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后面题目。 所谓“情绪污染”,是指一个人的坏心情影响了几个...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后面题目

所谓“情绪污染”,是指一个人的坏心情影响了几个人的好心情。其实,家庭中的“情绪污染”尤其值得注意。其明显特征,一是“患病的多”:因孩子生气,因家务生气,因性格不合生气,因在外面不顺心生气,回家拿老婆孩子生气等等。总之,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以生气。有人研究认为,家庭气氛如果长期压抑、沉闷,很容易使人神经系统紊乱,免疫能力下降,患病机率升高。正所谓“情绪致病”。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凡患情感失调的人,发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倍。因而发出了 “生气等于自杀”的警告。

防止“情绪污染”,主要还是加强品格和心情修养。人心情愉悦,就能分泌更多的内啡肽,使人精神快乐,健康长寿。反之,则会减少这种物质的分泌,使人抑郁寡欢,加速老化。某刊曾登载如下相处金言:“为小事争吵是愚蠢,为大事争吵是无能。做你该干的事,不做无谓的精神消耗。”其次,要善于克制与忍让。不少“大腕”、政治家都不断警示自己要“制怒”,要 “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作为普通百姓,更应该“有话好好说”,有事商量着办,切不可动辄争吵、斗气、自家相残。再次,要审视自己,多加交流。人无完人,谁都有毛病。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多交流,多沟通,及时了解对方的意见、看法和心理需求。寻找共同点,扩大共同点,共同构建欢愉和谐的家庭气氛。

此外,还有扩大宽容,多点幽默。所谓宽容,即互谅互让。幽默不仅体现宽容,而且富有趣味和启示,能调节情绪,宽松气氛,使人步入和谐,感受更为从容乐观的思想境界。有所悟之人曾造出如下箴言: “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性情乐观的人,记住,自己所能干的就是给身边的人带来轻松和愉快。”

1.既然“情绪污染”的危害大,那么我们应当如何防治情绪污染?

2.“防止‘情绪污染’,主要还是加强品格和心情修养。”的句子中“主要”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3.“情绪污染”的危害较多,除了文章列举的“患病的多”外,你还能列举两个吗?

4.举例说说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1.(1)加强品格和心情修养(2)善于克制和忍让; (3)审视自己,多加交流;(4)扩大宽容,多点幽默。 2.不能。防止“情绪污染”的方法较多,加强品格和心情修养是最主要的方法,去掉“主要”一词就变成唯一方法,与原文意思不符合。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人际危机、亲友同事等相处不和谐,易产生矛盾。 4.(1)下定义,作用:科学准确地解释说明了“情绪污染”的内涵,是说明更严密。 (2)作比较,通过对比突出“情绪污染”的危害。 (3)引用,使文章语言凝练:增强说服力。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每点一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的提取概括能力。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根据题目从文章的234自然段可概括作答。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 试题分析:这种题型一般不能去掉,从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思考作答。答题模式“解释词语的意思+解释句子的意思+如果去掉,则不符合文意(过于绝对化、不符合事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不能。防止“情绪污染”的方法较多,加强品格和心情修养是最主要的方法,去掉“主要”一词就变成唯一方法,与原文意思不符合。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考点: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3】 试题分析:本题为开放性题目。根据平时知识的积累,进行作答。人际危机、亲友同事等相处不和谐,易产生矛盾。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4.4】 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1)下定义,作用:科学准确地解释说明了“情绪污染”的内涵,是说明更严密。(2)作比较,通过对比突出“情绪污染”的危害。(3)引用,使文章语言凝练:增强说服力。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父亲的自行车

①那次回老家,父亲说自行车丢了。“唉,真倒霉,到菜场买菜,一转头自行车就没了。”“丢就丢了,再买一辆,又不值多少钱。”我对父亲说。父亲没有吭声,只是神情沮丧,仿佛多年前和我赶集走散的光景。

②记忆里,父亲的自行车是在我五六岁时买的。那时,父亲在镇上的供销社上班,母亲在乡下务农。父亲为了方便回家干农活和照看我们,花费半年的工资买了辆凤凰牌自行车。

③有了自行车,我和一起出生的弟弟就有了期盼。日之夕矣,我们坐在门槛上焦急地等待父亲。当我们听到隐隐的铃声,便赛跑一般穿过那打谷场,跨过小桥,朝竹林那边的石子路冲去。我们赛跑的原因只是为了能坐在前面的单杠上按铃铛。自然我总是比弟弟跑得快。等到我兴奋地把铃铛按得叮当直响时,弟弟往往才气喘吁吁地赶到。父亲像先前抱我一样把弟弟抱上后座,乐呵呵地推着我们回家。

④最快乐的等待在节日里,因为父亲的自行车上比往常多了月饼、糖果之类的东西,它们是那时最美味的食品。铃声还没有响,我和弟弟就已经翘首以待。我们一边等待,一边讨论,一边想象自行车满载而归的情形。等待的时光快乐而漫长。或许是单位加班的缘故,或许是我们心情焦急的缘故,父亲在节日里似乎总回来得晚些。太阳快要落山了,父亲尚未归来。 “爸爸回不回来呀”弟弟担心地问。“怎么不回来,你听,铃声。”铃声并没有响,我只是哄他。“好像有。”弟弟侧耳倾听,但很快又失望了。

⑤记忆里,总是在我们略略失望时,铃声乍起。于是,我们又赛跑着上路,不过,这时的我们不是争坐前面,而是争提食品。父亲取下食品,每人手里放一些。我们小心翼翼地往家提,生怕有半点闪失。

⑥记忆里也有不快乐的时光。我和弟弟常常同时生病,而且常常在夜晚。等到忙碌一天的父亲准备休息时,我们便开始发烧。为什么我们的病总在晚上发作?我很不明白。我只记得,父亲把我们一前一后放在车上,急匆匆地往镇卫生院赶,父亲要推六七里路才能到达。有时,月光如水,静静地铺在父亲的背上和自行车的单杠上,显得那么温存;有时,满天星辰,每一个亮晶晶的星星都在向我们眨眼,似乎是责备我们又惹父亲劳神:有时,夜黑似漆,父亲和自行车在黑暗中一步一步艰难地摸索,而我们常常就在自行车上睡着了。

⑦轮到我们上学,父亲的自行车便成了我、弟弟还有二哥的公交车。父亲便请会木工手艺的二叔在车的后座上加了一块结实的木板。我和二哥坐在后面,弟弟则坐前面。父亲骑得十分费劲,数九寒冬都会累得满头大汗。若逢雨天,他骑得更吃力,汗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分不出哪是汗水哪是雨水。但无论天气如何,父亲都坚持把我们按时送到学校,从未让我们迟到。

⑧父亲黯然的神情让我想起过去,也许父亲和我一样并不在乎买自行车的钱,在乎的只是逝去的艰难岁月,而我更多了一份对父爱的深深谢意。

1.文章围绕“父亲的自行车”写了哪四个场景?根据提示简要概括。

1平日里:“我”和弟弟赛跑争位的欢快情景;

2节日里:                          

3生病时:父亲夜晚送儿治病的温馨情境;

4上学时:                         

2.赏析第③自然段划线句子。

当我们听到隐隐的铃声,便赛跑一般穿过那打谷场,跨过小桥,朝竹林那边的石子路冲去。

3.第⑥段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以“父亲的自行车”为题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古文比较阅读,完成后面题目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语

①父            

②但当涉猎           涉猎

2.翻译下列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甲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伤这一主题是如何体现的?

4.《伤仲永》中方仲永天资聪颖却终未有所成,《孙权劝学》中吕蒙战功卓著却能学有所成,请结合两文内容,谈谈其中的原因。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1                   明月来相照。

2                   ,赏赐百千强。

3峨眉山月半轮秋,                   

4                   ,云从窗里出。

5                   ,何人不起故园情。

6                   ,凭君传语报平安。

7                   ,关山度若飞。                    ,寒光照铁衣。

 

查看答案

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无声润物三春雨,               

 

查看答案

选出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野草》

B《伤仲永》—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

C《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莫泊桑 —法国

D《孙权劝学》— 司马光 —《资治通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