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仆1去月谢病,还觅薜萝2。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3日,幽岫(xiù)4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5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6。仁智所乐,岂徒语哉!(《与顾章书》)

注释:(1)仆:作者谦称。(2)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3)限:遮断。(4)幽岫:幽深的山穴。(5)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6)办:具备。

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1)仿佛有光(         )                       2答之  (         )

3)于已办  (         )                       4)仁智所(         )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梅溪西           辍耕垄上          B.遂葺宇上            真不知马也

C.斯已办           行者休          D.不知有汉            陈涉立为王

3.翻译下面句子。

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3)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4.请结合乙文中的某一处(用自己的话概述),写出乙文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好像 (2)同“俱”,完全、详尽 (3)这里(这儿) (4)喜爱(喜欢) 2.C 3. (1)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比这毒蛇更厉害呢! (2)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生活,于是就在那山上修建了房子。 4.①从描写的景色上看,景色优美,作者要建房居住在这儿,可见其避世退隐 、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②从菊花、竹实这些所吃食物来看,都是隐士最爱,可见其避世退隐 、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③从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句来看,表达了作者避世退隐 、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只要写出1点即可,用自己的话概述内容1分,情感大意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C两个“于”都是“在”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注意以下关键词的意思:孰,谁;以,因为。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从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直抒胸臆句来看,表达了作者避世退隐 、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题。

端居 【唐】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②端居:闲居。 ③素秋:秋天的代称。

1.分析诗歌第一句中“悠悠”二字的表达效果。

 

2.请自选角度,赏析“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一句。

 

 

查看答案

专题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罗家伦在《学问和智慧》里写道:“有智慧的人……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请参与下面一些小问题的探究活动,尝试开启自己的智慧之门。

诗歌里的“智慧” 唐宋诗词中,常常写到各种自然景物。透过这些景物,我们常常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请发挥想象,描述下列诗句中蕴含的物候现象。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经典里的“智慧”】《格列佛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大家认为这种改革不但对于身体健康有益,同时对表达思想更加简练也有好处。”这里的“这种改革”指什么?请你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真实用意。

                                                                                            

                                                                                           

【生活里的“智慧”】现代社会,广告无处不在。一则好的广告语会让人过目不忘,比如右图公益广告“雾霾,让你前途无‘亮’”的广告语非常巧妙,请你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默写。(错字、漏字、添字不得分

1)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六首》)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

(3)衣带渐宽终不悔,                                      (柳永《凤栖梧》)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5)            ,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6)                  ,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             ,望峰息心……                             (吴均《与朱元思书》)

(8)晏殊的《浣溪沙》中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的两句诗是:                      

 

查看答案

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填写相应的汉字。(用正楷依次写在田字格内

扬州处处皆风景,秀美如画,     juàn永如诗。穿过一带林园,瘦西湖里,一     hóng曲水,细柳轻斜,随风挑拨湖面,不知哪来片片落红在湖中逐波而去。画     fǎng)清荡,玉桥横卧,别有一番风味。不想归去,只想做瘦西湖上,一    què)诗,一方亭,一棵柳,一朵花……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是(    

A《蒹葭》选自《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作品305篇。

B.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论美》中谈到了美貌与美德的关系,告诉我们:只有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C茅盾的《百合花》是一篇小说,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安排精巧合理;二是通过细节描写等多种方法,人物形象塑造得十分丰满。

D.《囚绿记》选自陆蠡的散文集《囚绿记》。作者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