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夜半钟声到客船》,完成后面题目。 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阅读《夜半钟声到客船》,完成后面题目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更深何处人吹笛,疑是孤吟寒水中”这些优美的古诗句都描写了深夜从远处传来的声音,这些诗人为什么都写半夜钟声或乐声,却几乎没有人写正午的妙音呢?这正体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科学现象。 

声音在凉爽的夜晚传得尤其远。夜深人静没有噪音是一个原因,但并非主要原因。

光是一种波,声音也是一种波,光会反射和折射,声音同样会反射和折射。当声音发出后,如果在空气中向四面八方的传播速度相同,那么声音就会像膨胀的球一样向外传播,但是,不同位置空气的温度和密度是不同的,而且地面等固体还会反射声波。因此,地面附近的声音不可能像膨胀的球一样四处扩散。

秋冬季节,夜间的地面和水面较冷,贴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也很低,在一定范围内,越高处的空气温度则越高。而声音的传播与空气的温度有关,空气温度越高,传播声音的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声音在从气温较低、传播速度较慢的气层进入气温较高、传播速度较快的气层时,不但会发生折射、反射,还会像光一样发生全反射。大气层中,温度不同的气层有很多,那么,声音向高处的传播就不断遇到阻碍(被反射和全反射)。于是,就像光很容易局限在玻璃光纤中传播一样,声音也很容易局限在冷空气层中传播,很少会透出去到达高空。声音的能量损失就很少,可以贴着地面或江面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声音的强度却没有多少衰减。于是,那悠扬的夜半钟声可以从山上传到客船,可以从此岸传到彼岸,其实在寒冷的天气里,如果湖面或江面结了冰,即使在比较喧闹的白天,人们也可以清晰听到平时听不到的彼岸的声音。     

声音在白天传播得特别高。白天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升高,而且越靠近地面,空气温度越高,那么贴地传播的声音速度会大于高空的。当地面附近发出声音时,向地面传播的声波会被地面向上反射,而向上传播的声波能大部分会通过折射进入高空。由于大部分声波折射向高空,人在高空就会格外清晰地听到来自地面的声音,如果唐朝诗人曾坐在热气球里旅行,或许会给我们留下“晌午钟声到云霄”的诗句。也正是由于大部分声波折射向高空,所以白天的声音一般很难听到中午的钟声,不会有感而发了。 

奇妙的是,由于声音的折射和反射,白天在适当的地方,还会出现静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人们就发现了奇怪的现象:一门大炮在不断发炮,当有人驱车从数百千米外的远方驶向大炮时,起初还能听到炮声隆隆,但距离大炮近一些的时候,有一段路程里却听不到炮声;再靠近一些,就又听到了炮声。究其原因,很远处听到的炮声是高空大气反射到地面的炮声,近一些的地方既没有高空大气反射的声波,又没有大炮直接传来的声波,所以就形成了静区。再靠近时,大炮的声波直接传来,人又可以听到了。当然这就是声音传播的奇妙之处了。 

⑦ “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流传了一千多年的诗句,一语道出了声音喜欢向较凉爽的地方传播的科学事实,真实体现了文学的美感和科学的美妙。 

1.文章第①段引用诗句的作用是                                        

2.④段中的“在一定范围内”不能去掉,原因是                                    

3.第⑥段运用了            说明方法,作用是           

4.为什么客船上的人一般只能听到夜晚的钟声,而很难听到中午的钟声?

 

1.(3分)增强文学性(1分),引起阅读兴趣(1分),引出说明内容:声音的反射和折射(或声音的传播)(1分)。 2.(3分)不能去掉,“在一定范围内”表示限制(或范围)(1分),说明贴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低,而越高处的空气温度越高,是一个特定的范围。如果去掉,就变成了所有范围都是如此,与事实不符(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3.(3分)举例子 (1分),举第一次世界大战奇怪的炮声现象的例子(1分),具体说明“由于声音的折射和反射,白天在适当的地方,还会出现静区”这一现象,说明“声音传播的奇妙” 。(1分)。 4.(3分)(1)夜深人静没有噪音;(1分) (2)秋冬季节,夜晚的声音局限在冷空气层中传播,很少会到达高空,声音能量损失小,强度衰减少,夜晚客船上人可以听到钟声;(1分) (3)白天大部分声波折射向高空,地面上一般很难听到中午的钟声。(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引用,是一说明方法,引用诗句,一般引出说明内溶、增加文学性、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种题型一般不能去掉,从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思考作答。答题模式“解释词语的意思+解释句子的意思+如果去掉,则不符合文意(过于绝对化、不符合事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不能去掉,“在一定范围内”表示限制(或范围),说明贴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低,而越高处的空气温度越高,是一个特定的范围。如果去掉,就变成了所有范围都是如此,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考点: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举例子,举第一次世界大战奇怪的炮声现象的例子,具体说明“由于声音的折射和反射,白天在适当的地方,还会出现静区”这一现象,说明“声音传播的奇妙” 。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4】 试题分析: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根据题目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句子作答。本题从文中的②④⑤可概括作答。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勾践宴群臣,而言吴王夫差之亡也以杀子胥故。群臣未应,大夫子余起而言曰:“臣尝之东海矣,东海之神游于青渚,介鳞之属以班见。见夔出,鳖延颈而笑,夔曰:’尔何笑?’鳖曰:‘吾笑尔之跷跃,而忧尔之踣也。’夔曰:‘我之跷跃不犹尔之跛行乎?且我之用一,而尔用四,四犹不尔持也,而笑我乎?故跂之则伤其足,曳之则毁其腹,终日匍匐,所行几许。尔胡不自忧而忧我也?’今王杀大夫种,而走范蠡,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臣恐诸侯之笑王者在后也。’王默然。  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以班见:按照等级依次拜见。②夔:kuí,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似龙,一足。③跷跃:用一只脚跳跃。④跂:踮起脚尖。⑤曳:拖,牵引。

1.解释划线词语。

不可久       月色入       介鳞之       而忧尔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庭下如积水空明。                                                         

3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                                       

3.下列关于“之”的用法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尝之东海矣   ②吾笑尔之跷跃  ③臣恐诸侯之笑王者在后   ④介鳞之属以班见

A ①②不同    B ②③不同    C ③④不同    D ②④不同

4.文中大夫子余怎样运用语言使越王勾践默然的?

5.人们常把能发现人才并使用人才的人称为“伯乐”。你觉得文中勾践是伯乐吗?请结合选文内容和历史知识加以辩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清·袁枚古诗《苔》,完成题。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注释】:白日:指阳光。

1)第一、二两句写出了“苔”两个怎样的特点?(各用四字概括)

2)这首诗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主题?诗中借“苔”表达了怎样的哲理?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甲】  医生建议他再做一次手术,他冷冷地、生硬地说:“到此为止。我可够了。我已经向科学献出了我的一部分鲜血,其余的留给我做点别的事吧。”

1这段文字出自              (国籍)作家             (人名)的名著《          》。选文中的“他”所说的“做点别的事”具体是指                   一事。

【乙】 同志们,只有一条出路,就是在冬天来临以前,从车站到伐木场修筑一条轻便铁路,全长超过7公里。而要完成这项工程,我们需要350个工人和两个工程师。共青团员们已经在仓库里找到了足够的铁轨和7个火车头。但是,那儿只有一所破房子,以前是个学校,工人们根本没有地方住。所有人员只能分批派去,两个星期轮换一次,时间长是挺不住的。阿基姆,咱们先把共青团员调上去怎么样?”他没有等回答,又接着说:“共青团要把能派的人都派去。这是一件异常艰巨的任务,但是只要跟同志们讲清楚,这是为了拯救全城和铁路,他们一定会好好干的。”

(2)选文的他是                   (人名)。

(3)简述你对这个人物的了解。

 

查看答案

按课文内容默写(每空1分,错字、倒字、漏字、添字不得分)。

1                      ,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2)白头搔更短,                        。    (杜甫《春望》)      

(3)商女不知亡国恨,                    。    (杜牧《泊秦渹》)

4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人生自古谁无死,                    。    (文天祥《过零丁洋》)

6                       ,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                     ,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不畏浮去遮望眼,                      。  (王安石《登飞来峰》)

9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用正楷依次在田字格中写汉字。

我喜欢同风浪(bó)斗,驾坚固的小船服从于我的毅力和膂力,它轻轻地lüè过波光粼粼的湖面,水波不停地使它上下颠。此情此景,令人心旷神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