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都德,...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都德,小说描绘了一战期间法国被普鲁士打败而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情景。

B.《枣核》这篇课文以枣核为线索,表达了海外华人对祖国的眷念之情。

C.《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文章截取了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

D.《甜甜的泥土》的结尾是一个诗话的结尾,意蕴丰富,大大提高了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A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文学常识的题目,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姓名、年代、国籍、作品、思想等,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注意积累诵背。A项《最后一课》的写作背景是普法战争。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B.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每一个大学生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美术家。

C.我用了整整一小时左右,才写完了这篇作文。

D.正是这双布满老茧的手,不断刷新国内外记录,展现了当代工人崭新的风貌。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对于房价在全国略胜一筹的北京来说,经济适用房的低价无疑对工薪阶层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B.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国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C.在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面前,我们只有依靠科学,依法办事,才能夺取抗击灾害的全面胜利。

D.万籁俱寂时,才拥有一片真实自由的天空。黑夜里,无论是云淡风清,一地风光,还是云雾笼罩,夜色沉沉,大自然都像一张怡静的网。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的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A.驯美  龟裂   酣然入梦  万簌俱寂

B.繁衍  两栖  故弄悬虚  据理力争

C.馨香   花卉   莫名其妙   肆无忌惮

D.瞭望  藩蓠   自出新裁  司空见惯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呜(yàn) 然(cù)   (xī)    如火如(tú)

B.地(mù)   游(áo)  (zhuó)  好逸劳(wù)

C.嶙(xún) (mánɡ) (mǐ)    毛骨然(sǒnɡ)

D.狼(jí)  褛(lán) (dàn)   人迹至(hǎn)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晓晖

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将会发生变化。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人类并不是天生就会阅读的。在正常情况下,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而阅读能力的形式却需要每个人的刻苦练习。这些在我们浏览网站时是体会不到的。虽然两种行为都被称为阅读,但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是不一样的,两者有着不同的阅读体验,并且培养出不同的阅读技能。

传统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深入和逻辑了。

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很有适应能力的,给它什么刺激就会发展什么样的模式。习惯于数字阅读的快速、跳跃、浏览,就难以适应传统的慢速、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

数字时代,智能机和互联网已经完全渗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在信息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更适应碎片化信息,也更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但结交线下朋友的能力却越来越弱。(选自2015年《百科知识》,有删改)

链接一:

人们可以分成两类别:数字原住民(出生于数字时代)和数字移民(出生在数字时代前,但现在开始应用数字工具的人)。前者更依赖于用手指输入,而后者阅读他人表情的能力则更胜一筹。上网时,前者和后者的大脑受到的训练是不一样的,尤其在社交和学习能力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科学家发现,互联网虽然影响着所有年龄层的人群,但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数字原住民。

  (节选自加里斯莫尔《网络化大脑:适应现代大脑的技术变革》)

链接二:

“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摆弄我的大脑,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置记忆。我的大脑正在变化,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全神贯注于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是易如反掌之事,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诗行里。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变得焦虑不安,开始寻找其他事情来做。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过去曾经甜美如蜜的阅读已变成一场战斗。

(节选自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网络也有黑暗一面》)

链接三:

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说:“我们并非只被阅读的内容影响,我们也被阅读的方式所影响。”网络所倡导的将“丰富”与“时效性”置于首位的新阅读方式,可能已经削弱了我们进行尝试阅读的能力。几百年前的印刷术,让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成为寻常之事,也让人们能坐下来静心阅读,而在线阅读时,我们只不过就是个“信息解码器”而已。我们对文句的诠释,深度阅读时形成的丰富精神联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弃我们而去。(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四:

我们平时在网上进行的浅阅读相反,深阅读是一种渐渐被忽视的阅读行为。深阅读的消失将不利于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后代的智力和情感发展,也会影响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长篇小说、史诗等文学类型的传承,这些作品只有经过阅读训练的人才能欣赏。近期研究已经证明,深阅读是一种慢速的、沉浸式的、有着丰富的感官细节和复杂的情感、精神体会的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与单纯的认字型的阅读完全不一样。虽然严格说来,深阅读的载体不一定非得是传统的纸质书,但印刷品的天然的限制对于深阅读体验却是十分有益的。比如,纸质书上是没有超链接的,这样读者就少了一些干扰——不用纠结是不是得点开链接,从而能保持全身心地沉浸在书中的文字里。

(摘自网络,有删改)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古人学会了使用工具,现代人学会了使用网络,他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B阅读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它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需要刻苦学习才行。

C网络时代所倡导的新阅读方式,可能使人难以坐下来静心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

D网络上的超链接模式,是纸质书上没有的,它会对读者的深阅读产生一些干扰。

2.下列对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概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传统阅读可以锻炼人们的阅读速度;数字阅读可以锻炼人们的阅读耐性。

B传统阅读的内容都非常具有逻辑性;数字阅读的内容都非常具有跳跃性。

C传统阅读让人关注内容的深度;数字阅读让人关注内容的丰富和时效性。

D传统阅读使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数字阅读使人的线下交往能力减弱。

3.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被改变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已经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并且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B不断扫视、浏览、搜寻、点击阅读,使过于关注丰富多样的信息而不能深入阅读。

C长时间地使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致使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D某些人或某些东西通过摆弄、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置记忆,促使人们的大脑变化。

4.请分析文中画线语句中加点词的表述效果。

过去曾经甜美如蜜的阅读已变成一场战斗

5.“链接四”中提到,深阅读的消失“会影响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长篇小说、史诗等文学类型的传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