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守山人 张小萌 (1)甘河镇的山,初见的人定是不会喜...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守山人 张小萌

(1)甘河镇的山,初见的人定是不会喜欢的,偏大一点的土包罢了,不巍峨,不峥嵘。时间久了,就明白这山的好了,一座连着一座,仿佛是看不到头的远。她是安静的,平和的,像母亲的怀抱,温暖舒适。山与山之间有时会出现一处缓坡,往往有溪水流过,一股炊烟在大山深处的山脚下突兀而出,青天白云下,十分扎眼,一座木制的房静静地立在小河旁。

(2)“老康呦,我退休了,明个儿回镇上。”看不见人影,苍老的声音从密林深处传来。屋里的老康听到这话,顿了一顿,发出一声叹息,出了屋子,半倚在门上,看看前方的树林,又是一声叹息。恰好林间的小路上现出个人影,头发花白,颤颤巍巍的行着,弓着腰,看到老康,直了身子,冲他一笑。“哈哈,你那点蘑菇是留不下了吧,我可是把我养了一年的鸡都带来了,哈哈——”老朱笑得很开心,快走几步,奔着老康去了。“哼,你这死老头子,没多大个出息,除了吃,你还有啥念想?给你吃,都给你吃,可是只怕你的牙无福呦。哈哈……”老康也离了门,走向老朱,两个人拥抱在一起。

(3)“老康,我老了啊。”

(4)“老朱,我也老了。”

(5)山间的风很少,这一刻却是舞动着,摇动着这山上的树,松树,杨树,桦树,高的,矮的,发出哗哗的声响。

(6)两人拍了拍肩膀,不愿分开。良久,老康接过老朱手上的鸡,进屋去了。老朱一屁股坐在树桩上,光滑油亮,树是盖房子时伐的,好大的树,当年他们数了数年轮,大概百年多吧,决不是一百年,他们却是没数清的,这样的树在这里好多,数不清的多。掏出烟袋子,装上一袋烟,火一燃,蓝色的烟雾飞了起来。“老康啊,我是不中用了,咱们仨上山那年,跟着魏大叔山上山下地不知跑了多少趟,虽然累但是有劲啊,现在是又……”

(7)“闭上你的臭嘴,哪三个,不就咱们俩吗?哪三个,哪里有三个?”老康放下手里的松枝,不看老朱,却是一脸的不高兴。老朱的烟枪停在了空中,不一会老朱呵呵地笑了,把烟枪放到嘴里大口地吸了起来。

(8)也不知过了多久,老朱惦记的小鸡炖蘑菇发出诱人的香味。老康也坐在树桩上,折几个柳条,递给老朱一双,自顾自地喝了起来,老朱笑了笑,也不示弱,自己也喝得欢。他俩之间,也有个树桩,也有过打磨的痕迹,只是不像他俩坐的那般油亮。 “伙计,你算算咱们来了多少年了?”闻听此言,老康放下酒杯,看着铁锅,一言不语,老朱眯上眼,筷子停在空中。

(9)“三十七年了。”老康说。

(10)“三十七年啊!”老朱说。

(11)“大家都没忘啊。”老康顿了一下又说道,“我总是不愿正视他的离去,你也要走了,我就想想过去吧,当年,咱们仨刚来,我至今还记得这镇上的人的好。”

(13)老朱点了点头,“这里的人淳朴,风景也好,当时魏大叔让咱们来守山,咱们还不愿意,这里真是好地方……”

(14)老康喝了口酒,接过老朱的话,“大叔带着咱仨走遍了山,这里的好东西真多,蘑菇,木耳,以前哪见过这么大的,野果也好多,山丁,山杏,榛子,吃也吃不完。”老康看着锅中的菜,唏嘘不已。

(15)“你真的舍得?”老朱不说话,只是喝了杯中的酒,“都走了,走了好啊。”老康似乎是哭了。

(16)第二天清晨,老康爬上了山,看着老朱走的方向,不一会儿,一个老人走了出来。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老朱确实走了,走的时候,向着山顶挥手,像是知道老康在这里,或许他在向大山告别。

(17)蓝天,白云,清翠的树林。一个月过去了,老康的房前多了两个年轻人。

(18)“老康叔,老康叔——”老康闻声而出,那没白尽的头发,已经全白了。“你们是……”老康显然是不认识他们的。“老康叔,我叫朱明泽,你大概听过我的名字,父亲回去后,不到半月就去世了,他得了癌症,他告诉我,这里还有山,还有树,让我来帮您。”明泽的眼圈红了,转过头,看着山,又是那么坚定。

(19)“老康叔,我叫陈遗志,当年父亲为了救火牺牲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母亲给我起名遗志,告诉我长大后,帮父亲看着这山。”遗志也看着这山,他的父亲就埋在这里。

(20)老康看着两个青年,笑着哭了……

1.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1)三人在魏大叔的带领下守护山林。

(2)在一场山林火灾中,陈遗志的父亲殉职。

3                                              

(4)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老康是个怎样的人?

3.第(16)段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17)——(19)段耐人寻味,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5.小说以“守山人”为题,有何作用?

 

1.③老朱因为退休离开了山林,山上只留下了老康叔。 ④朱明泽、陈遗志接过了父辈的守山任务来到山上。 2.(3分)示例一:从“老康也离了门,走向老朱,两个人拥抱在一起。”看出老康是个讲情义(重友情)的人。 示例二:从老康守护了山林三十七年,可以看出老康是个热爱事业(有敬业精神)的人。 示例三:从老康守护了山林三十七年,可以看出老康是有奉献精神(自我牺牲精神)的人。 示例四:从“当年,咱们仨刚来,我至今还记得 这镇上的人的好。”可以看出老康是个懂得感恩的特点。 …… 以上仅供参考。例句可以有很多,精神品质只要与内容一致均可。 3.(3分)环境描写。(1分)表现出了山林的美丽,暗示人物欢愉的心情;(1分)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两个年轻人的出现作铺垫。(或为人物活动设置背景)(1分) 4.(4分) ①交待老朱离开山林后的人生最后时光,补充交待陈遗志的父亲牺牲的情节,(1分)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1分)②揭示并深化主 题,讴歌了默默奉献、自我牺牲的守山人,他们代代相传守护着山林。(1分)③呼应上文,老康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呼应了舍不得老朱离开的情节。(1分)或者答:解开悬念。 5.①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点明写作对象,饱含了对主人翁默默奉献、自我牺牲精神的赞美。③含蓄地揭示小说的主旨:美好精神的代代相传(延续)。 【解析】 1. 试题分析: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照题目中的提示,先找到所示的两个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的相关性,以情节中时间、地点、人物行为等要素概括另两个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赏析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及人物的言行描写具体举例,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分析概括。示例一:从“老康也离了门,走向老朱,两个人拥抱在一起。”看出老康是个讲情义(重友情)的人。示例二:从老康守护了山林三十七年,可以看出老康是个热爱事业(有敬业精神)的人。示例三:从老康守护了山林三十七年,可以看出老康是有奉献精神(自我牺牲精神)的人。示例四:从“当年,咱们仨刚来,我至今还记得 这镇上的人的好。”可以看出老康是个懂得感恩的特点。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在叙事文章中,景物描写属于环境描写。其主要作用有交代故事的环境、铺垫情节、表达人物的情感、烘托人物形象等作用,要根据具体文章来分析。环境描写。表现出了山林的美丽,暗示人物欢愉的心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两个年轻人的出现作铺垫。(或为人物活动设置背景) 考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结合全文故事内容分析理解。从结构上和内容上分析,结构上一般有有总结、照应、过渡等,内容上的作用有突出主旨,抒发情感,表现人物形象等,根据具体文章判断即可。①交待老朱离开山林后的人生最后时光,补充交待陈遗志的父亲牺牲的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②揭示并深化主题,讴歌了默默奉献、自我牺牲的守山人,他们代代相传守护着山林。)③呼应上文,老康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呼应了舍不得老朱离开的情节。或者答:解开悬念。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叙事文章的标题一般来说有充当线索、点明主要情节、突出主题的作用。根据文章标题与内容的判断如判断有哪一方面的作用。标题有独特之处的,可以从吸引读者、设置悬念方面来概括。①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点明写作对象,饱含了对主人翁默默奉献、自我牺牲精神的赞美。③含蓄地揭示小说的主旨:美好精神的代代相传(延续)。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整后面问题。

①一切用汉字“写”成的读物,都称为汉文读物。它时包括古今,地涵盖中外,型不分集散,体无论科艺,言不别文白……汉文读物既具有一般读物的基本性质,又有其独具的特质。

②汉文读物能用最少的文字负载最大的信息量,其信息密度相对很高。同拼音文字读物相比,汉文读物具有明显的符号简约性。相同内容的一篇文章,汉文要比拼音文字篇幅小得多;同一本著作,拼音文字的书要比汉文的书厚许多。在联合国使用的五种工作文字文件中,汉文读物总是最薄的一种。有学者认为,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一个汉字字符所含的语义信息相当于37个英文字符所含的信息量。

③汉文读物比起拼音文字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解形象生动,意趣盎然。汉字本身就富于联想性。汉字由象形开端,终于大部分演变成会意,占汉字90%的形声字,不仅形旁有表意作用,大部分声旁也有表意作用。象形和会意是汉字联想的两扇大门。汉文的词语也往往引起读者的联想。汉语中不少词汇、成语、典故本身就是前人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摹状等形象思维创造的言语成果,当读者读到这些词时,就不是仅仅对字面义的直接摄入,而自然会从更广远的词语义域展开联想。例如,“萤雪”一词是刻苦读书的意思,但它立即会使人联想达到晋代车胤以萤火虫的微光照书夜读和孙康映着雪光读书的情景 。这样的联想无疑会加大思维的广阔度和读解的深刻度。

④汉文读物内涵渊深,外延博大,纵贯古今,深入人心,熏陶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

1.与一般读物相比,汉文读物有哪些独具的特质?

2.第②段中划线的“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能否删去?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梁北有黎丘部①,有奇鬼焉,喜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之。丈人归,酒醒而诮②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③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梁: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部pǒu:部娄,同“培塿”,小山丘。 ②诮qiào:责备。③责:通“债”外债。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人之子侄、昆弟之状         扶而道      

尝闻之矣(       )            恐其父之不能(       )

2.下列句中划线“之”与“邑丈人有市而醉归者”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送杜少府任蜀川         B.黎丘之鬼效其子

C欲遇而刺杀             D.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3.翻译句子。

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4.读了上面的短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访城西友人别墅  雍陶

澧水①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②。

【注释】①澧(lǐ)水: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 ②枳(zhǐ)壳花:枳树的花。

1.诗中“犹未”二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

 

查看答案

下列提供的几则材料体现了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材料一:记者从武大等多所高校了解到,莫言的作品在图书馆借阅量不高,不过获奖后阅读量有所上升。诺奖花落中国的消息彻底改变了莫言在书店的遇冷境遇。昨晚的汉街文华书城,走到促销展柜前,翻看莫言作品的人越来越多。不但是实体店,记者发现网络上莫言的作品也一书难求。国内几大网商当当、亚马逊等都在图书首页推出了莫言作品专区,不过书基本上被抢空,处于缺货状态。连并不是以卖书主打的淘宝网也迎来了销售热潮。

材料二:调查显示,目前,全国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不足15分钟;只有56%的国民知道身边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有744%的国民表示身边没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另有200%的国民表示不知道身边是否举办过阅读活动;655%的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均每年购书量不到5册,国民阅读率连年下降,每年有超过一半的识字成人一本书也没读过。而700万人口的以色列却有100万人拥有借书证。

A.我国国民阅读有跟风的现象。

B.我国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间少,人均购书量少,阅读率低。

C.我国国民阅读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D.为改变现状,政府、学校、书店、图书馆等部门、单位可以加大读书活动的推广。

 

查看答案

下面的句子组成一个语段,句序排列通顺正确的一项是         

①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万山纵横,莽莽苍苍,一直延伸到青海中部。

②在古希腊的神话中,天神们都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这里是上帝、众神的乐园。

③这座山就是被称作“亚洲脊柱”的昆仑山。

④同样,在中国的某些古典神话中,皇帝和他的神仙们也都居住在一座高山之上。

⑤在青海境内长约1200公里,平均海拔5500公尺,山顶皑皑白雪终年不化。

A. ⑤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⑤  C.②④⑤③①  D.④⑤③①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