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孟庙的树》,完成后面小题。 孟庙的树 ①远远地,一片浓重的黛色镶在楼群中,...

阅读《孟庙的树》,完成后面小题。

孟庙的树

远远地,一片浓重的黛色镶在楼群中,像汪在大地上的苔壁深潭,那就是孟庙了。

未见飞檐画栋的建筑群,你先看到的是孟庙里的树。得了一圈红墙的荫护,孟庙的树生长得恣意盎然,而且,出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奇观。

③“藤系银杏是孟庙中的一景。一棵高大粗硕身披鳞甲像披挂着铠甲的壮士的银杏,周身攀满了柔韧绵长的紫藤,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不相上下。四五月间,紫藤结出一串串花穗,使银杏像个“菊花插得满头归”的佳人,而秋冬季节,繁叶落尽,银杏看去又像一个带着枷锁的无奈的囚徒。

焚帛池内,一株老槐枯朽得只剩下一绺带状的树皮,缓慢地向枝头输送着养分,高处裂透出一个锅盖大小的树洞。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个孟子后裔在祭祀完先祖后,昂头望天,惊喜地从这个树洞中望见了西沉的橘红色的月亮。从此,孟庙中又添一景———“洞槐望月”。

殿前长有两棵古老的桧树,其中一棵的树洞里垂挂出两丛旺盛的枸杞,这便是孟庙中著名的“桧寓枸杞”了。每年秋末,枸杞结出红彤彤的果实,摘几粒放入杯中,可品咂出枸杞的甘美和桧树的陈香。另一处奇景在孟庙东墙外,叫“古柏抱槐”。一株经年古柏苍老得树身只剩下一个外圈儿,恰巧在这个“圈”内茁壮地生长着一棵槐树,柏和槐紧密得没有一丝缝隙,像一对紧紧拥抱长久不分的恋人。柏和槐共生共荣,又各自葳蕤,谁知道这柏中可有槐,槐中可有柏。

孟庙里最多的就是松桧和侧柏。这些柏和桧遍植孟庙的各个角落,给孟庙带来一派森然气象。这些老树有的枝柯干朽,只有顶梢一片苍绿,像擎着一面旗。有的枝叶繁茂,而树顶却枯干了,像舞着一杆戈。再看树身,周身的裂纹呈螺旋状盘绕而上,可是它猛然用力留下的创伤?

我去孟庙是一场大雪后的上午,庙墙的黑瓦上,还残留着没有化掉的雪。众多花喜鹊、灰喜鹊在树上盘旋、鸣叫。地上落满柏子。潮湿的草皮上钻出几朵黑褐色的野蘑菇。阳光透过树隙照射过来,给弥漫寒气的孟庙注入几分温暖。游人很少。在庙中做了多年导游的张慧女士告诉我:孟庙中各种树木共四百三十余株。这些树的树龄大都在八九百年以上,年岁远远大于孟庙内的所有建筑物。她还告诉我,孟庙中的另一大景观就是这些树上居住着三四千只灰鹭。这些鹭在这儿不知生活多少年了。它专吃活物,以微山湖中的鱼虾为食。成鹭每日往返庙与湖之间,衔鱼叼虾,哺育幼雏,繁衍生息。夏日,游客会不时在柏树下发现一些从树上掉下来的鱼虾,那是灰鹭在饲喂幼鹭时不慎落下的。

在这片树林的中央,端坐着孟子。孟子彩塑安放在亚圣殿内,气宇轩昂,双目如炬。平缓有力的话语仿佛从飘动的髭须间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时,我觉得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最好让孟子在一片绿荫下讲出他的话语。最好在湿润的土地上播下优良的种子。

两千年前的齐国、宋国、滕国、魏国都是一片干旱贫瘠的土壤。孟子在他年富力强之时,率弟子在上述国家之间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游说活动,力图实现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然而,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六十五岁时,孟子退居邹国,教学、著述,终其一生。

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其实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树,这棵树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枝叶繁茂,蓊蓊郁郁,独木成林,荫庇天下。

1.文章标题“孟庙的树”有哪两层含义?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2.文章标题是“孟庙的树”,而第⑧段却引用了孟子的许多名句,引用这些名句有什么作用?

3.赏析文中画“    ”句。

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4.从写作内容看,本文是如何安排行文思路的?

5.尽管后来孟子思想成为儒家经典,但当初他的政治抱负也是如“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在历史上还有很多人经历了类似的磨难。请另举一例。

 

1.(4分)孟庙里各种古老的树以及孟子这株大树。 “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 写古树为写孟子作了铺垫,古树的蓊蓊郁郁,象征了孟子思想历久弥新,逐步被发扬光大。(含义2分,关系2分。意对即可。) 2.(3分)这些名句体现了孟子“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为下文赞扬孟子的思想做了充分的铺垫;增加了文章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深化了文章主旨。(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3.(4分)文段将“仁政思想”比作“种子”, 将“仁政思想”流传了下来被广大人民所采纳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比作 “种子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这句话蕴含了作者殷殷的喜悦之情,传达出作者希望孟子思想深入人心,实现孟子的治国理想和政治抱负的心愿。(说出比喻义2分,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 4.(3分)(1)由所见到所思所想所感;(2)由自然景观到人文景观;(3)移步换景。 5.(3分)示例: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他的经历与孟子的遭遇十分类似。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一般标题有两层含义。1.联系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义、常用义。内容(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体会深层含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象征、 双关等),和文章内容相关的引申义,双关。答题模式 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中心答题的步骤:第一步,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一般指的是其字典义或常用义,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它的语境义。关键是隐含的语境义。第二步,体会标题的语境义。其标题除了有它的表层意思之外,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即它的比喻义和象征义。要明确标题的语境义,必须找到相关的关键句,所谓关键句,指的就是文章中“能概括本段文字的句子”“能透漏作者情感的句子”或“能体现本文主题的句子”等。第三步,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探究标题与文章中心的关系。所以表层含义就是“孟庙里各种古老的树以及孟子这株大树”,结合原文“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深层含义就是写孟子这棵大树,因此它的作用写古树为写孟子作了铺垫。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散文中名句引用的作用及段落的作用。引用名句的作用其做题思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可以使文章看起来优美而富有含义。2.可以让诗句中的意境和本书要表达的感情相渗透,易于表达。段落的作用,要先看其所在位置,然后看看与上下文的关系,如情节、内容等方面。所以结合文本的语境和主旨,可以得出答案: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和哲学理想;为下文赞扬孟子的思想做了充分的铺垫;增加了文章的思想内涵,深化了主题。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重要语句的含意及作品的内涵。“赏析作品的内涵”往往和体会句子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结合起来考查,即考查作品语句运用的目的意图、语句运用的好处、语句体现出的情感、语句与文章主旨的关系等。但是“赏析作品内涵”的答题区间和品位“一般精彩语句”(仅仅运用了特殊表现手法的句子)不同,绝不仅仅局限于上下文,而是要求结合全文来寻找、体会、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解答“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题的注意事项:A.仔细审题,明确题目问什么,划分答题要点;B.阅读题干,找准思路突破点,注重深挖广联;C.分析形象,注重特征和意义,联系刻画方法;D.赏析内涵,侧重主旨与情感,勿忘写作意图。结合下文“其实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树,这棵树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枝叶繁茂,蓊蓊郁郁,独木成林,荫庇天下”可推知作者对孟子是肯定的、礼赞的,对于这种现象是喜闻乐见的,因此可以这样组织答案:先找出“种子”寓意,即“仁政”,用“种子慢慢破壳,慢慢生长”来比喻孟子的治国理想和政治抱负流传了下来,被广大人民采纳并且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深入人心;“细雨和风”“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终于迎来了尊崇儒术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孟子思想逐渐得到弘扬光大。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整体把握,,注意要求从“写作内容上”分析。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积累,根据其相似的情景,写出类似的名句,并结合人物分析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以下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艾在端午

①《诗经•采葛》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中的“萧”与“艾”都是现在的艾。艾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常成群生于路旁、墙脚或草坪中,叶面绿色,叶背呈灰绿色,生有绒毛。

②艾,是端午节的主角,端午节的别名“艾节”,就是以艾命名的。端午,又称端阳,其时正是寒暑气交互转换之时,蚊虫苍蝇滋生,细菌病毒繁殖,人易生病。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一并皆由鬼邪作祟所致,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端午为“恶日”。

③古代的一些经史书籍常有端午节“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烟、洗艾浴”等民间习俗的记载。每年端午节之际,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以防蚊虫,“避邪却鬼”。

④据专家考证,艾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在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在我国盛产优质艾的湖北蕲州,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孟子也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的药用价值。

⑤艾在端午,客观上也起到了卫生保健的作用。有人把端午节作为古代“卫生节”,也是不无道理的。

1.艾成为端午节“主角”的原因是什么?

2.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傅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秦策》)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特强服之耳(     )            (2)孝公行八年(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3.从文中可以看出卫鞅怎样的性格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后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又何焉(        )                (2)小信未(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3.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何以战?

A.甚矣,汝之不惠!       B.马之千里者

C.战于长勺               D.时人莫之许也

 

查看答案

阅读《浣溪沙》,完成后面小题

浣溪沙 春情①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②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释:①这首《浣溪沙》约作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春。是时,东坡在京师直史馆。治平二年五月王弗(苏轼的结发之妻)逝世,六月殡京城西。第二年春,东坡作此词。②沈郎:即多病的诗人沈约,这里指词人自己。

1.“浣溪沙”是这首词的         ,从字数看,属于词中的“       ”一类。

2.下阕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 请赏析动词“争”的妙处。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增加学生们对中国棋文化的了解,学校开展“走进中国棋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象棋里有个举足轻重的棋子——“象”。按照汉字演变的先后顺序,下列的“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③①④②D.①③④②

(2)关于象棋,有很多有趣的对联,如:世事如棋,胜败局无数;棋如世事,觉悟者几人?再如:半壁江山,善谋能一统;一盘弈局,巧计可全羸。请你为下面这句话对出下联。

胜者非王负非寇,                           

(3)对于观棋,也有很多讲究。下面这幅漫画蕴含的道理可用一句俗语来表示,请写出这句俗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