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⑧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1.文中记叙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答:                                                

2.段中画线句有何妙处?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答:                                                

3.文章第段写人们看见枣子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4.结合语境,谈谈你对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理解。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

答:                                                

 

1.①路过的人们,对枣兴叹;②民间艺术家们想要摘枣,年轻后生扔石打枣;③我们攀崖摘枣,结果悻悻离开。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枣儿的色彩和数量之多,(1分)突出了枣树健壮而蓬勃(或生机勃勃、生命力旺盛)的特点。(1分) 3.第②段写出了不同的人们见到枣子的相同的表现,突出了金秋到来时枣子的美好和诱人(2分);为下文年轻后生扔石打枣和我们攀崖摘枣作铺垫(2分) 4.颤栗本义是战抖,在这里是心灵受到震撼的意思,(1分)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多年后读《诗经•蒹葭》突然省悟时心灵的强烈震撼,(1分)表现了作者对自己以前俗气的思想情感的顿悟反省。(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需要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答题方式技巧有提取原句法、提炼组合法、意会领悟法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赏析”某句段的表达效果,可以从很多方面去赏析。首选修辞方法、其次是用词、再次是表达方式、再次是句式、再次是其他表现手法。 一般情况,从修辞或词语两个方面赏析,就能满足问题的需要。初中常用(常考)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对比、反问、设问、反复、借代、引用。回答问题时,首先判断是什么修辞方法,每种修辞都有不同的表达效果。本题须答出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D。 3. 试题分析:分析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要根据这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而定。作用也包括在结构上的作用和在内容上的作用。如果只要求回答在结构上的作用,在内容上的作用则无需回答。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下面这些:承上启下,总结上文,统领全文,引起下文,照应标题,伏笔铺垫,设置悬念等;内容上可能有下面的表达作用:点明主旨,对比,衬托,抑扬,侧面描写等。(环境描写的作用另有说明)然后写写出事物什么特点,表现人物什么性格品质等,表达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语含义的能力。所谓“文中”二字告诉考生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这里的“战栗”指的是心灵受到震撼。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下列小题

埃博拉病毒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杀人机器

①据国外媒体报道,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命的病毒,也十分罕见,1976年在埃博拉河地区发现了这种病毒,其可在人类与灵长类动物之间感染,并引发多器官衰竭导致死亡,致死率最高为90%。通过近40年的科学发现,医学研究人员仍然没有找到能预防埃博拉病毒的方法、没有标准的治疗程序、没有预测其流行的扩散模型、更没有疫苗。医学专家给出的答案就是让人们不要对埃博拉病毒产生太大的恐惧情绪,如果不幸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就应该卧床休息,隔离感染人群。

1976年爆发的埃博拉病毒出现了两个版本,事实上它们是不同的毒株,其中一种是苏丹埃博拉病毒,另一种是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后者也被称为埃博拉病毒,前者又被称为苏丹病毒。在苏丹爆发的流行病毒事件中有284人感染,其中151人死亡,死亡率为53%,而在扎伊尔爆发的感染事件中,318人受到感染,死亡280人,致死率为88%埃博拉病毒虽然没有特别的治疗的程序,但是有个经验定律可以使用,研究人员发现肥皂可以杀死它们,即便这样我们仍然不可忽视其传染性。

③埃博拉病毒毕竟是引发全球关注的病毒,医学专家的任务就是防止其扩散,事实上我们对埃博拉病毒的防控仍然处于很低级的水平,因为病毒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身体,如果要防控埃博拉病毒,就要穿着可防生化武器的防化服,全身都要与感染物体隔离。如果埃博拉病毒感染了某个个体,就会分泌出一种糖蛋白,可让你的免疫系统发生混乱而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因此有研究指出埃博拉病毒是自然界中完美的杀手,可与免疫系统“联手”杀死自己。

④大约一半的埃博拉病毒感染者会出现出血的症状,这是因为患者身体内已经失去了抗击埃博拉病毒的能力,一些组织开始坏死,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没有有效的“武器”来击退埃博拉病毒。此前我们在与SARSMERS病毒的斗争中清楚看到抗生素失去了效果,这些病毒使得我们的“武器库”无能为力,人类与病毒之间的军备竞赛从来没有停止过,可以认为病毒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杀人机器。 (选文有删改)

1.文章以“埃博拉病毒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杀人机器”为题有什么妙处?

 

2.为什么说埃博拉病毒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杀人机器?

 

 

3.第二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

  日(宋)晁冲之

阴阴①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桃花。

【注】①阴阴:草木阴阴。②趁:追逐。

1.这首诗通过描绘了      、细雨翻萍、       的春日景象,构成了一幅优美而完整的画面。

2.三、四句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庄子家贫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①于监河侯②。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③,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我且南游⑤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①贷栗:借粮贷,借货,此指借入。栗,谷子,泛指粮食。②监河侯:官名。③邑金:封地的租税。④波臣:水族中的臣民。此为鲋鱼自称。⑤游:游说。

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我东海之波臣也”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A今方来,吾欲辱                         

B.得无楚水土使民善盗耶?

C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D.学而时习,不亦说乎?

2.解用法和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1)将贷三百金                   

2)庄周忿然作                  

3)周视车辙:                    

4)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我哉: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2)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之,可乎?

                                                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节选的文字,回答相关问题。

保尔又问那女子:“您呢,女公民,您也拒绝干活吗?”但是,霎时间他愣住了,因为站在他面前的竟是她。

她好不容易才认出这个衣衫褴褛的人就是保尔。保尔身上穿着又破又旧的短褂,脚上穿着两只稀奇古怪的鞋子,脖子上围着一条脏毛巾,脸好久没洗了。只有他那双眼睛,还跟从前一样炯炯有神。这正是他的眼睛。就是这个像叫花子一样的衣衫褴褛的人,不久以前还是她所爱的!世事变化得多么快啊!

1.站在保尔面前的女子是谁?保尔认为她现在有什么缺点?

 

2.什么工作使保尔如此衣衫褴褛”?阴冷潮湿的工作环境使他染上了什么疾病?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在车站食堂当过杂工,在发电厂当过火伕,他后来参加了红军,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成长为一名具有钢铁般意志的战士。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当保尔完全瘫痪,双目失明时,他也从没有灰心丧气,从没有一点自杀的念头,坚强的革命信念激励他用文学创作跟病魔与困难作斗争。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凝聚了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