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期行》,回答下面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

阅读《期行》,回答下面问题。

陈太丘与友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

1.解释文中加横线的字

期:________   乃:________    委:_________   顾:_________

2.翻译句子: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4.就某一方面,联系实际,谈谈这则短文给你的启示要求用上一句名言或一个成语

 

1.期:约定 乃:才 委:丢弃 顾:回头 2.翻译句子: ①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②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住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进了自家的大门。 3.这是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友人无信无礼,尤其对子骂父的行为更是太失礼了,这样做合适。(不合适。友人有改过的表示,可以接受他的歉意;对长辈要尊重。) 4.人无信则,则不立。(言之理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比如“委”这个词,在这里是“放弃”。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并能陈述理由。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联系生活实际,个性化感悟是近几年文言文中考种常见的题型之一,是课内文言文阅读的拓展迁移。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学生能扣住观点,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诗歌鉴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请发挥想像,用生动的语言说说这两诗所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查看答案

默写

1海内存知己,                   

2                     ,可以为师矣。

3《夜雨寄北》中暗示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                              

4借问梅花,寄托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5你可以用《论语六则》中的“                           来表达我市人民对客人的欢迎之情。

 

查看答案

古诗阅读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伤仲永》,回答下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以钱币乞之         

③父     

2.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不能称前时之闻    

B歆辄难之

C忽啼求之      

D择其善者而从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B开头写方仲永的身世,意在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

C文中写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使其“泯然众人”,这是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可使文章跌宕起伏。

D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查看答案

阅读选文回答

沉默的父爱

我4岁时生了一场大病,抱着我掉眼泪的是妈妈,爸爸只是一言不发的把我背到医院。

我6岁上幼儿园时,给我买新书包的是妈妈,爸爸只是送我到学校,还要求老师要对我严格一点。每当我拿着满分的试卷跑回家时,露出笑容的是妈妈,在一旁干活的爸爸只淡淡地说一句,你真棒,继续努力!

我12岁那年考上重点中学的时候,给我买漂亮裙子的是妈妈,爸爸只是忙着招呼客人。

第一次离家寄宿的时候,叮嘱我天冷了要多穿衣服的是妈妈,爸爸只是把钱打到我的农行卡里。

每次打电话,接电话的总是妈妈,我已经习惯了妈妈的声音,即使是爸爸接的,我也总是找妈妈,每当我开心和失意时,我想到的都是妈妈,然而我却忽略了爸爸的存在,或许是爸爸的沉默让我感到他难以接近,也很少和他讲话,或许他所为我做的一切都让我习以为常了,我感觉不到爸爸的爱,甚至可以说他已经在我的生活中好像没有什么影响。

高中时,我住校,一个月只是回家两天,记得有一次我到家,家里没有人,桌上放了一个纸条,是爸爸写的;“我和你妈下午才能回来,饭在锅里,自己热着吃吧!”那一刻突然有一种酸酸的感觉涌上我的心头,不由自主地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父亲的背影》。

父亲老了,他每次送我去车站时,那蹒跚的脚步和两鬓的白发都会在我的心底层层的起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像看电影一样,在我的眼前历历在目。

还记得有一次我曾不经意地提起我房间里的灯太暗,没想到爸爸第二天就给我换了一个新的日光灯,每当在书桌前读书时,明亮的灯光照着那些清晰的字迹,心里总是暖暖的。

每次出来工作时,在门口抹眼泪的总是妈妈,送我去车站的永远是爸爸。

父爱没有母爱细腻,却在平凡中蕴藏真实,在朴实中包含真诚,在沉默中寓于伟大!

1.文中选取哪些事例表现父亲?概括出四件即可。

2.第六段当我看到父亲纸条时为什么“有一种酸酸的感觉涌上我的心头

3.文章是用来表现父爱的,为什么处处都要提到母亲?

4.用文中的话概括出父爱的特点。

5.你喜欢父爱的方式还是母爱的方式,说说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