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朝花夕拾》选段,完成相应内容。 《朝花夕拾》语段 人物 “我”对他们的...

阅读下列《朝花夕拾》选段,完成相应内容。

《朝花夕拾》语段

人物

“我”对他们的情感

夜间独坐在会馆里,十分悲凉,又疑心这消息并不确,但无端又觉得这是极其可靠的,虽然并无证据。一点法子都没有,只做了四首诗,后来曾在一种日报上发表,现在是将要忘记完了。”

范爱农

1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2

尊敬怀念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

衍太太

3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⒁都震悚⒂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4

震悚与感激

 

 

(1)同情悼念 (2)藤野先生 (3)鄙视厌恶 (4)长妈妈或阿长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用心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了解作者、国籍,作品的关键情节、经典片段和名言警句,才能轻松应对试题。 考点: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

1撒盐空中差可     

2人不知而不     

3友人惭,下车    

4元方入门不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默写

中华诗文,源远流长,漫步其间,含英咀华,一次洗礼,一次收获:李白重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便 我寄愁心与明月,              ”。杜甫惜谊,乱世江南逢故交,不禁感慨“             ,落花时节又逢君”。《论语》传道,“学而不思则罔,            。”《为政》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王湾励志,王湾《次北固山下》看到日夜交替,不禁吟诵出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积极向上的富有艺术魅力的诗句:                。李益多愁,登上受降城,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耳闻夜风传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不禁吟诵出了:“                         这征人的心声;致远善感,马致远在西风古道中,眼见落日西下,发出了“                 ”的悲凉嗟叹。

 

查看答案

请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山朗rùn     起来了,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粗guǎng     

3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màn   

4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shì        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阬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或曰:“遗老所避兵者 皆当其地。”

梅曾亮《游小盘谷记》,有删减

【注】①如一:相同。 ②微小。 ③阬谷洼隆坑谷凹凹凸凸。 ④龈腭:像牙床和腭一样不平。 ⑤遗老:前朝老人。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邀请

B为外人道也充足,完全

C五斗米顷煮熟

D出之,乃坠大谷向南面

2.下列加横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急赴之,卒不见人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土田宽舒,居民以桂            盖简桃核修狭者

C渊水积焉,尽山麓              计其长曾不盈寸

D其中阬谷洼隆井灶龈腭之状      山有小口,仿佛有光

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A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

B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一探之不可穷。

C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

D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或曰“遗老所避兵者 皆当其地。”

5.《桃花源记》中有“先世避秦时乱……来此绝境”,而《游小盘谷记》写道“遗老所避兵者 皆当其地”,这些都折射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遍地战壕

季明

那时候,老兵还是个十七岁的新兵。

到了部队,就开始挖战壕,这活儿遭罪。老兵手上满是血泡,泡起,磨破,再起,最后成了老茧。对此,老兵很有意见,当兵练好枪就行,他是来杀日本鬼子的,不是来卖苦力挖“水渠”的。于是,老兵就开始消极怠工。

战壕挖好后,连长要检查。连长是东北人,黑大个儿,双手别在身后,握着一把小工兵铲,一上一下地晃悠。老兵见到连长来了,赶紧抬头、挺胸、立正,笔直地站立在自己挖的战壕旁。

连长看见老兵敷衍了事挖出的战壕,火苗腾地蹿上来,脸就更黑了,抡起小工兵铲,在老兵头上“咣咣”地敲。

“你个王八犊子,找死啊!”连长骂。

老兵戴着钢盔,工兵铲拍在上面,脑袋不痛,但那“咣咣”声,却震得两耳嗡嗡响。老兵不服,大声说:“长官,俺是来杀鬼子的,不是来挖水渠的!”

“来杀鬼子啊?要是没了命,咋杀?”连长揪着老兵的耳朵,一指战壕,吼道,“战壕是保命的,记着,它,就是你的命,重复一遍!”

老兵“啪”的一个立正,就吼了起来:“战壕,是俺的命!”

接下来,老兵只好认真地挖战壕,战壕挖成后,还要掏防炮洞。

跟鬼子干了一仗后,老兵就发现连长的话是真理。那天,鬼子开始进攻了,连长观察了一下,声嘶力竭地喊:“防……炮……啦……”

在连长的吼声中,士兵们抱头鼠窜,纷纷钻进防炮洞。瞬间,鬼子的炮弹就铺天盖地砸过来,接二连三地爆炸,一时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老兵哪见过这阵势,抱头缩在防炮洞里,筛糠一样地抖。

炮声一停,连长立马跳出去,声嘶力竭地喊:“上战壕!玩命啊!”

老兵没有出去,抱头缩在防炮洞内,抖成一团。

鬼子的进攻被打退了,连长冲过来,一把将老兵提溜出去,抡起工兵铲,在他头上“咣咣”地敲,骂:“王八犊子!”半晌,才喘着粗气停下手。

老兵趔趔趄趄地站起来,连长揪着他的耳朵,一指战壕,吼:“这里不是乌龟壳,它,是老爷们玩命的地方,重复一遍!”老兵立正,就吼了起来:“战壕,是老爷们玩命的地方!”

几仗打下来,老兵就记住了连长的话,战壕不仅保命,更是男人拼命的地方。于是,他在连长“防炮啦”的呼喊里,进防炮洞;在“上战壕!玩命啦”的吼叫中,跟鬼子拼命。

战壕,一条条地挖;仗,一场场地打;身边的兄弟一茬茬地倒下,新兵们又一茬茬地补进来。跟鬼子一路打下去,天南地北,到处都有老兵挖的战壕……

许多年后,九十多岁的老兵,在孙子的搀扶下,来到一处战场遗址。拨开荒草,老兵下到战壕里,突然发现有一个防炮洞还在,他弯下腰,艰难地钻进去,静静坐着,倏地老泪纵横,他想起了连长。

连长就牺牲在这里的战场上。那天鬼子的炮击开始时,几个新兵吓傻了,站着没动,连长冲过去,一发炮弹就落在了他的脚下。

在爆炸声中,连长消失了,只有那把工兵铲飞在空中,车轮般翻转着,然后,落下,笔直地插在地上……许多年来,那把工兵铲,一直在老兵的脑海中翻飞。

老兵走出战壕,站在山坡往远处眺望,恍惚间,枪炮声在耳边响起,硝烟和那把翻飞的工兵铲,又在眼前浮现。于是,他握紧拳头,深吸一口气,学着连长的样子,大喊一声:“防……炮……啦……”

四面的群山荡起阵阵回声:“防……炮……啦……”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入相关内容。

连长第一次用工兵铲敲打老兵是因为              ,目的是             

连长第二次用工兵铲敲打老兵是因为              ,目的是             

2.小说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战壕,一条条地挖;仗,一场场地打;身边的兄弟一茬茬地倒下,新兵们又一茬茬地补进来。

2在爆炸声中,连长消失了,只有那把工兵铲飞在空中,车轮般翻转着,然后,落下,笔直地插在地上……

3.对连长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文章两次写到连长用工兵铲粗暴地敲打老兵的钢盔,训诫老兵要明白战壕的用处,连长虽然脾气暴躁,但练兵有方。

B当鬼子开始进攻时,连长观察到了阵地将受到炮击,声嘶力竭地喊战士们“防炮”,可见其机警有余,勇敢不足。

C老兵在连长“防炮啦”的呼喊里,进防炮洞;在“上战壕!玩命啦”的吼叫中,跟鬼子拼命,从侧面表现出连长的英勇善战

D几个新兵在敌人炮击时吓傻了,站着没动,连长冲了过去却战死疆场,表现了连长爱兵如子,但行事鲁莽,让老兵深感痛惜。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战壕不仅保命,更是男人拼命的地方”,因而“遍地战壕”隐含遍地战场、遍地英烈之意,揭示了全民抗战、不屈不挠的主旨。

B“防……炮……啦……”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意在告诫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也不能忘记“居安思危”,要保持警惕之心,提防不轨之心。

C连长与老兵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小说按时间先后叙述,那时候十七岁的新兵变成许多年后九十多岁的老兵,时光的流逝让人唏嘘不已。

D文章结尾荡起的阵阵回音,是连长的回音更是千千万万抗战烈士的回音,他们虽死犹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回音,我们不忘历史、传承精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