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而是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2006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3.为什么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会处于弱势?请简要概括。

4.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文学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说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1.文化需要相互凝视(2分) 2.(4分)第③段中事实论据是为了论证“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这一观点。面对西方学者的偏见,铁凝没有一味迎合,而是鲜明地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坦诚交流,这样不但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而且消除了偏见,赢得了对方的尊重。这一论据使论证有力,增强了说服力。(作用2分,分析2分) 3.(4分)①西方对我们的文化了解的少(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②历史原因,近代中国文化落后,西方文化蓬勃发展(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③技术原因,汉语难以掌握,世界上精通汉语的学者太少,造成了交流的障碍。④文化的差异。(每点1分) 4.(3分)举办中外文学论坛;启动译介、出版工程;举办书展。(每点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总结。中心论点的总结有以下方法:一是在原文中找,二是根据内容自己概括。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文章题目,二是文章开头,三是文章结尾。这篇文章首先由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引出论题,接着具体论述了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最后提出中心论点: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论据的作用,细读第三段,第三段论证的是“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本段举了中美文学论坛上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的故事,有力地论证了论点,是文章更有说服力。 考点:分析论据的类型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议论文内容的理解,第四段开头“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可知,答案就去下文寻找,“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也有技术原因…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据此筛选关键语句概括解答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筛选,通读全文,可找到相应的内容,“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即办“文学论坛”“译介工程”“出版工程”“书展”。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最初的温暖

邹扶澜

(1)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常常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2)女孩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她还有很多崭新的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偷眼看,心里既嫉妒又眼馋。

(3)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便不再用反面,也不记笔记,只靠脑子记。女孩感到很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女孩好像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话。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孩高兴地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男孩气恼地说:“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女孩委屈地哭了,说:“你以后还给我还不行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4)第二年,女孩的家要搬了,男孩不知道要搬到哪儿,只觉得有一种留恋的感觉,仿佛丢了东西似的。知道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有去上学,早早地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终于,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和她的哥哥站在车厢里。女孩看见了他,高兴地向他挥,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可没有说出来,车速很快,一溜烟从眼前过去了。

(5)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同桌留给他的。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用过的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笔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给我最好的同桌。

(6)男孩哭了,他突然觉得,                ,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7)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有时候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结,一跳,一跳……

(8)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了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9)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藏在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的女孩,此生也就无憾了。

(10)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怀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祝福, 不是很好吗?”

(11)他摇了摇头。

(12)主持人又说:“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果是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

(13)他说:“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小时候,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他已经泪光莹莹,“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沭浴着温暖的阳光……”

(14)几天后,他收到一封信:“亲爱的刘同学,不瞒你说,那天我就坐在观众席上。之所以不见你,并不是因为你太富有,或者我已经老了,而是有些美只适合放在心里,就像一坛陈酒,—旦打开,味道就淡了。感谢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活在你心里,如果你对我心存感激,那就在心里保存那份最初的美好并把它传递下去吧。”

(15)信是那位主持人写的,王丽晨是他的妹妹。她已于三年前病逝。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有删改)

1.文章以“最初的温暖”为题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述这个标题的妙处。

2.根据文章情节的发展,请在第⑥段的横线处补写出男孩此时的心理活动。

3.第④段写到了女孩的哥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这一人物的出现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4.请简析第(15)段在全文中的表达效果。

5.请结合文章主题,说说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一)大多数从事艺术的人,缺少真诚。因为不够真诚,一切都在嘴里随便说说,当作唬人的幌子,装自己的门面,实际上只是拾人牙慧,并非真有实感。所以他们对作家决不能深入体会,先是对自己就没有深入分析过。这个意思,克里斯多夫也好像说过的。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诚的“不懂”,比不真诚的“懂”,还叫人好受些。最可厌的莫如自以为是,自作解人。

以上这段话出自      ,是父亲写给儿子        的。这部作品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通过        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修养进行悉心的指导。作者告诉孩子             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

(二)“知识就是力量”是        国哲学家培根的名言,他最重要的成就是他在         

领域内的建树。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凡三往,          丹书帛曰

B.秦王怫            谓为信

C.上使外将兵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D.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文言词语。

(1)扶苏以谏故                      (2)长跪而之曰                  

(3)利南海                          (4)也泛轻舟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默写。

(1)                            ,人迹板桥霜。

(2)                                   ,村南村北响缲车。

(3)右手秉遗穗,                       

(4)                             ,载不动许多愁。

(5)马作的卢飞快,                            

(6)斜晖脉脉水悠悠,                               

(7)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用“                                                。”的诗句,表达了即使被碾压成泥,也不忘向人间撒播芳香的高洁坚贞情怀。

(8)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                                          ”的诗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希望能得到朝廷重用,为国效力的愿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