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面小题。 地震,你知多少 佚名 ①20世纪以来,全球因地震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面小题。

地震,你知多少

佚名

   ①20世纪以来,全球因地震死亡人数达160万,中国占了一半左右。面对严峻的地震形式,学习防震知识,对于减轻地震灾害意义重大。

   ②地震和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如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发生了7.8级地震,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死亡24.2万余人,重伤16.4万余人。2008年5月12日下午,中国汶川发生8.0级地震共造成近7万人遇难,1.8万人失踪

   ③那么地震是怎么产生的呢?

   ④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⑤目前人类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地震应急防护的基本方法是“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

   ⑥假如你在室内,如何进行地震应急防护?

   ⑦如果住的是平房,且室外空旷,应迅速跑向室外躲避,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立交桥,远离高压线及化学、煤气等工厂或设施;来不及跑时可躲在桌下、床下及坚固的家具旁,同时,尽可能找个枕头、坐垫、书包、脸盆或厚书本等护住头部,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防尘、防烟。

   ⑧如果住的是楼房,首先应立即关闭煤气和电闸,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的空间避震;也可以躲在内墙跟、墙角、坚固家具旁等容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要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不要使用电梯,不要到处乱跑,更不能跳楼。根据唐山地震震害调查结果表明,因跳楼或逃跑而伤亡的人数在六种主要伤亡形式(直接死亡、闷压致死、跳楼或逃跑、躲避地点不当、重返危房、抢救或护理不正当等)中占第三位。

    ⑨如果在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要用书包等身边的软实物体护头,躲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也可就地蹲在柜台、排椅下或柱子边、内墙角处,注意避开玻璃门窗、吊灯、电扇等悬挂物,决不可乱跑,否则将造成秩序混乱,相互挤压而导致人员伤亡。

    ⑩假如你在室外,又该如何进行地震应急防护?

    正在室外的人员,要用合适的物件罩在头上,跑到空旷的地方。注意避开高大的建筑物,特别是有玻璃的,还有像广告牌、路灯、立交桥、过街天桥等;在楼群中躲不开可以进入路旁大楼里,底层不容易塌掉;如正在郊外,应迅速离开山边、河岸及高压线、电线杆,以防滑坡、涨水等突发事件。

   一旦发生危险,可进行自救。如果被埋在废墟里,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移动身边可动之物,扩大空间,用砖块、木头等加固支撑住可能塌落的重物,以防余震。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等待救援人员到来。

   了解地震,学习防震知识,“未雨绸缪”,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保障,生活更加安定。

(选自《大百科》有删改)

1.选文第②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写出一种,并分析其作用。

2.选文第⑧段中加点的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

3.关于选文的结构,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分—总

B. 总—分

C. 总—分—总

D. 分—总—分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结尾一段中“未雨绸缪”在文中的含义。

 

1.示例1:举例子,具体说明地震发生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增强说明的可信度;示例2: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地震危害的严重性。示例3:作诠释,用通俗的语言阐述地震的危害,浅显易懂。 2.示例1:不能,因为“主要”说明了地震伤亡形式不止六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示例2:不能,如果删除了“主要”,意思就变成了地震伤亡形式只有六种,不符合原文意思,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C 4.“未雨绸缪”在文中的意思是:地震之前,了解地震特点,学习防震知识,充分做好防震准备。(评分标准:紧扣文本,意思相近,语言流畅即可得满分。) 【解析】 1.1题: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更真切, 以便读者理解, 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具体介绍知识的作用。(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条理清晰。(3)列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具体。(4)作比较:把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 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5)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能准确揭示事物 的本质,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精练、更严密。(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 2.2题:此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答方法是,不能去掉,先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再写出去掉后的意思,最后加上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3题: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有以下几种:(1) 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平等的.(2) 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3) 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4) 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大致有三种情形:A.总--分式; B.分--总式; C.总--分--总式.此文先写地震的危害,接着从亮两面地震产生、防护来介绍,最后总结学习防震知识,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保障,生活更加安定。 4.4题:理解词语的意思不仅要理解出词语的字面意思,还有理解出词语的语境义,“未雨绸缪”在文中的意思是:地震之前,了解地震特点,学习防震知识,充分做好防震准备。 点睛:说明文阅读理解,要注意把每段的中心句,中心句一般是每段的首句,有时在段的末尾。常用说明方法要记住答题的格式,准确表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有答题的模式,对于格式化的语言要牢记。词语的理解要理解出词语的语境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苏州园林》节选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②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②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以 ____________为主。

2.首句的“假山和池沼”能否换成“池沼和假山”?为什么?

3.指出第①段中划波浪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4.第二段“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中的“大多”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

 

查看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给下列加点字加拼音.

A、夕日欲 _________          B、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

C、怀民亦未______          D、水中藻、交横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词解释

A、晓雾将 ____________        B、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_____

C、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   D、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写人间奇观,表达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愁绪。

B.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是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的。

C.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D. 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闲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仙人”。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感情?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空。

(1)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2)_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白头吊古风霜里,________________。(陈与义《登岳阳楼》)

(4)相顾无相识,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5)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好峰随处改,___________________。(梅尧臣《鲁山山行》)

(7)《三峡》中,作者用奔马和御风作比较,体现出夏季三峡水流迅猛急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你班进行禁毒宣传活动,如果你是班长要带领全班同学进行这次综合性学习,你计划怎样完成任务?

(1)请为此次活动写一个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形式有多种,你们班采用了哪些形式?请举出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