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两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两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1.杨花、子规;渲染了伤感(或悲凉、凄凉、哀愁等)的气氛。 2.同情、思念、关切、无可奈何。(答对三点,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很好的学习方法一旦融会贯通,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B.冰心先生写信的时候,喜欢在一张白纸上,不受拘束地、心无旁骛地书写下去。

C.休斯顿地区的热带风暴预警使民众躲在家里不出门,许多店家生意一蹶不振

D.对于媒体断章取义“儿童智能手表辐射大”的报道,公众应理性看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绿油油的田野从大路向远方铺展。盛开的油菜花像sǎn落在田野的大副金色桌布,随风起伏,向远方送去阵阵强烈而又令人舒适的气息,一种柔和而又沁人心脾的气息。在已经长得很高的黑麦中间,矢车菊露出天蓝色的小脑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sǎn落

(2)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3)“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有:(香气、液体等)渗入或透出;头向下垂;往水里放。“沁人心脾”的“沁”应选      的解释。(填序号)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

(1)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2)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不知何处吹芦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遥怜故园菊,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5)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6)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8)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9)“柳”婀娜妩媚,摇曳多姿,常常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请调动你的学习积累,写出古诗词中含“柳”字的上下句:                             

 

查看答案

题目:感谢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感谢的人物、事件和情感,体贴入微的家人,循循善诱的老师,朝夕相处的同学,幸福愉快的生活、学习经历……请以“感谢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可填上“父母”、“那次比赛”、“老师鼓励我的目光”、“那次失败的经历”等,然后选择具体的事例写,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表达真情实感。

【注意】

(1)除诗歌,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2)不得抄袭、套作;

(3)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老师、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查看答案

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

按照我们一贯的理解,沙漠地区缺乏生命所需的水,所以鲜有生命能在那里生存。最近,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却发现,不少沙漠地区并非干得不能生长植物,而是肥力不够,因为沙漠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沙漠地区土壤中含量可怜的氮还会不断挥发,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

研究人员在美国莫哈韦沙漠地区选了几处试验点,通过精密测量仪器了解土壤中的氮是如何随着气温升降而变化的。研究发现,不管有没有阳光照耀沙漠,当土壤温度达到400C500C的高温时,土壤中的氮会以气体形式从土壤中迅速释放出来。而在沙漠中,每天都有数小时的地表高温。研究人员还发现,地表温度越高,沙漠土壤中释放氮的速度越快。因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沙漠的气温和地表温度也将越来越高,土壤中的氮也将越来越少,沙漠也将变得越来越贫瘠和荒凉。

近年来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他们在干旱地区种植实验田地,虽然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但是土地的出产还是不尽如人意。原来,干旱地区土壤的肥力本身不如气候温和地区,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和气候温和地区有相同的农林物产。

以往的研究表明,土壤中的氮是植物生长过程中除水之外的第二大必需营养物质。虽然全球气候变暖可让沙漠和其他干旱地区的降水比以往稍微增多一点,但是这只能带来临时性的草芽萌生,并不能阻止沙漠化进程的加快,更不可能带来多样化的绿洲生态,气候变暖在沙漠地区导致的损失比收获要巨大得多。

干旱地区的氮不但从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难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气候温和地区,氮在土壤和大气中的循环是平衡的:当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虽然也会通过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气,但是在雷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在雷电的作用下变成氮肥回到土壤中。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的温度会骤然增高,空气分子被加热到3万度以上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致使大气中不活泼的氮和氧化合,变成二氧化氮。大雨又将二氧化氮溶解成为浓度很低的硝酸,并随雨水降到地面,很快与土壤中的矿物质化合变成很好的化肥——硝石。然而,干旱地区很少会有雷雨天气,也就很少会有氮再返回到土地中。因此,干旱地区的氮平衡被恶劣的气候所打破,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中。

正是因为干旱地区氮的流失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花再大的代价,也不可能让沙漠变成绿洲。除非,我们可以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下来。

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那样令人绝望的未来,并非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11期,有删改

1.文章认为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文中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2.段画线句子中“头疼的现象”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3.段主要说明了什么意思?文章是怎样把这层意思说清楚的?

4.7段中画线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任选一处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