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下题。 一根善的拐杖 ①14岁那年,我正在上初中,父亲在工...

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题。

一根善的拐杖

14岁那年,我正在上初中,父亲在工地不小心摔断了右腿。医生说至少得休养一年半载才能好,这可愁坏了父亲,全家人都指望着他挣钱呢。

父亲是个呆不住的人,刚刚休养了半个月,就让母亲给他弄了一副拐杖。他说家里太闷,要出去溜达溜达。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靠拐杖支撑着走路的父亲,晚上回来的时候,照样神奇地给我们挣回了钱,尽管只有十几元。原来,父亲在步行街那里,找了一份发广告单的活儿。想着父亲右腿上绑着厚厚的石膏,拄着拐杖,在那里一站就是一天,我的心里,仿佛飞进去一只凶恶的马蜂,不停地扎着我。

周末的时候,我要替他去发广告单,他不允,狠狠训斥了我:“没出息的孩子才去发广告单,你只管给我好好读书!”而我头一次没听他的话,偷偷地跟着。

此时虽是上午九点多,但太阳已在尽情地释放她的热情,调皮的风儿也不见一丝踪影,路旁的几棵梧桐树也是无精打采的。来往的人们都将自己的脸儿躲在五颜六色的遮阳帽或太阳伞下。汗水父亲的脸上肆意流淌,可是两只胳膊要架着拐杖,手里还拿着厚厚的一摞广告单,没办法去擦。我想过去帮父亲擦擦汗,又担心他责骂我,只好在那里暗自替父亲难受着。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摇摇晃晃走过父亲的身边,忽然就晕倒在地上。一瞬间,呼啦啦地围上来一帮人,却没有一个去扶的。我听见有人小声议论,说前几天有个年轻人救了一个老人,却被老人讹上了,最后那个年轻人在医院花了近千元的冤枉钱,真是叫人寒心。这大概就是一大帮人没有一个肯施以援手的原因吧。

这是一群麻木的人,我从人群中那一张张脸望过去,每一张都写着冷漠。不,有一张脸是个例外,如同万千枯藤上唯一鲜活的一片叶子,上面写着焦急。

我看得真切,那是父亲的脸!粗糙的布满皱纹的脸,此刻却光滑得如一面镜子,映照了人的良心。

父亲拄着拐杖,费力地拨开人群,蹲下来,为老人掐人中穴,原来老人中暑了。当他醒过来,一再向父亲道谢,而父亲只是擦擦脸上的汗水,轻描淡写地笑笑。老人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像一盏在风中摇曳的蜡烛,随时都有可能被吹灭的危险。父亲递给老人一根拐杖,“拄着点儿走吧,能稳当些。”

“谢谢,那你怎么办?”“没啥,我这不是还有一根吗,我只是断了一条腿,一根拐杖足够了。”父亲笑着说。

人群出奇地安静。

没了一根拐杖,我本以为父亲会摔倒,可是他站在那里却像一棵参天大树。因为他的脚下有根,很深很深的根。

人群并没有散去,开始有人伸出手来,一双,两双,十双……枯藤开始发出了新芽儿!

我们太习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各扫门前雪,整天一副麻木不仁的模样,灾难来临时的呆若木鸡,邪恶当道时的熟视无睹,都会令你的灵魂左右飘忽,摇摇欲坠。

父亲让我懂得,每个人都需要一根善的拐杖,使自己的灵魂不至于在风雨飘摇的尘世摇摇晃晃。

1.结合选文具体内容,概括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写出两点即可)

2.选文第⑦段中加点的词语“粗糙”和“ 光滑”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文章第画线句子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⑥段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5.分析选文第⑩段“人群出奇地安静”的原因。

6.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选文标题中“拐杖”一语双关,既指父亲递给老人的拐杖,也指人们善良品性的精神支柱。

B.选文第⑧段中“轻描淡写地笑笑”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意在表现父亲在救助老人之后轻松喜悦的心情。

C.选文第段画线的句子与第⑥段“如同万千枯藤上唯一鲜活的一片叶子”一句想照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助人的行为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D.选文第段以议论的表达方式,批判了当今社会部分人的冷漠。

 

1.示例:(1)善良(助人为乐,有担当),因为扶起一位中暑的老人,并将一只拐杖给了老人。(2)吃苦耐劳(有责任感,勤劳),因为他在摔断了右腿需要休养时,还顶着烈日去发广告单挣钱养家。(3)爱孩子,因为他不让“我”去帮他发广告单,督促“我”读书。 2.“粗糙”是形容父亲的脸充满皱纹(饱经沧桑),“光滑”是指父亲关心他人的心灵十分美好(品质高尚)。 3.这是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炎热,表现了父亲发广告单的不易,为后文写老人中暑摔倒的情节做了铺垫。(2分)。 4.运用对比(衬托)写法,将父亲的焦急与其他人的冷漠形成对比(或用人群的冷漠反衬父亲的焦急),突出表现了父亲善良的品质,表达了我对父亲的赞美(敬佩)之情。 5.(1)为父亲拄着双拐还能去帮助老人的行为而震撼。(2)为自己的冷漠、麻木而羞愧。(3)对父亲善良的举动充满敬意。 6.B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解题思路: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从父亲扶起一位中暑的老人,并将一只拐杖给了老人,可看出父亲的善良、助人为乐;从父亲在摔断了右腿需要休养时,还顶着烈日去发广告单挣钱养家,可看出父亲的有责任感,勤劳;从父亲不让“我”去帮他发广告单,督促“我”读书,可看出父亲爱孩子。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揣摩词语内涵,一定要根据语句内容、上下文内容、文章的观点等加以综合分析推断。揣摩出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最后用合适的语句概括出来。当然,有原文语句可借用的,也可借用原文语句。“粗糙”形容的是父亲的外貌,是形容父亲的脸充满皱纹(饱经沧桑),“光滑”形容的是父亲的品质,是指父亲关心他人的心灵十分美好(品质高尚)。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了怎样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什么样情感、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划线句是自然环境描写,“太阳已在尽情地释放她的热情”写出了天气炎热,表现了父亲发广告单的不易,为后文写老人中暑摔倒的情节做了铺垫。 考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第⑥段将或用人群的冷漠反衬父亲的焦急,突出表现了父亲善良的品质,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敬佩之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根据第十一至十四段的内容,理解可知:为父亲拄着双拐还能去帮助老人的行为而震撼;为自己的冷漠、麻木而羞愧;对父亲善良的举动充满敬意。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做好此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文章的主旨。B“轻描淡写地笑笑”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意在表现父亲在救助老人为人低调,谦虚的品质。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选文,回答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木末:树梢。死敌:死于敌手。死法:死于军法。恁么:如此,这样。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怀民亦未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寓居惠州嘉祐寺            ④思欲亭止息也   

2.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张怀民           未果,病终。

B.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D.未复有能与其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4.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查看答案

根据原文默写诗文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谁道人生无再少,                                        

《陋室铭》中,作者用“                                     ”两句,表现出作者对统治阶级寻欢作乐生活的鄙弃。

故渔者歌曰:“                            。”

通过《春望》中的                            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使至塞上》中                            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叙事写景,一石二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你阅读后的结论。

材料一写字教育中汉字文化圈有着悠久的传统。我国的近邻日本、韩国等都非常重视中小学的写字教育。日本的书道,韩国的书艺,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基础,韩国甚至要把书艺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的多位前总理曾联名上书现任总统朴槿惠,要求在小学实施汉字教育;日本则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和书写2000个汉字。

材料二目前,中国90%以上的中小学没有书法课,有的中小学虽设书法课,但名存实亡,书法教育基本上已经淡出了中小学教育,多数学生的写字水平越来越差,字迹潦草难认、错字屡出,提出忘字的情况十分普遍。据某地对几所小学高年级学生写字情况的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40分试卷中,有6份识别不出答卷学生的名字;抽查10本作文本,其中7本字迹潦草、不整齐。有的学生被抽查时,竟辨认不出自己的笔记本。有网站对中小学是否需要加强写字教育进行投票表决,赞成的人数是100%。

 

查看答案

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祥子的第二辆车因为虎妞难产卖掉了,他不得不再思量着买第三辆车。

B.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选自朝花夕拾》。

C.保尔柯察金在老红军朱赫来的帮助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D.童年中的外祖母是一个温和善良的人,她在阿廖沙的心里种下了善良的种子。

 

查看答案

选出对《使至塞上》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这首诗写诗人出使的经历,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

D.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