛竦峙。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④夜发清溪向三峡,             。(《峨眉山月歌》)

              ,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

             不亦君子乎?”(《学而》)

⑦《次北固山下》中表现壮阔高朗的境象的诗句是            

            

⑧《论语十二章》中强调学与思之间关系的语句是            

            

 

查看答案

七年级二班同学准备组织一次“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每个同学都精心准备,跃跃欲试。希望你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1)请为此次活动写一则主题标语。

 

(2) “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形式多样,你们班采用了哪些形式?请举出两种与同学交流。

 

(3)请你诚挚地邀请一班的语文林老师也来参加这次活动,你会怎样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