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寒 色 龙应台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当场被...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

  

龙应台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

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却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这么难的题啊。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身还热。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的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就悠悠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很多,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很多,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选自《阅读与作文》2012年第7

1.下列词语是从文段中抽选出来的,请按要求解释或注音。

解释加横线的字:不知所             终生不          

加横线字注音:步履蹒跚             语焉不          

2.文章三次出现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请从内容和结构上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认真阅读全文,参照示例,依序概括出作者在文中所描述的的内涵

家就是父母用无私的爱给子女建造的温馨港湾

家就是                                                        

家就是                                                        

4.你能代替作者告诉我们什么是永恒吗?结合自己的家,谈谈怎样才能让其永恒

 

1.①说 改变 ②pán shān xiáng 2.内容上:反复追问,传达出作者对家、对亲情、对人生的深沉感悟,使文章显得含蓄深沉,引人遐思。结构上:前后勾连,结构匀称,一唱三叹,富有音乐美。(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每答对一方面得2分,共4分。) 3.家就是父母用无私的爱给子女建造的温馨港湾;家就是伴侣爱人一生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家就是儿女又说又笑带给父母享不尽的天伦之乐。 4. “爱”就是永恒。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注意蹒跚不能拼成mán shān。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来思考。这句话出现三次,反复追问,传达出作者对家、对亲情、对人生的深沉感悟;在结构上:前后勾连,结构匀称。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句子仿写的考查。做此种类型的题时,要注意仿写的句式必须和例句相同。即结构,修辞格要相同,内容相近,语言相合,字数相当,要注意识别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或句子间的关系,然后直接套用。仿写时,围绕家给我们的温暖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种类型的题目,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在大数据中精准生活

①万物皆互联,无处不计算。因为互联网、手机、无线传感器的普及,实时监测、远程协作、SOHO工作、数据管理已成为平常之事,信息像水电一样通过网络供应汩汩传输,计算机上有形数据转化为无形的财富,深入并造福于现实生活。

②这标志着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的开启。智能管理、社交网站、物联网、IPv6当新技术风驰电掣般地驶入生活,我们如同搭上高铁列车,还来不及看清楚窗外的风景,就已呼啸着越过下一个站台。大数据应用于健康管理,几乎表征了新媒体技术层面的全部特征:电子档案高度个性化人工智能帮助我们细分信息远程协同记录用户的行为模式数据挖掘预测人们的未来需要。而智能终端与可穿戴计算设备的出现,更使得行为、位置、生理数据等细微变化成为可供记录和分析的精准对象。

③尽管大数据这个名词并不新鲜,但社会对于大数据价值的认识尚在深化。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首先提出了这个概念。雅虎的科学家发现,得益于计算机技术和海量数据库的发展,个人在真实世界的活动能够得到前所未有的记录。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更新,如今,大数据的概念逐渐拓展,涵盖了从数字图像、新闻跟帖、文本记录、视频文档、社交平台互动所提供的所有信息。不仅如此,它还被视作一种能力,引发了社会和国家战略层面的深刻关注。

④大数据之,不仅在于容量,更在于社会对其价值的洞悉:在大数据所重塑的后信息环境中,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世界扑面而来。正如学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所说,它的真实价值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看到一角,绝大部分隐藏于表面之下。

⑤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察觉到大数据给社会带来的一些改变。从谷歌的流行病分析系统到沈阳浑南居民的数据查询终端,基于信息的创新成为服务的先导,连接民生,可以救助更广泛的普通大众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信息存储、分享和挖掘手段,推动着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可以帮助人们发现新知,创造新的价值作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大数据也影响到传统学科研究的分化,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取向、知识结构和生活方式。有学者将大数据比作观察人类自身社会行为的显微镜和仪表盘。而我们看到,这个新的测量工具,再一次引领新的繁荣,提供给人们更多的选择。

⑥作为发掘价值、征服数据的强大引擎,大数据所带来的更多改变蓄势待发。站在创新、竞争和生产率提高的前沿,思索大数据对于生活的意义,如何将数据、信息转化为知识,扩大人类的理性,实现技术与智能服务的跨越?如何规避风险、应对它对管理世界所提出的挑战?如何借助于大数据的力量将人类的观察和理解推向精准,并衍生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答案还存在于人类智慧的彼此交融之中。

选自《人民日报》20145月,有删改。

1.下面的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数据这个名词早已出现,社会对于大数据价值的认识也早已深化。

B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可以精准规避风险,成功应对所有成功。

C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的测量工具,将再次引领新的繁荣,提供给人们更多的选择。

D大数据之,仅仅是因为它的容量大,数据大。

2.第④段画线的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在这里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是

3.第②段中加横线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信,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对下列加横线字词的分析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A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公开一词,表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政治开明,公开透明,能够把国家的大小事务全部公之于众。

B两年以前,我们夸着地大物博,一个字,让人们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

C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希望国联字,表现出反动当局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使他们仰人鼻息的丑态跃然纸上。

D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一味一词,表现了反动当局和所谓上层人士万般无赖之下只知去祈求神灵保佑,指出他们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不相信自己。

2.这是一篇驳论文,请写出作者摆出的敌方论点和所提出的己方论点?

敌方论点:

己方论点:

3.既然作者认为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为什么却在文中反复承认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

4.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名著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雷家书》是翻译家傅雷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修养进行悉心指导的家信汇编,它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读者能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己的修养。

B《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者在刻画这些人物时,非常注意他们之间的理性和个性,例如鲁智深和李逵,同是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的人物形象,但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李逵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C《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作者是清代小说家罗贯中。

D《范进中举》运用讽刺与夸张的手法,刻画范进中举后癫狂的丑态及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小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B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是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

C小说必须具备三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D小说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景物和时代背景。

 

查看答案

填入下列语段空缺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语文的学习,就是一段精彩的旅行。

①在这些美味大餐中,我们将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体味人生的千姿百态。

②你将与安东尼交流,领悟戏剧中的人生,人生中的戏剧。

③你将与孔乙己对话,体味生命的本质,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④所以,爱语文,就是爱生活,爱人生。

⑤一片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一道道视觉美味,也是一道道精神大餐。

⑥在旅行中,你将走进小说天地,登上戏剧舞台。

A⑤①④⑥②③    B⑥⑤①③②④

C⑥③②⑤①④     D⑤①⑥③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